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育儿百科全书(0-1岁)
6428600000039

第39章 婴儿的疾病预防(1)

0~1个月婴儿的疾病预防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

发热对于新生儿来说是常见症状,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发热。由于新生儿在生理上有许多特殊之处,所以父母不要随便给孩子服药。例如给新生儿服用退烧药,有时会出现周身青紫、贫血、便血、吐血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死亡。这是吃了退烧药,造成凝血机制障碍而引起的。

新生儿发烧后最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物理降温法。新生儿体温在38℃以下时,一般不需要处理,只要多喂些水就可以。如果在38℃~39℃之间,可将襁褓打开,将包裹孩子的衣物抖一抖散去热量,然后给孩子盖上较薄些的衣物,使孩子的皮肤散去过多热量;也可以让孩子的头枕一个冷水袋来降温。对于39℃以上高热患儿,可用75%的酒精加入一半水,用纱布蘸着擦颈部、腋下、大腿根部及四肢等处,高热会很快降下来。在降温过程中要注意,体温一开始下降,就要马上停止降温措施,以免矫枉过正出现低体温。在夏季降温过程中要注意给孩子饮水,白开水或糖水均可以,这是因为孩子在发热的过程中,要消耗掉一定的水分,因此要给予及时的补充。这里所介绍的是降温的办法,还要请医生检查孩子发热的原因,进行治疗。

新生儿肺炎

肺炎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病之一。早产儿更容易得此病。新生儿肺部感染可发生在产前、产时或产后。产前,如果胎儿在宫内缺氧,吸入羊水,一般生后1~2天内发病。产时,如果早期破水、产程延长或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吸入污染的羊水或产道分泌物,也可使胎儿感染肺炎。但孩子出生后,如果孩子接触的人中有带菌者,很容易受到感染。另外,也可能由败血症或脐炎、肠炎通过血液循环感染肺部。

新生儿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天略少,新生儿肺炎与大孩子肺炎在症状上不完全一样,一般不咳嗽,肺部湿罗音不明显,体温可不升高。主要症状是口唇发紫、呼吸困难、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呛奶、口吐泡沫。轻度肺炎,在门诊可以治疗,吃点抗生素或打几针青霉素就好了。重症肺炎必须住院治疗。孩子在患病期间,一般食欲较差,吃得很少,可以静脉点滴输液来补充热量。

预防新生儿肺炎要治疗孕妇的感染性疾病,临产时严密消毒避免接生时污染。孩子出院接回家后,应尽量谢绝客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一定避免进入小儿房内,产妇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须戴口罩接近孩子。

新生儿脱水热

如果孩子出生后2~4天时,出现热度升高,体温达38℃~40℃,并伴有无原因烦躁、啼哭不已,体重减轻,尿量减少的情况,但其他情况良好,无感染中毒症状,就要注意新生儿脱水热的问题。

新生儿脱水热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水分不足而引起发热。造成这一原因的因素主要是:产妇做月子中怕受凉,门窗关得很严,使环境气温过高;室温高,给孩子穿盖过多,在高温的情况下,小儿呼吸增快,呼出的水分增多,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增多,从而加重脱水。另外,母亲产后3~4天内,乳汁分泌量较少,不能满足新生儿生理需要。这些都造成新生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使小儿发热。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注意给新生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可喂一些温开水或5%~10%的葡萄糖水液,每2小时一次,每次10~30毫升。如口服液体困难时,也可静脉输液补充5%葡萄糖液,加入总量1/5的生理盐水。经过上述处理,热度会随即降至正常。

此病在预防上只要注意给孩子补充水分,并给孩子以适当的保暖,不要给孩子造成一个高温的环境就可以了。

新生儿易患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多在生后1~2周发病,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此病主要是由于细菌侵入血液循环以后,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的,常并发肺炎、脑膜炎危及孩子生命。

造成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很多,原发感染灶也不易找到。患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如果家长粗心,往往被忽视。病情严重时,常是肺炎、脐炎、脓疱疹等多方面感染同时存在,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体温不升,面色灰白、没精神、爱睡、吃奶不好、皮肤黄疸加重或两周后尚不消退、腹胀。

目前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比较有效,如无合并症,治疗效果比较满意,不会留下后遗症。

新生儿黄疸

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白眼球和口腔黏膜发黄,有轻有重。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出黄疸时,孩子没有什么不舒适的感觉,大便不发白,小便也不太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一般在一周左右消退。虽然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家长也要注意密切观察。如果孩子黄疸出现得较早,黄疸较重,不能很快消退,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需要及时检查治疗。

新生儿肝炎综合症

新生儿肝炎综合症是一种以持续的黄疸、血清胆红素增高、肝或肝脾肿大及肝功能不正常为主的疾病症候群的总称。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种病毒均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胎儿的肝脏致病,并连累其他脏器器官。除了病毒感染外,多种细菌感染、部分先天性代谢缺陷疾病的肝脏病变、肝内外的胆道闭锁及胆汁粘稠综合征所致的肝脏损害等,均属于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范围。

