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军事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6416700000005

第5章

项羽对宋义说:“听说秦军把赵王围困在巨鹿,应该马上进军。如果我们在外面攻击秦军,赵军必然会作内应,这样我们就一定会打败秦军的。”宋义说:“现在秦军攻赵,如秦军得胜,他的兵力一定十分疲困,就乘秦军疲困时进攻;如果秦军不能取胜,就大张旗鼓向西进军,这同样能打败秦军。‘身穿铁甲、手拿锐利武器去打仗,我不如您;坐下来讲用兵之策,您就不如我宋义了。’”宋义仍然不肯进军攻秦。项羽心里很着急,又向宋义建议说:“现在将士都希望我们进兵,协力攻秦,而且今年灾荒严重,百姓饥饿,军队缺粮,久留是不行的。而今秦军强大,大有一举吃掉赵国之势,哪有什么疲困的机会可以利用?我军在定陶大败的事情,已使楚王‘坐不安席’,而楚王又把一国之事交付于您,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望你以国家利益为重。”宋义仍坚持他的看法,项羽再三劝说毫无效果。项羽恼羞成怒,就杀害了宋义。项羽夺了兵权后,楚王乃封项羽为上将军,接替宋义的职位。项羽便派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领兵两万渡过漳河,去救钜鹿,但只取得了小小的胜利。

赵王的大将军陈余再次要求项羽增兵,项羽便统率全军去救。

队伍一渡过漳河,项羽便下令把船只全部凿沉,把煮饭的锅全部打碎,把宿营的房子全部烧光,每人只带三天的口粮,以此表示誓死不归的决心。项羽决心死战,战士勇往直前,两军在巨鹿城下展开大战。

这时候,楚军的势力雄冠诸侯。救援钜鹿的诸侯军有十几个营垒,都不敢出兵。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喊杀之声惊天动地。经过几次激烈战斗,歼灭了秦军,俘虏了王离,杀死了苏角,逼死了涉间。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钜鹿之战”。

旗鼓相当

“旗鼓相当”亦称“鼓旗相当”,比喻双方势均力敌,不相上下。

此典出自《后汉书·隗嚣公孙述传》:“如令子阳(公孙述)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

西汉末年,王莽势力衰弱,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地方的隗嚣组织武装力量,反抗王莽统治,相继攻克了陇西、张掖、酒泉、敦煌等地,自称上将军。

而公孙述则在四川一带自称皇帝。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中央王朝,但边远地区尚未完全统一。

刘秀为了孤立公孙述,逐步实现统一,就处心积虑地笼络隗嚣。隗嚣为了寻找政治出路,曾上书刘秀,向东汉称臣。于是刘秀通过大司徒邓禹封他为西川大将军。后来,隗嚣又打退了从长安往西发展的农民起义部队赤眉军。当时,陈仓人吕鲔拥兵数万,跟公孙述勾结在一起,率兵侵犯陕西中部一带,进攻长安。隗嚣率兵配合刘秀的部队,打退了吕鲔和公孙述的共同进攻。因此,隗嚣得到了刘秀的信任和尊重。

为了阻止盘踞四川的公孙述向外扩大势力,刘秀给隗嚣写了一封措辞委婉的信,希望他能够依仗着自己的实力阻止公孙述进犯。他在信中说:“我现在忙于在东方作战,大部队都集中在那里,西方兵力薄弱。如果公孙述出兵到汉中,企图进犯长安,我希望能够借重将军的兵马旗鼓,和他较量一番。如果能这样,我就算得到了上天的赐福。”隗嚣采纳了刘秀的意见,与刘秀共同出兵,把公孙述打得大败。

强弓劲弩

“强弓劲弩”指的是军备充实,武器精良,势力强大。

此典出自《战国策·韩策一》:“天下之强弓劲弩,皆出自韩。”

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去游说韩王,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

苏秦到了韩国,受到韩王接见。他对韩王说:“韩国地势很好,北面有巩洛成皋作为防御要塞,西有宜阳常阪作为防御屏障,东有苑穰洧水,南有陉山层层相卫。而且韩国方圆千里,拥有数十万兵马,‘天下之强弓劲弩,皆出自韩’你看,韩国多了不起呀!”

韩王听了,面有喜色。苏秦又说:

“韩国有坚甲利兵,训练有素,也非常英勇,一人能抵一百人。再加上大王贤明能干,领导有方,完全有能力联合齐、楚、燕、赵、魏等国共同抗击强秦。但是,我听说大王打算服从于秦国,这是真的?”苏秦停了一下又说:“如果真是这样,必然会为天下人所耻笑,我也将为大王感到羞耻。”韩王听了,攘背按剑、仰天叹息。他坚决而愤愤地说:“寡人虽死,必不事秦!”

