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惟有园林
6417900000014

第14章 苏州园林概述

我国园林,如从历史上溯源的话,当推古代的囿与园,以及《汉制考》上所称的苑。《周礼天官大宰》:“九职二曰园圃,毓草林。”《地官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地官充人》:“以场圃任园地。”《说文》“囿,苑有垣也。一曰禽兽有囿。圃,种菜曰圃。园,所以种果也。苑,所以养禽兽也。”据此则囿、园、苑的含意已明。我们知道稀韦的囿,黄帝的圃,已开囿圃之端。到了三代,苑囿专为狩猎的地方,例如周姬昌(文王)的囿,刍荛雉兔,与民同利。秦汉以后,园林渐渐变为统治者游乐的地方,兴建楼馆,藻饰华丽了。秦嬴政(始皇)筑秦宫,跨渭水南北,覆压三百里。汉刘彻(武帝)营上林苑、“甘泉苑”,以及建章宫北的太液池,在历史的记载上都是范围很大的。其后刘武(梁孝王)的“兔园”,开始了叠山的先河。魏曹丕(文帝)更有“芳林园”。隋杨广(炀帝)造西苑。唐李漼(懿宗)于苑中造山植木,建为园林。北宋赵佶(徽宗)之营“艮岳”,为中国园林之最著于史籍者。宋室南渡,于临安(杭州)建造玉津、聚景、集芳等园。元忽必烈(世祖)因辽金琼华岛为万岁山太液池。明清以降除踵前遗规外,并营建西苑、南苑,以及西郊畅春、清漪、圆明等诸园,其数目视前代更多了。

私家园林的发展,汉代袁广汉于洛阳北邙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构石为山,复蓄禽兽其间,可见其规模之大了。梁冀多规范囿,西至弘农,东至荥阳,南入鲁阳,北到河淇,周围千里。又司农张伦造景阳山,其园林布置有若自然。可见当时园林在建筑艺术上已有很高的造诣了。尚有茹皓,吴人,采北邙及南山佳石,复筑楼馆列于上下,并引泉莳花,这些都以人工代天巧。魏晋六朝这个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大转变的时代,亦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代,士大夫习于服食,崇尚清谈,再兼以佛学倡盛,于是礼佛养性,遂萌出世之念,虽居城市,辄作山林之想。在文学方面有咏大自然的诗文,绘画方面有山水画的出现,在建筑方面就在第宅之旁筑园了。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从其《思归引序》来看,其设计主导思想是“避嚣烦”“寄情赏”。再从《梁书·萧统传》、徐勉《戒子嵩书》、庾信《小园赋》等来看,他们的言论亦不外此意。唐代如宋之问的蓝田别墅、李德裕的平泉别墅、王维的辋川别业,皆有竹洲花坞之胜,清流翠篠之趣,人工景物,仿佛天成。而白居易的草堂,尤能利用自然,参合借景的方法。宋代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周密《吴兴园林记》,前者记北宋时所存隋唐以来洛阳名园如富郑公园等,后者记南宋吴兴园林如沈尚书园等。记中所述,几与今日所见园林无甚二致。明清以后,园林数目远迈前代,如北京勺园、漫园,扬州影园、九峰园、个园,海宁安澜园,杭州小有天园,以及明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所记东园等,其数不胜枚举。今存者如杭州皋园,南浔适园、宜园、小莲庄,上海豫园,常熟燕园,南翔古猗园,无锡寄畅园等,为数尚多,而苏州又为各地之冠。如今我们来看看苏州园林在历史上的发展。

苏州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远在春秋时的吴,已经有了基础,其后在两汉、两晋又逐渐发展。春秋时吴之梧桐园,以及晋之顾辟疆园,已开苏州园林的先声。六朝时江南已为全国富庶之区,扬州、南京、苏州等处的经济基础,到后来形成有以商业为主,有以丝织品及手工业为主,有为官僚地主的消费城市。苏州就是手工业重要产地兼官僚地主的消费城市。

我们知道,六朝以还,继以隋代杨广(炀帝)开运河,促使南北物资交流;唐以来因海外贸易,江南富庶视前更形繁荣。唐末中原诸省战争频繁,受到很大的破坏,可是南唐吴越范围,在政治上、经济上尚是小康局面,因此有余力兴建园林,宋时苏州朱长文因吴越钱氏旧园而筑乐圃,即是一例。北宋江南上承南唐、吴越之旧,地方未受干戈,经济上没有受重大影响,园林兴建不辍。及赵构(高宗)南渡,苏州又为平江府治所在,赵构曾一度“驻跸”于此,王唤营平江府治,其北部凿池构亭,即使官衙亦附以园林。其时土地兼并已甚,豪门巨富之宅,其园林建筑不言可知了。故两宋之时,苏州园林著名者,如苏舜钦就吴越钱氏故园为沧浪亭,梅宣义构五亩园,朱长文筑乐园,而朱勔为赵佶营艮岳外,复自营同乐园,皆较为著的。元时江浙仍为财富集中之地,故园林亦有所兴建,如狮子林即其一例。迨入明清,土地兼并之风更甚,而苏州自唐宋以来已是丝织品与各种美术工业品的产地,又为地主官僚的集中地,并且由科举登第者最多,以清一代而论,状元之多为全国冠。这些人年老归家,购田宅,设巨肆,除直接从土地上剥削外,再从商业上经营盘剥,以其所得大建园林以娱晚境。而手工业所生产,亦供若辈使用。其经济情况大略如此。它与隋唐洛阳、南宋吴兴、明代南京,是同样情况的。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在自然环境上,苏州水道纵横,湖泊罗布,随处可得泉引水,兼以土地肥沃,花卉树木易于繁滋。当地产石,除尧峰山外,洞庭东西二山所产湖石,取材便利。距苏州稍远的如江阴黄山、宜兴张公洞、镇江圌山、大岘山、句容龙潭、南京青龙山、昆山、马鞍山等所产,虽不及苏州为佳,然运材亦便。而苏州诸园之选峰择石,首推湖石,因其姿态入画,具备造园条件。《宋书戴颙传》:“颙出居吴下,士人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即其一例。其次,苏州为人文荟萃之所,诗文书画人才辈出,士大夫除自出新意外,复利用了很多门客,如《吴风录》载:“朱勔子孙居虎丘之麓,以种艺选石为业,游于王侯之门,俗称花园子。”又周密《癸辛杂识》云:“工人特出吴兴,谓之山匠,或亦朱勔之遗风。”既有人为之策划,又兼有巧匠,故自宋以来造园家如俞澂、陆叠山、计成、文震亨、张涟、张然、叶洮、李渔、仇好石、戈裕良等,皆江浙人。今日叠石匠师出南京、苏州、金华三地,而以苏州匠师为首,是有历史根源的。但士大夫固然有财力兴建园林,然《吴风录》所载,“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这可说明当地人民对自然的爱好了。