新生儿发现的初期表现为黄疸显现,起病缓慢,一般在出生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并持续不退,病情较重,伴有吃奶不好、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体重不增加、大便浅黄或灰白色、肝脾肿大等。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治疗,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很快恢复健康。

新生儿要注射卡介苗

孩子在出生后第二天即可接种卡介苗。接种后,可获得对结核菌的一定免疫能力。卡介苗接种一般在左上臂三角肌处皮内注射,也有在皮肤上进行划痕接种,做“艹”或“井”字形,长1厘米。划痕接种法虽方便,但因接种量不准,有效免疫力不如皮内注射法。故目前一般不采用划痕法。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引起发热等全身性反应。在接种后2~8周,局部出现红肿硬结,逐渐形成小脓疮,以后自行消退。有的脓疮穿破,形成浅表溃疡,直径不超过0.5厘米。,然后结痂,痂皮脱落后,局部可留下永久性疤痕,俗称卡疤。为了判断卡介苗接种是否成功,一般在接种后8~14周,应到所属区结核病防治所再做结核菌素(OT)试验,局部出现红肿0.5~1.0厘米。为正常,如果超过1.5厘米。,需排除结核菌自然感染。一般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2~3月就可以产生有效免疫力,大约3~5年后,在小学一年级时,再进行OT检查,如呈阴性,可再种卡介苗一次。

早产儿、难产儿以及有明显先天畸形、皮肤病等小儿,禁忌接种。

新生儿要注射乙肝疫苗

目前在世界各国,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均高得令人吃惊。为此,我国有关部门已研究出乙型肝炎疫苗,这种疫苗没有传染性,对乙肝病毒具有很好的免疫性能,现已在新生儿中广泛应用。

整个免疫注射要打3针,第一针(一般由产科婴儿室医务人员注射)于孩子出生后24小时之内在上臂三角肌处注射,剂量为30微克。第二针在出生后一个月注射,剂量为10微克。第三针在出生后六个月注射,剂量为10微克。全部免疫疗程结束后,有效率可达90%~95%。婴幼儿接种疫苗后,可获得免疫力达3~5年之久免疫疫苗接种过程简单,一般没什么反应,个别孩子可能出现低热,有的在接种部位出现小的红晕和硬结,一般不用处理,1~2天可自行消失。

新生宝宝“拉肚子”怎么办

新生宝宝生后不久即排大便,1~3天内便呈黑绿色或棕褐色,粘稠,没有臭味,称为胎便,民间叫“脐带屎”。2~3天后转为正常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是正常的?一天应排几次呢?新生宝宝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消化道的调节活动不够稳定,直肠内一有大便积聚就刺激肛门括约肌而随时引起排便。新生宝宝大便次数各不相同,有的一天排2~3次,有的每换一块尿布都带有大便。大便性状各有差异,可呈金黄色、淡绿色,有的较干,也有的较稀。通常,母乳喂养的新生宝宝大便次数较多,也较稀,呈金黄色,牛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次数较少,较干,色泽呈淡黄色。新生儿的大便也与母亲的饮食有关,母亲食油性较大、较凉的食物,或食人较多的水果蔬菜,宝宝的大便次数就可能较多,较稀。只要宝宝吃奶正常,生长发育正常,大便次数多或较稀都是正常现象。若宝宝大便水分较多,粪质较少,或粪质在水中漂浮,有酸臭味,或粘液较多,甚至带有血丝,则应及时看医生。千万不可盲目给宝宝服用抗生素。宝宝肠道内有正常的菌群平衡,就像生态平衡一样,维护着肠道内的环境,帮助消化吸收,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如果不适当地服用抗生素,则破坏了肠道内的菌群平衡,削弱了肠道自身抵御细菌的能力。致病菌繁殖,还可造成霉菌性肠炎,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出现腹胀、恶心、呕吐。新妈妈必须注意,不要把宝宝正常大便误认为异常,而盲目服用各种药物。即使患了肠道疾病也应通过医生诊断,化验大便,合理使用药物,没有细菌性肠炎,避免服用抗生素,有细菌性肠炎也不宜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广谱抗生素:如果宝宝有必要服用抗生素,停药后,应及时服用如整肠生、丽珠肠乐、乳酸菌素片、乳酶生等药物,加快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建立。

新生宝宝常见皮肤问题及护理

新生宝宝在出生后的30天内,皮肤变幻莫测,往往是早上看还好好的,不一会便到处一块一块红,或是宝宝一觉醒来,突然手脚又粗又干开始脱皮,让父母又惊又慌。其实,这些大多都是暂时的生理变化,只要掌握一些正确的知识,给予恰当的照顾,婴儿就会平安无事。

1.新生儿红斑

新生宝宝皮肤表面的角质层尚未形成,真皮较薄,纤维组织少,但毛细血管网发育良好。往往一些轻微刺激如衣物、药物便会使皮肤充血,表现为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多形红斑,多见于头部、面部、躯干及四肢,通常婴儿没有其他不适感。

