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情绪化是一种心理迟滞现象。意思是说,如果一个成年人经常表现出一些情绪化的行为,则可能是因为他的心理年龄远低于生理年龄所致。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外表成熟的人,却经常会有一些类似小孩子的表现,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又哭又闹,这都与他们的心理年龄增长不够有关。
每个人都有两个年龄,一个是生理年龄,另外一个是心理年龄。生理年龄代表了一个人的生理发育程度,而心理年龄则代表了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一个人的心理年龄不一定与他的生理年龄相符:有的人虽然年少,却已经少年老成,处处有长者风范;有的人生理年龄很大,但言行举止仍然如同小孩,荒唐可笑。也就是说,如果20岁的人由于经历的事情较多,则可能拥有40岁的心理;但如果人生总是一帆风顺,没有太多的经历与感悟,年龄很大的人心理年龄也可能如同孩童。
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的人,越倾向于使用情绪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由于幼儿大脑的发育远不够完善,遇到问题不能够冷静处理,所以情绪就是他们最常用的表达想法的方式。比如刚出生的婴儿,只会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引起父母的关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的儿童会学着去面对现实,客观地解决问题,不再用情绪化来处理问题。这样,他们的心理就会逐渐成熟,情绪化就会相应地减弱。但是,如果由于父母的娇惯,或者其他原因,他们的这种心理发展没有得到正常的进行,他们的性格就可能停留在成长中的某一个阶段,保留着鲜明的情绪化的特征。这样,即使他们已经成年,但内心实际上还像一个小孩子一样,遇到问题,不懂得怎样去面对,只会感情用事。
有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最近被女朋友的情绪化行为搞得不知所措。本来他的女朋友性格温柔,善解人意,但是,最近女朋友的性格却突然变了,总是没有理由地发脾气,喜怒无常,让他摸不着头脑。其实这位女孩子心情不好,主要是由于找工作不顺利导致的,尽管男孩子百般劝慰,但是她仍然难以摆脱那种情绪。
那么,这位女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原来,在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经常通过哭闹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诉求,而她父母也一直依顺着她,致使她觉得这样的办法是有效的。于是,每每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时,就向父母发脾气,然后他们就会来哄她,她就会感觉好受一些,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她长大。在面对毕业择业的时候,她受到了挫败,感到压力很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男朋友就成了她情绪发泄的对象。这就是她的情绪化行为的由来。
一般来说,对于儿童的情绪化行为,我们都会持宽容的态度。但对于一个成年人的情绪化行为,我们大都会觉得难以理解,会采取冷眼观之、躲避的态度。所以情绪化的人大多人际关系比较差。如果你有时也有情绪化的情况,不妨试着调整一下自己,使自己的心理尽早成熟,以稳定的情绪面对生活,这才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具有的生活态度。八、情绪的ABG理论
1.不合理信念的内客
“情绪ABc理论”是心理学家爱利斯研究得出的,他认为之所以有人总是被不良情绪所困扰,就是因为他们持有太多错误的信念,当这些信念不能实现时,他们就会陷入不良情绪中难以自拔。他总结了人们经常持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它们包括:
在生活中应该得到所有人的赞许;
自己应该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任何事情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总是担心随时可能会发生灾祸;
事情是由外界控制,我是无能为力的;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人生是完美的,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无法找到它,就绝不能容忍;
人有绝对的好人与绝对的坏人,对坏人应该予以严厉的惩罚;
如果不能解决问题,还不如逃避它;
一定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