苏州园林在今日保存者为数最多,且亦最完整,如能全部加以整理,不啻是个花园城市。故言中国园林,当推苏州了,我曾经称誉云:“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些园林我经过五年的调查踏勘,复曾参与了修复工作,前夏与今夏又率领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同学作教学实习,主要对象是古建筑与园林,逗留时间较久,遂以测绘与摄影所得,利用拙政园、留园两个最大的园作例,略略加以说明一些苏州园林在历史上的发展,与设计方面的手法,供大家研究。其他的一些小园林,有必要述及的,亦一并包括在内。

拙政园:拙政园在娄齐二门间的东北街。明嘉靖时(公元1522—1566年)王献臣因大宏寺废地营别墅,是此园的开始。“拙政”二字的由来,是用潘岳“拙者之为政”的意思。后其子以赌博负失,归里中徐氏。清初属海宁陈之遴,陈因罪充军塞外,此园一度为驻防将军府,其后又为兵备道馆。吴三桂婿王永宁亦曾就居于此园。后没入公家,康熙初改苏松常道新署,其后玄烨(康熙)南巡,也来游到此。苏松常道缺裁,散为民居。乾隆初归蒋棨,易名复园。嘉庆中再归海宁查世倓,复归平湖吴璥。迨太平天国克复苏州,又为忠王府的一部分。太平天国失败,为清政府所据。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改为八旗奉直会馆,仍名拙政园。西部归张履谦所有,易名补园。解放后已合而为一。

拙政园的布局主题是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五分之三,主要建筑物十之八九皆临水而筑。文徵明《拙政园记》“郡城东北界娄齐门之间,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据此可以知道是利用原来地形而设计的,与明末计成《园冶》中《相地》一节所说“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的因地制宜方法相符合。故该园以水为主,实有其道理在。在苏州不但此园如此,阔阶头巷的网师园,水占全园面积达五分之四。平门的五亩园亦池沼逶迤,望之弥然,莫不利用原来的地形而加以浚治的。景德路环秀山庄,乾隆间蒋楫凿池得泉,名“飞雪”,亦是解决水源的好办法。