【护理】

①红斑属正常生理变化,无需治疗一般在1~2天内自行消退。

②切莫给宝宝随便涂抹药物或其他东西,因宝宝皮肤血管丰富,吸收和透过力强,处理不当则会引起接触性皮炎。

2.皮肤色素斑

俗称胎记或蒙古斑。许多人对此不太清楚,常误认为是生产时受伤所致,或是被别人弄伤。实际这是由皮肤深层色素细胞堆积形成的色素斑,常表现为在宝宝的臀部和腰部之间,或者在骶尾部和背部有青色或蓝灰色、蓝绿色斑,或许只有一大片,也可能有好几块,形状不定且不规则,东方人大部分婴儿都有这种色素斑。

【护理】

①通常无需进行治疗,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变淡,7岁以前慢慢消失。

②如果色素斑颜色变为咖啡色,特别是数量多且范围大,就应定期带宝宝去医院就诊,以防患有神经皮肤综合征中的一种病——脑结节性硬化。

3.生理性脱皮

刚出生的宝宝皮肤最表面的角质层太薄,表皮和真皮之间连接的也不紧密,往往表现出脚躁、脚底及手腕部皮肤干而粗糙,发生脱皮现象。通常在第8天最严重,随后逐渐减轻。

【护理】

①给宝宝做清洗时水温不要太高。

②不要过度使用婴儿皂或其他清洁品。

③不要用毛巾或手用力搓皮屑,让其自然脱落,以防引起皮肤损伤而形成感染,甚至败血症。

④若想滋润皮肤表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安全、温和的保湿品。

4.皮肤出血点

宝宝猛烈大哭,或者因分娩的缺氧窒息,以及胎头娩出时受到摩擦,均可造成皮肤下出血,这是因为血管壁渗透性增加及外力压迫毛细血管破裂所致。

【护理】

①出血点无需局部涂药,几天后便会消退下去。

②若出血点持续不退或继续增多,或者有其他出血倾向,可请医生进一步检查血小板,以排除外血液病及感染性疾病。

5.皮肤变黄

一般发生在宝宝出生后的2~3天,表现为皮肤呈淡黄色,眼白也微黄,尿色稍黄但不染尿布,宝宝的一般情况很好,如吃奶有力、四肢活动好,哭声响亮。这种现象是生理性的,7~9天后开始自行消退。早产儿生理性黄疽出现较晚,常在生后3~5天出现,6~8天达到高峰,以后开始消退,2~3周左右退净。

【护理】

①足月婴儿不需特殊治疗,多给喝些葡萄糖水即可。

②若出生3天后出现,但10天后尚不消退,或是生理性黄疽消退后又出现黄疸,以及在生理性黄疸期间,黄疽明显加重,如皮肤金黄色遍及全身(手、足心也深黄),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③对早产儿应密切观察,必要时去医院做光疗和药疗。

6.栗粒疹

有些父母发现自己刚出生的宝宝鼻尖、鼻翼或面部上长满了黄白色的小点,大小约1毫米,这是受母体雄激素的作用而使婴儿皮脂腺分泌旺盛所致,有的宝宝甚至在乳晕周围及外生殖器部位也可见到这种皮疹。

【护理】

通常在宝宝4~6月时会自行吸收,切莫用手去挤,这样会引起局部感染。

7.皮肤血管瘤

有些宝宝一出生,娇嫩的皮肤就可看到红色斑块,宝宝哭闹时红色更明显,这种红色斑块即是血管瘤。血管瘤中预后较好的橙色斑和红色痣。橙色斑多数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自行消退;红色痣虽然消退的较慢,但对宝宝身体无多大影响。这些斑多发于婴儿的面部、颈位和枕部。

【护理】

①宝宝不仅脸上长红斑痣,而且伴有抽搐或智力迟缓,需去医院诊查是否患脑血骨瘤。

②避免让斑瘤表面受到摩擦等刺激,以免擦伤并发细菌感染。

③若血管瘤在短期突然长得很快,应去医院看医生。

8.胎脂

宝宝出生时会在皮肤上带着一层薄薄的乳白色油状物即胎脂,不同的部位覆盖的胎脂多少不等,它是由皮脂腺的分泌物和脱落的表皮形成的:胎儿在母体内时,胎脂可保护胎儿的皮肤不受羊水的浸润;眙儿出生后,胎脂不仅对皮肤有保护作用,若环境温度低,它还可减少宝宝身体的热量向四周发散而保持体温恒定。

【护理】

通常在出生后1~2天内会自行吸收,不必擦掉它。

9.新生儿痤疮

差不多有近一半的新生儿有这样的问题,出生没几天而在脸上长出不少像青少年脸上起的“青春痘”。这是由于宝宝受到母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出现皮脂分泌亢进所致。在皮脂分泌量增加的同时,毛囊上皮会发生角化,毛囊管狭窄,使皮脂潴留从而形成痤疮,症状轻者无需任何治疗。

【护理】

①孕妇在妊娠期避免滥用激素类药物,通常在宝宝期患严重“新生儿痤疮”者,在长大进入青春期时也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痤疮。

②皮疹一般在数月后自动痊愈。不要用母乳擦洗,也不要用手去挤压,更不要涂抹激素类软膏。

③症状较严重者及时请医生采用抗菌治疗,以免损伤面部皮肤。

10.胎头水肿和胎头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