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恐龙科考百科(科学探索百科)
6422500000080

第80章 恐龙灭绝与基因的关系

从事遗传学研究的专家,认为基因对于生物生存环境的适应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基因可以发生突然性变化。如用放射性同位素处理,就能够诱发基因的突然改变,而产生新的变异,如果这种变异在外界环境作用下经过选择,便可形成新物种。但如果放射性剂量过大,则往往使生物产生畸形,发生紊乱性的变化。

现代地质研究表明,在白垩纪末,由于造山运动频繁、地壳活动强烈,火山爆发,使放射性元素有明显的增加。由于放射线的增强,影响到生物体对正常射线的吸收。而对射线的吸收又往往与动物的体积有关,体积较大的,吸收的放射线剂量也多,反之则少。

众所周知,恐龙的体积都是比较大的,这样就有可能引起它的基因突变,这种突变打乱了恐龙进化的速度和状态。

根据发现的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化石,就不难发现,在大难临头之际,它们家族又喜添新员。例如在白垩纪的地层中发现了三只角的三角龙;在比伦斯组较老的加拿大赤鹿河周围又发现了尖角龙、隙龙和只有一个角的独角龙,它们在很短的时间从原角龙发展到独角龙、三角龙等近20个种属,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至于剑龙、甲龙、肿头龙等,它们本身已经够奇特了,大量放射线的吸入,造成了基因大混乱又不能产生新和种类,于是在白垩纪便早早地过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