园可分中、西、东三部,中部系该园主要部分,旧时规模所存尚多,西部即张氏“补园”,已大加改建,然布置尚是平妥。东部为明王心一归田园居,久废,正在重建中。

中部远香堂为该园的主要建筑物,单檐歇山面阔三间的四面厅,从厅内通过窗棂四望,南为小池假山,广玉兰数竿,扶疏接叶,云墙下古榆依石,幽竹傍岩,山旁修廊曲折,导游者自园外入内。似此的布置不但在进门处可以如入山林,而坐厅南望亦有山如屏,不觉有显明的入口,它与住宅入口处置内照壁,或置屏风等来作间隔的方法,采用同一的手法。东望绣绮亭,西接倚玉轩,北临荷池,而隔岸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突出水面小山之上。游者坐此厅中,则一园之景可先窥其轮廓了。以此厅为中心的南北轴线上,高低起伏,主题突出。而尤以池中岛屿环以流水,掩以丛竹,临水湖石参差,使人望去殊多不尽之意,仿佛置身于天然池沼中。从远香堂缘水东行,跨倚虹桥,桥与阑皆甚低,系明代旧构。越桥达倚虹亭,亭倚墙而作,仅三面临空,故又名东半亭。向北达梧竹幽居,亭四角攒尖,每面辟四圆拱门。此处系中部东尽头,从二道圆拱门望池中景物,如入环中,而隔岸极远处的西半亭隐然在望。是亭内又为一圆拱门,倒映水中,所谓别有洞天以通西部的。亭背则北寺塔耸立云霄中,为极妙的借景。左顾远香堂、倚玉轩及香洲等,右盼两岛,前者为华丽的建筑群,后者为天然图画。刘师敦桢云:“此为园林设计上运用最好的对比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东西二岸水面距离并不太大,然而看去反觉深远特甚。设计时在水面隔以梁式石桥,逶迤曲折,人们视线从水面上通过石桥才达彼岸。两旁一面是人工华丽的建筑,一面是天然苍翠的小山,二者之间水是修长的,自然使人们感觉更加深远与扩大。对岸老榆傍岸,垂杨临水,其间一洞窈然,楼台画出,又别有天地了。从梧竹幽居经三曲桥,小径分歧,屈曲循道登山,达巅为待霜亭,亭六角,翼然出丛竹间。向东襟带绿漪亭,西则复与长方形的雪香云蔚亭相呼应。此岛平面为三角形,与雪香云蔚亭一岛椭圆形者有别,二者之间一溪相隔,溪上覆以小桥,其旁幽篁丛出,老树斜依,而清流涓涓,宛若与树上流莺相酬答,至此顿忘尘嚣。自雪香云蔚亭而下,便到荷风四面亭。亭亦六角,居三路之交点,前后皆以曲桥相贯,前通倚玉轩而后达见山楼及别有洞天。经曲廊名柳荫路曲者达见山楼,楼为重檐歇山顶,以假山构成云梯,可导至楼层。是楼位居中部西北之角,因此登楼远望,其至四周距离较大,所见景物亦远,如转眼北眺,则城偎景物,又瞬入眼帘了。此种手法,在中国园林中最为常用,如中由吉巷半园用五边形亭,狮子林用扇面亭,皆置于角间略高的山巅。至于此园面积较大,而积水弥漫,建一重楼,但望去不觉高耸凌云,而水间倒影清澈,尤增园林景色。然在设计时,应注意其立面线脚,宜多用横线,与水面取得平行,以求统一。香洲俗呼“旱船”,形似船而不能行水者。入舱置一大镜,故从倚玉轩西望,镜中景物,真幻莫辨。楼上名澂观楼,亦宜眺远。向南为得真亭,内置一镜,命意与前同。是区水面狭长,上跨石桥名小飞虹,将水面划分为二。其南水榭三间,名小沧浪,亦跨水上,又将水面再度划分。二者之下皆空,不但不觉其局促,反觉面积扩大,空灵异常,层次渐多了。人们视线从小沧浪穿小飞虹及一庭秋月啸松风亭,水面极为辽阔,而荷风四面亭倒影、香洲侧影、远山楼角皆先后入眼中,真有从小窥大,顿觉开朗的样子。枇杷园在远香堂东南,以云墙相隔。通月门,则嘉实亭与玲珑馆分列于前,复自月门回望雪香云蔚亭,如在环中,此为最好的对景。我们坐园中,垣外高槐亭台,移置身前,为极好的借景。园内用鹅子石铺地,雅洁异常,惜沿墙假山修时已变更原形,而云墙上部无收头,转折又略嫌生硬。从玲珑馆旁曲廊至海棠春坞,屋仅面阔二间,阶前古树一木,海棠一树,佳石一二,近屋回以短廊,漏窗外亭阁水石隐约在望,其环境表面上看来是封闭的,而实际是处处通畅,面面玲珑,置身其间,便感到密处有疏,小处现大,可见设计手法运用的巧妙了。

西部与中部原来是不分开的,后来一园划分为二,始用墙间隔,如今又合而为一,因此墙上开了漏窗。当其划分时,西部欲求有整体性,于是不得不在小范围内加工,沿水的墙边就构了水廊。廊复有曲折高低的变化,人行其上,宛若凌波。是苏州诸园中之游廊极则。卅六鸳鸯馆与十八曼陀罗花馆系鸳鸯厅,为西部主要建筑物,外观为歇山顶,面阔三间,内用卷棚四卷,四隅各加暖阁,其形制为国内唯一孤例。此厅体积似乎较大,其因实由于西部划分后,欲成为独立的单位,此厅遂为主要建筑部分,在需要上不能不建造。但碍于地形,于是将前部空间缩小,后部挑出水中,这虽然解决了地位安顿问题,但卒使水面变狭与对岸之山距离太近,陆地缩小,而本身又觉与全园不称,当然是美中不足处。此厅为主人宴会与顾曲之处,因此在房屋结构上,除运用卷棚顶以增加演奏效果外,其四隅之暖阁,既解决进出时风击问题,复可利用为宴会时仆从听候之处,演奏时暂作后台之用,设想上是相当周到。内部的装修精致,与留听阁同为苏州少见的。至于初春十八曼陀罗花馆看宝朱山茶花,夏日卅六鸳鸯馆看鸳鸯于荷蕖间,宜乎南北各置一厅。对岸为浮翠阁,八角二层,登阁可鸟瞰全园,惜太高峻,与环境不称。其下隔溪小山上置二亭,即笠亭与扇面亭。亭皆不大,盖山较低小,不得不使然。扇亭位于临流转角,因地而设,宜于闲眺,故颜其额为“与谁同坐轩”。亭下为修长流水,水廊缘边以达倒影楼。楼为歇山顶,高二层,与六角攒尖的宜两亭遥遥相对,皆倒影水中,互为对景。鸳鸯厅西部之溪流中,置塔影亭,它与其北的留听阁,同样在狭长的水面二尽头,而外观形式亦相仿佛,不过地位视前二者为低,布局与命意还是相同的。塔影亭南,原为补园入口以通张宅的,今已封闭。

东部久废,刻在重建中,从略。

留园:在阊门外留园路,明中叶为徐泰时“东园”,清嘉庆间(约公元1800年左右)刘恕重建,以园中多白皮松,故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园中旧有十二峰,为太湖石之上选。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间归盛康,易名留园。园占地五十市亩,面积为苏州诸园之冠。

是园可划分为东西中北四部。中部以水为主,环绕山石楼阁,贯以长廊小桥。东部以建筑为主,列大型厅堂,参置轩齐,间列主峰斧劈,在平面上曲折多变。西部以大假山为主,漫山枫林,亭榭一二,南面环以曲水,仿晋人武陵桃源。是区与中部以云墙相隔,红叶出粉墙之上,望之若云霞,为中部最好的借景。北部旧构已毁,今又重辟,平淡无足观,从略。

中部:入园门经二小院至绿荫,自漏窗北望,隐约见山池楼阁片断。向西达涵碧山房三间,硬山造,为中部的主要建筑。前为小院,中置牡丹台,后临荷池。其左明瑟楼倚涵碧山房而筑,高二层,屋顶用单面歇山,外观玲珑,由云梯可导至二层。复从涵碧山房西折上爬山游廊,登“闻木樨香轩”,坐此可周视中部,尤其东部之曲谿楼、清风池馆、汲古得绠处及远翠阁等参差前后、高下相呼的诸楼阁,掩映于古木奇石之间。南面则廊屋花墙,水阁连续,而明瑟楼微突水面,涵碧山房之凉台再突水面,层层布局,略作环抱之势。楼前清水一池,倒影历历在目。自闻木樨香轩向北东折,经游廊,达远翠阁。是阁位置于中部东北角,其用意与拙政园见山楼相同,不过一在水一在陆,又紧依东部,隔花墙为东部最好的借景。小蓬莱宛在水中央,濠濮亭列其旁,皆几与水平。如此对比,容易显山之峻与楼之高。曲谿楼底层西墙皆列砖框、漏窗,游者至此,感觉处处邻虚,移步换影,眼底如画。而尤其举首西望,秋时枫林如醉,衬托于云墙之后,其下高低起伏若波然,最令人依恋不已。北面为假山,可亭六角出假山之上,其后则为长廊了。

东部主要建筑物有二:其一五峰仙馆(楠木厅),面阔五间,系硬山造。内部装修陈设,精致雅洁,为江南旧式厅堂布置之上选。其前后左右,皆有大小不等的院子。前后二院皆列假山,人坐厅中,仿佛面对岩壑。然此法为明计成所不取,《园冶》云:“人皆厅前掇山,环堵中耸起高高三峰,排列于前,殊为可笑。”此厅列五峰于前,似觉太挤,了无生趣。而计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是“以予见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埋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我觉得这办法是比较妥善多了。后部小山前,有清泉一泓,境界至静,惜源头久没,泉呈时涸时有之态。山后沿墙绕以回廊,可通左右前后。游者至此,偶一不慎,方向莫辨。在此小院中左眺远翠阁,则隔院楼台又炯然在目,使人益觉该园之宽大。其旁汲古得绠处,小屋一间,紧依五峰仙馆,入内则四壁皆虚,中部景物又复现眼前。其与五峰仙馆相联接处的小院,中植梧桐一树,望之亭亭如盖,此小空间的处理是极好的手法。还我读书处与揖峰轩都是两个小院,在五峰仙馆的左邻,是介于与林泉耆硕之馆中间,为二大建筑物中之过渡。小院绕以回廊,间以砖框。院中安排佳木修竹,萱草片石,都是方寸得宜,楚楚有致,使人有静中生趣之感,充分发挥了小院落的设计手法,而游者至此往往相失。由揖峰轩向东为林泉耆硕之馆,俗呼鸳鸯厅,装修陈设极尽富丽。屋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造,前后二厅,内部各施卷棚,主要一面向北,大木梁架用“扁作”,有雕刻,南面用“圆作”,无雕刻。厅北对冠云沼,冠云,岫云,朵云三峰以及冠云亭、冠云楼。三峰为明代旧物,苏州最大的湖石。冠云峰后侧为冠云亭、亭六角、倚玉兰花下。向北登云梯上冠云楼,虎丘塔影,阡陌平畴,移置窗前了。伫云庵与冠云台位于沼之东西。从冠云台入月门,乃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亭内楠木槅扇六扇,雕刻甚精。惜是亭面西,难免受阳光风露之损伤。东园一角为新辟,山石平淡无奇,不足与旧构相颉颃了。

西部园林以时代而论,似为明“东园”旧规,山用积土,间列黄石,犹是李渔所云:“小山用石,大山用土”的老办法,因此漫山枫树得以滋根。林中配二亭:一为舒啸亭,系圆攒尖;一为至乐亭,六边形,系仿天平山范祠御碑亭而略变形的,在苏南还是创见。前者隐于枫林间,后者据西北山腰,可以上下眺望。南环清溪,植桃柳成荫,原期使人至此有世外之感,但有意为之,顿成做作。以人工胜天然,在园林中实是不易的事。溪流终点,则为活泼泼的,一阁临水,水自阁下流入,人在阁中,仿佛跨溪之上,不觉有尽头了。唯该区假山,经数度增修,殊失原态。

北部旧构已毁,今新建,无亭台花木之胜。

江南园林占地不广,然千岩万壑,清流碧潭,皆宛然如画,正如钱泳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因此对于山水、亭台、厅堂、楼阁、曲池、方沼、花墙、游廊等之安排划分,必使风花雪月,光景常新,不落窠臼,始为上品。对于总体布局及空间处理,务使有扩大之感,观之不尽,而风景多变,极尽规划的能事。总体布局可分以下几种:

中部以水为主题,贯以小桥,绕以游廊,间列亭台楼阁,大者中列岛屿。此类如“网师园”以及“怡园”等之中部。庙堂巷畅园,地颇狭小,一水居中,绕以廊屋,宛如盆景。留园虽以水为主,然刘师敦桢认为该园以整体而论,当以东部建筑群为主,这话亦有其理。

以山石为全园之主题。因是区无水源可得,且无洼地可利用,故不能不以山石为主题使其突出,固设计中一法。西百花巷程氏园无水可托,不得不如此。环秀山庄范围小,不能凿大池,亦以山石为主,略引水泉,俾山有生机,岩现活态,苔痕鲜润,草木华滋,宛然若真山水了。

基地积水弥漫,而占地尤广,布置遂较自由,不能为定法所囿。如拙政园、五亩园等较大的,更能发挥开朗变化的能事。尤其拙政园中部的一些小山,大有张涟所云“平冈小坡,曲岸回沙”,都是运用人工方法来符合自然的境界。计成《园冶》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刘师敦桢主张:“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小园聚胜于分,大园虽可分,但须宾主分明。”我说网师园与拙政园是两个佳例,皆苏州园林上品。

前水后山,复构堂于水前,坐堂中穿水遥对山石,而堂则若水榭,横卧波面,文衙弄艺园布局即如是。北寺塔东芳草园亦仿佛似之。

中列山水,四周环以楼及廊屋,高低错落,迤逦相续,与中部山石相呼应,如小新桥巷耦园东部,在苏州尚不多见。东北街韩氏小园,亦略取是法,不过楼屋仅有两面。中由吉巷半园、修仙巷宋氏园皆有一面用楼。

明代园林,接近自然,犹是计成、张涟辈后来所总结的方法,利用原有地形,略加整理。其所用石,在苏州大体以黄石为主,如拙政园中部二小山及绣绮亭下者。黄石虽无湖石玲珑剔透,然掇石有法,反觉浑成,既无矫揉造作之态,且无累石不固的危险。我们能从这种方法中细细探讨,在今日造园中还有不少优良传统可以吸收学习的。到清代造园,率皆以湖石叠砌,贪多好奇,每以湖石之多少与一峰之优劣,与他园计较短长。试以怡园而论,购洞庭山三处废园之石累积而成,一峰一石,自有上选,即其一例。至于“小山用石”,非全无寸土,不然树木将无所依托了。环秀山庄虽改建于乾隆间,数弓之地,深谿幽壑,势若天成,其竖石运用宋人山水的所谓“斧劈法”,再以镶嵌出之;简洁遒劲,其水则迂回曲折,山石处处滋润,苍岩欣欣欲活了,诚为江南园林的杰构。于此方知设计者若非胸有丘壑、挥洒自如者,焉能至斯?学养之功可见重要了。

掇山既须以原有地形为据,自然之态又变化多端,无一定成法,可是自然的形成与发展,亦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实有其理在。我们今日能通乎此理,从自然景物加以分析,证以古人作品,评其妍媸,撷其菁华,构成最美丽的典型。奈何苏州所见晚期园林,什九已成“程式化”,从不在整体考虑,每以亭台池馆,妄加拼凑。尤以掇山选石,皆举一峰片石,视之为古董,对花树的衬托,建筑物的调和等,则有所忽略。这是今日园林设计者要引以为鉴的。如怡园欲集诸园之长,但全局涣散,似未见成功。

园林之水,首在寻源,无源之水必成死水。如拙政园利用原来池沼,环秀山庄掘地得泉,水虽涓涓,亦必清冽可爱。但园林面积既小,欲使有汪洋之概,则在于设计的得法。其法有二:一、池面利用不规则的平面,间列岛屿,上贯以小桥,在空间上使人望去,不觉一览无余。二、留心曲岸水口的设计,故意做成许多湾头,望之仿佛有许多源流,如是则水来去无尽头,有深壑藏函之感。至于曲岸水口之利用芦苇,杂以菰蒲,则更显得隐约迷离,这是在较大的园林应用才妙。留园活泼泼的,水榭临流,溪至榭下已尽,但必流入一部分,则俯视之下,榭若跨溪上,水不觉终止。南显子巷惠荫园水假山,系层叠巧石如洞曲,引水灌之,点以步石,人行其间,如入涧壑,洞上则构屋。此种形式为吴中别具一格者,殆系南宋杭州“赵翼王园”中之遗制。沧浪亭以山为主,但西部的步碕廊突然逐渐加高,高瞰水潭,自然临渊莫测。艺园的桥与水几平,反之两岸山石愈显高峻了。怡园之桥虽低于山,似嫌与水尚有一些距离。至于小溪作桥,在对比之下,其情况何如,不难想象。古人改用“点其步石”的方法,则更为自然有致。瀑布除环秀山庄檐瀑外,他则罕有。

中国园林除水石池沼外,建筑物如厅、堂、斋、台、亭榭、轩、卷、廊等,都是构成园林的主要部分,然江南园林以幽静雅淡为主,故建筑物务求轻巧,方始相称,所以在建筑物的地点、平面,以及外观上不能不注意。《园冶》云:“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取乎景,妙在朝南,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苏南园林尚守是法,如拙政园远香堂、留园涵碧山房等皆是。至于楼台亭阁的地位,虽无成法,但“按基形成”,“格式随宜”,“随方制象,各有所宜”,“一榱一角,必令出自己裁”,“花间隐榭,水际安亭”,还是要设计人从整体出发,加以灵活应用。古代如《园冶》、《长物志》、《工段营造录》等,虽有述及,最后亦指出其不能守为成法的。试以拙政园而论,我们自高处俯视,建筑物虽然是随宜安排的,但是它们方向还是直横有序。其外观给人的感觉是轻快为主,平面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圆形等皆有,屋顶形式则有歇山、硬山、悬山、攒尖等,而无庑殿式,即歇山、硬山、悬山,亦多数采用卷棚式。其翼角起翘类,多用“水戗发戗”的办法,因此翼角起翘低而外观轻快。檐下玲珑的挂落,柱间微弯的吴王靠,得能取得一致。建筑物在立面的处理,以留园中部而论,我们自闻本樨香轩东望,对景主要建筑物是曲溪楼,用歇山顶,其外观在第一层做成仿佛台基的形状,与水相平行的线脚与上层分界,虽系二层,看去不觉其高耸。尤其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三者的位置各有前后,屋顶立面皆同中寓不同,与下部的立峰水石都很相称。古木一树斜横波上,益增苍古,而墙上的砖框漏窗,上层的窗棂与墙面虚实的对比,疏淡的花影,都是苏州园林特有的手法;倒影水中,其景更美。明瑟楼与涵碧山房相邻,前者为卷棚歇山,后者为卷棚硬山,然两者相联,不能不用变通的办法。明瑟楼歇山山面仅作一面,另一面用垂脊,不但不觉得其难看,反觉生动有变化。他如畅园因基地较狭长,中又系水池,水榭无法安排,卒用单面歇山,实系同出一法。反之东园一角亭,为求轻巧起见,六角攒尖顶翼角用“水戗发戗”,其上部又太重,柱身瘦而高,在整个比例上顿觉不稳。东部舒啸亭至乐亭,前者小而不见玲珑,后者屋顶虽多变化,亦觉过重,都是比例上的缺陷。苏南筑亭,晚近香山匠师每将屋顶提得过高,但柱身又细,整个外观未必真美。反视明代遗构艺圃,屋顶略低,较平稳得多。总之单体建筑,必然要考虑到与全园的整个关系才是。至于平面变化,虽洞房曲户,亦必做到曲处有通,实处有疏。小型轩馆,一间,二间,或二间半均可,皆视基地,位置得当。如拙政园海棠春坞,面阔二间,一大一小,宾主分明。留园揖峰轩,面阔二间半,而尤妙于半间,方信《园冶》所云有其独见之处。建筑物的高下得势,左右呼应,虚实对比,在在都须留意。王洗马巷万氏园(原为任氏),园虽小,书房部分自成一区,极为幽静。其装修与铁瓶巷任宅东西花厅、顾宅花厅、网师园、西百花巷程氏园、大石巷吴宅花厅等(详见拙著《装修集录》),都是苏州园林中之上选。至于他园尚多商量处,如留园太繁琐伦俗,佳者甚少;拙政园精者固有,但多数又觉简单无变化,力求一律,皆修理中东拼西凑或因陋就简所造成。怡园旧装修几不存,而旱船为吴中之尤者,所遗装修极精。

园林游廊为园林的脉络,在园林建筑中处极重要地位,故特地说明一下。今日苏州园林廊之常见者为复廊,廊系两面游廊中隔以粉墙,间以漏窗(详见拙编《漏窗》),使墙内外皆可行走。此种廊大都用于不封闭性的园林,如沧浪亭的沿河。或一园中须加以间隔,欲使空间扩大,并使入门有所过渡,如“怡园”的复廊,便是一例,此廊显然是仿前者。它除此作用外,因岁寒草堂与拜石轩之间不为西向阳光与朔风所直射,用以阻之,而阳光通过漏窗,其图案更觉玲珑剔透。游廊有陆上、水上之分,又有曲廊、直廊之别,但忌平直生硬。今日苏州诸园所见,过分求曲,则反觉生硬勉强,如留园中部北墙下的。至其下施以砖砌阑干,一无空虚之感,与上部挂落不称,柱夹砖中,僵直滞重。铁瓶巷任宅及拙政园西部水廊小榭,易以镂空之砖,似此较胜。拙政园旧时柳荫路曲,临水一面阑干用木制,另一面上安吴王靠,是有道理的。水廊佳者,如拙政园西部的,不但有极佳的曲折,并有适当的坡度,诚如《园冶》所云的“浮廊可渡”,允称佳构。尤其可取的,就是曲处湖石芭蕉,配以小榭,更觉有变化。爬山游廊,在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留园、拙政园,仅点缀一二,大都是用于园林边墙部分。设计此种廊时,应注意到坡度与山的高度问题,运用不当,顿成头重脚轻,上下不协调。在地形狭宽不同的情况下,可运用一面坡,或一面坡与二面坡并用,如留园西部的。曲廊的曲处是留虚的好办法,随便点缀一些竹石、芭蕉,都是极妙的小景。李斗云:“板上甃砖谓之响廊,随势曲折谓之游廊……入竹为竹廊,近水为水廊。花间偶出数尖,池北时来一角,或依悬崖,故作危槛,或跨红板,下可通舟,递迨于楼台亭榭之间,而轻好过之。廊贵有阑。廊之有阑,如美人服半臂,腰为之细。其上置板为飞来椅,亦名美人靠,其中广者为轩。”言之尤详,可资参考。今日复有廊外植芭蕉,呼为蕉廊,植柳呼为柳廊,夏日人行其间,更觉翠色侵衣,溽暑全消。冬日则阳光射入,温和可喜,用意至善。而古时以廊悬画称画廊,今日壁间嵌诗条石,都是极好的应用。

园林中水面之有桥,正陆路之有廊,重要可知。苏州园林习见之桥,一种为梁式石桥,可分直桥、九曲桥、五曲桥、三曲桥、弧形桥等,其位置有高于水面与岸相平的,有低于两岸浮于水面的。以时代而论,后者似较旧,今日在艺园及无锡寄畅园、常熟诸园所见的,都是如此。怡园及已毁木渎严家花园,亦仿佛似之,不过略高于水面一点。旧时为什么如此设计呢?它所表现的效果有二:第一,桥与水平,则游者凌波而过,水益显汪洋,桥更觉其危了。第二,桥低则山石建筑愈形高峻,与丘壑楼自然成强烈对比。无锡寄畅园假山用平冈,其后以惠山为借景,冈下幽谷间施以是式桥,诚能发挥明代园林设计之高度技术。今日梁式桥往往不照顾地形,不考虑本身大小,随便安置,实属非当。尤其阑干之高度、形式,都从不与全桥及环境作一番研究,甚至于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阑干都加了上去,如拙政园西部是。上选者,如艺圃小桥、拙政园倚虹桥都是。拙政园中部的三曲五曲之桥,阑干比例还好,可惜桥本身略高一些。待霜亭与雪香云蔚亭二小山之间石桥,仅搁一石板,不施阑干,极尽自然质朴之意,亦佳构。另一种为小型环洞桥,狮子林、网师园都有。以此二桥而论,前者不及后者为佳,因环洞桥不适宜建于水中部,水面既小,用此中阻,遂显庞大质实,略无空灵之感。后者建于东部水尽头,桥本身又小,从西东望,辽阔的水面中倒影玲珑,反之自桥西望,亭台映水,用意相同。中由吉巷半园,因地狭小,将环洞变形,亦系出权宜之计。至于小溪,《园冶》所云“点其步石”的办法,尤能与自然相契合,实远胜架桥其上。可是此法,今日差不多已成绝响了。

园林的路,《清闲供》云:“门内有径,径欲曲。”“室旁有路,路欲分。”今日我们在苏州园林所见,还能如此。拙政园中部道路,犹守明对旧规,从原来地形出发,加以变化,主次分明,曲折有度。环秀山庄面积小,不能不略作纡盘,但亦能恰到好处,行者有引人入胜之概。然狮子林、怡园的,故作曲折,使人莫之所从,既背自然之理,又多不近人情。因此矫揉造作,与自然相距太远的安排,实在是不艺术的事。

铺地,在园林亦是一件重要的工作,不论庭前、曲径、主路,皆须极慎重考虑。今日苏州园林所见,有仄砖铺于主路,施工简单,拼凑图案自由。碎石地,用碎石仄铺,可用于主路小径庭前,上面间有用缸爿点缀一些图案。或缸爿仄铺,间以瓷爿,用法同前。鹅子地或鹅子间加瓷爿拼凑成各种图案,称“花界”,视上述的要细致雅洁多,留园自有佳构。但其缺点是石隙间的泥土,每为雨水及人力所冲扫而逐渐减少,又复较易长小草,保养费事,是需要改进的。冰裂地则用于庭前,苏南的结构有二:其一即冰纹石块平置地面,如拙政园远香堂前的,颇饶自然之趣,然亦有不平稳的流弊。其一则冰纹石交接处皆对卯拼成,施工难而坚固,如留园涵碧山房前、铁瓶巷顾宅花厅的,都是极工整。至于庭前踏跺用天然石叠,如拙政园远香堂及留园五峰仙馆前的,皆饶野趣。

园林的墙,有乱石墙、磨砖墙、漏砖墙、白粉墙等数种。苏州今日所见,以白粉墙为最多,外墙有上开瓦花窗(漏窗开在墙顶部)的,内墙间开漏窗及砖框的,所谓粉墙花影,为人乐道。磨砖墙,园内仅建筑物上酌用之,园门十之八九贴以水磨砖砌成图案,如拙政园大门。乱石墙只见于裙肩处。在上海南市薛家浜路旧宅中,我曾见到冰裂纹上缀以梅花的,极精,似系明代旧物。西园以水花墙区分水面,亦别具一格。

联对、匾额,在中国园林中,正如人之有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苏州又为人文荟萃之区,当时园林建造复有文人画家的参与,用人工构成诗情画意,将平时所见真山水、古人名迹、诗文歌诗所表达的美妙意境,撷其精华而总合之,加以突出。因此山林岩壑,一亭一榭,莫不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而适当的词句来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文,这些文字亦就是这个环境中最恰当的文字代表。例如拙政园的远香堂与留听阁,同样是一个赏荷花的地方,前者出“香远益清”句,后者出“留得残荷听雨声”句。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又都是根据这里所种的树木来命名的。游者至此,不期而然的能够出现许多文学艺术的好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色了。我希望今后在许多旧园林中,如果无封建意识的文字,仅就描写风景的,应该好好保存下来。苏州诸园皆有好的题辞,而怡园诸联集宋词,更能曲尽其意,可惜皆不存了。至于用材料,因园林风大,故十之八九用银杏木阴刻,填以石绿;或用木阴刻后髹漆敷色者亦有,不过色彩都是冷色。亦有用砖刻的,雅洁可爱。字体以篆隶行书为多,罕用正楷,取其古朴与自然。中国书画同源,本身是个艺术品,当然是会增加美观的。

树木之在园林,其重要不待细述,已所洞悉。江南园林面积小,且都属封闭性,四周绕以高垣,故对于培花植木,必须深究地位之阴阳,土地之高卑,树木发育之迟速,耐寒抗旱之性能,姿态之古拙与华滋,更重要的为布置的地位与树石的安排了。园林之假山与池沼,皆真山水的缩影,因此树木的配置,不能任其自由发展。所栽植者,必须体积不能过大,而姿态务求入画,虬枝旁水,盘根依阿,景物遂形苍老。在选树之时,尤须留意此端,宜乎李格非所云“人力胜者少苍古”了。今日苏州树木常见的,如拙政园,大树用榆、枫杨等。留园中部多银杏,西部则漫山枫树。怡园面积小,故易以桂、松及白皮松,尤以白皮松树虽小而姿态古拙,在小园中最是珍贵。他则杂以松、梅、棕树、黄杨,在发育上均较迟缓。其次园小垣高,阴地多而阳地少,于是墙阴必植耐寒植物,如女贞、棕树、竹之类。岩壑必植高山植物,如松、柏之类。阶下石隙之中,植长绿阴性草类。全园中长绿者多于落叶者,则四季咸青,不致秋冬髠秃无物了。至于乔木若榆、槐、枫杨、朴、榉、枫等,每年修枝,使其姿态古拙入画。此种树的根部甚美,尤以榆树及枫、杨,年龄大后,身空皮留,老干抽条,葱翠如画境。今日苏州园林中之山巅栽树,大别有两种情况:第一类,山巅山麓只植大树,而虚其根部,俾可欣赏其根部与山石之美,如留园的与拙政园的一部分。第二类,山巅山麓树木皆出丛竹或灌木之上,山石井攀以藤萝,使望去有深郁之感,如沧浪亭及拙政园的一部分。然二者设计者的依据有所不同。以我们分析,这些全在设计者所用树木的各异,如前者师元代画家倪瓒(云林)的清逸作风,后者则效明代画家沈周(石田)的沉郁了。至于滨河低卑之地,种柳、栽竹、植芦,而墙阴栽爬山虎、修竹、天竹、秋海棠等,叶翠,花冷,实鲜,高洁耐赏。但此等亦必须每年修剪,不能任其发育。

园林栽花与树木同一原则,背阴且能略受阳光之地,栽植桂花、山茶之类。此二者除终年常青外,开花一在秋,一在春初,都是群花未放之时,而姿态亦佳,掩映于奇石之间,冷隽异常。紫藤则入春后,一架绿荫,满树繁花,望之若珠光宝露。牡丹之作台,衬以文石阑干,实牡丹宜高地向阳,兼以其花华丽,故不得不使然。他若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等同栽庭前,谐音为“玉堂富贵”,当然命意已不适于今日,但在开花的季节与色彩的安排上,前人未始无理由的。桃李则宜植林,适于远眺,此在苏州,仅范围大的如留园、拙政园可以酌用之。

树木的布置,在苏州园林有两个原则:第一,用同一种树植之成林,如怡园听涛处植松,留园西部植枫,闻木樨香轩前植桂。但又必须考虑到高低疏密间及与环境的关系。第二,用多种树同植,其配置如作画构图一样,更要注意树的方向及地的高卑是否适宜于多种树性,树叶色彩的调和对比,长绿树与落叶树的多少,开花季节的先后,树叶形态,树的姿势,树与石的关系,必须要做到片山多致,寸石生情,二者间是一个有机的联系才是。更须注意它与建筑物的式样、颜色的衬托,是否已做到“好花须映好楼台”的效果。水中植荷,似不宜多。荷多必减少水的面积,楼台缺少倒影,宜略点缀一二,亭亭玉立,摇曳生姿,隔秋水宛在水中央。据云昆山顾氏园藕植于池中石板底,石板仅凿数洞,俾不使其自由繁殖。刘师敦桢云:“南京明徐氏东园池底置缸,植荷其内。”用意相同。

苏南园林以整体而论,其色彩以雅淡幽静为主,它与北方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适成对比。以我个人见解:第一,苏南居住建筑所施色彩,在梁枋柱头皆用栗色,挂落用墨绿,有时柱头用黑色退光,都是一些冷色调,与白色墙面起了强烈的对比,而花影扶疏,又适当地冲淡了墙面强白,形成良好的过渡,自多佳境了。且苏州园林皆与住宅相连,为养性读书之所,更应以清静为主,宜乎有此色调。它与北方皇家花园的那样宣扬自己威风与炫耀富贵的,在作风上有所不同。苏州园林,士大夫未始不欲炫耀富贵,然在装修、选石、陈列上用工夫,在色彩上仍然保持以雅淡为主的原则。再以南宗山水而论,水墨浅绛,略施淡彩,秀逸天成,早已印在士大夫及文人画家的脑海中。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设计出来的园林,当然不会用重彩贴金了。加以江南炎热,朱红等热颜料亦在所非宜,封建社会的民居,尤不能与皇家同一享受,因此色彩只好以雅静为归,用清幽胜浓丽,设计上用以少胜多的办法了。此种色彩,其佳处是与整个园林的轻巧外观,灰白的江南天色,秀茂的花木,玲珑的山石,柔媚的流水,都能相配合调和,予人的感觉是淡雅幽静。这又是江南园林的特征了。

中国园林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设计者考虑到不论风雨明晦,景色咸宜,在各种自然条件下,都能予人们以最大最舒适的美感。除山水外,楼横堂列,廊庑回缭,阑楯周接,木映花承,是起了最大的作用的,使人们在各种自然条件下来欣赏园林。诗人画家在各种不同的境界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体会,如夏日的蕉廊,冬日的梅影、雪月,春日的繁花、丽日,秋日的红寥、芦塘,虽四时之景不同,而景物无不适人。至于松风听涛,菰蒲闻雨,月移花影,雾失楼台,斯景又宜其览者自得之。这种效果的产生,主要在于设计者对文学艺术的高度修养,以及与实际的建筑相结合,使理想中的境界付之于实现,并撷其最佳者而予以渲染扩大。如叠石构屋,凿水穿泉,栽花种竹,都是向这个目标前进的。文学艺术家对自然美的欣赏,不仅在一个春日的艳阳天气,而是要在任何一个季节,都要使它变成美的境地。因此,对花影要考虑到粉墙,听风要考虑到松,听雨要考虑到荷叶,月色要考虑到柳梢,斜阳要考虑到梅竹等,都希望使理想中的幻景能付诸实现,安排一石一木,都寄托了丰富的情感,宜乎处处有情,面面生意,含蓄有曲折,余味不尽。此又为中国园林的特征。

以上所述,系就个人所见,掇拾一二,提供大家参考。我相信,苏州园林不但在中国造园史上有其重要与光辉的一页,而且至今尚为广大人民游憩之所。为了继承与发挥优良的文化传统,此份资料似有提出的必要。

原载《苏州园林》(19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