秋毫无犯

“秋毫无犯”比喻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刘邦)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据《后汉书·岑彭传》载:岑彭是东汉时光武帝刘秀的延尉,行大将军事,封为舞阴侯。此人带兵打仗很有办法。建武十一年春,岑彭奉命讨伐公孙述。据《后汉书》记载,岑彭的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

人自为战

“人自为战”比喻将人置于没有退路的地步,人才能拼死作战。现多指人人都能独立作战。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楚汉相争时,汉将韩信用背水之阵的战术大败赵军。有人问韩信,为什么采用这种战术,韩信回答说:当时的形势非得把军队放在前进即生,后退即死的境地不可,使每个人都奋力作战,才能取胜。

如火如荼

“如火如荼”比喻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形容军队阵容的壮盛及气势的蓬勃。

此典出自《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阵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旗、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

吴王夫差为和晋定公争做诸侯的盟主,公元前482年带领大军北上,到黄池(今河南省封兵县西)大会诸侯,订立盟约。因为名次先后问题两家发生了争执,吴国和晋国产生了矛盾,闹僵了。

吴王夫差决定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逼迫晋定公就范,于是就在夜间把三万名吴军分成三份,以一万人为单位,摆成三个方阵。中军全部穿着白色的衣服和盔甲,拿着白色的旗帜和缠有白色羽毛的弓箭,远远望去,就像遍野盛开的白色的荼花(荼:一种开白色花的茅草);左军红裳红旗,远远望去像漫山燃烧的熊熊火焰;右军黑裳黑旗,远远望去好像满天集结着的浓密乌云。

到了第二天早晨,吴王亲自击鼓,三万军士一起欢呼响应,那雄壮而高昂的声音把整个会场震得像天崩地裂一般,晋定公看到这种情形,不得不歃血为盟,让吴王做了盟主。

深沟高垒

“深沟高垒”指军队扎营时,把壕沟挖深,把壁垒筑高。用以比喻防御工事的坚固。

此典出自《孙子·虚实篇》:“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孙武说:“进攻时,要想使敌人不能抵御,就要猛攻敌人防备松懈的地方;退却时,要使敌人无法追击,就要退得迅速,使敌人无法追及。如果我军想打,敌人即使坚守深沟高垒,也要逼他打,要去进攻他必须要去援救的要害之地。如果我军不想打,就要划定地区坚守,使敌人再想与我军交战也不可能。这就要设计迷惑敌人,让他们弄不清往哪个方向前进。”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指嘴上说打这边,实际上却攻打那边,给对方造成错觉,从而转移目标。

此典出自《淮南子·兵略》:“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

汉代人岑彭,光武帝刘秀登基后,他被封为廷尉,行大将军事。在削平南郡割据势力的作战中,和秦丰拒战于邓。岑彭率三万多名士兵打了几个月,都毫无进展。为了打破僵局,他施展了一个声东击西的计谋。他声言第二天要去西击山都,有意让俘虏知道。有的俘虏,连夜逃回军营告诉秦丰。秦丰得知后,火速带领部卒赶往山都。

岑彭则引兵暗渡沔水,攻打秦丰驻在阿头山的部将张扬。张扬因无准备,大吃败仗。秦丰听到这消息,大吃一惊,急忙前去救援,被岑彭打得大败。岑彭一举击败了秦丰,被封为舞阳侯。

师直为壮

“师直为壮”意思是指出兵理由正当,因而斗志旺盛,战斗力强。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

春秋时,晋楚两国都是强大的国家,小国如宋、郑、曹等一向臣服于楚,后来宋国忽然背叛了楚国改投晋国。楚国立即出兵伐宋。宋国在强兵压境时,派使者向晋国求援,晋文公听了大夫先轸的话,一面叫宋国去劝秦、齐两国和楚国交涉,一面将曹、卫两国君扣留起来作为人质。

楚将子玉派人去通知晋兵说:“你们送曹、卫君回去,恢复曹、卫两国,我也就解除宋国的围攻。”晋文公把楚国使者囚在卫国,又暗中答应恢复曹、卫两国,于是曹、卫便与楚国断绝关系。

子玉因此非常生气,便率兵攻打晋兵,晋兵奉令后撤。晋军将领非常不满,晋大夫狐偃说:“出兵而理直者,就是壮盛的,理亏者,就是衰老的,何必在乎时间的长久?我们若无楚国的恩惠(晋文公曾得楚君之助,得以回国接君位),到不了今天,退九十里避开他们,就是为报楚国旧日的恩惠。如果我们忘恩负义,以仇怨相对,那么,我们理亏,他们理直,他们的士气很旺盛。如果我们退了,他们仍要进军,那就是他们理亏了。”

四战之地

“四战之地”指兵家屡次相争的四通八达的地方,指战略地位重要。

此典出自《史记·赵世家》:“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张守节正义:信战,力攻也。

韩国四战之地,军士惯习,倍于余国。”

乐毅是战国时候着名的将领,以多谋善战而闻名于诸侯。燕国燕昭王当政为了报齐国的仇,屈身下士,广招贤者,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征伐齐国。乐毅联合越国、魏国、楚国共同讨伐齐国,赵惠文王还把相国印件授予乐毅。乐毅以联军统帅的身份率领大军进入齐国。齐军无法抵抗,在济西遭到惨败。乐毅又独自带领燕军攻占齐都临淄,齐王逃到莒地。

乐毅在齐国先后五年,攻占七十多城,为燕国扩大了疆土。燕昭王心满意足,非常感激乐毅,封他为昌国君。燕昭王死后,太子燕惠王即位,开始不信任乐毅了。齐国人田单施用反间计,派人暗地里告诉燕惠王说:“乐毅想在齐国称王”,燕惠王信以为真,马上派遣大将骑劫去替换乐毅。

乐毅知道自己遭到诬陷,便跑到赵国。乐毅一走,齐国田单立即出兵撵走了骑劫,收复了失去的城池。

燕惠王发现自己上了齐国的当,心里非常后悔,几次写信请乐毅回燕,乐毅都婉言谢绝了。燕惠王只好任命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掌管燕国的一部分兵马。

有一年,燕王喜打算攻打赵国,他征求乐间的意见。乐间说:

“赵国不能攻打呀,它的周围全是邻国,是个四面受敌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况且赵国的百姓十分熟悉作战,千万不能去招惹它啊!”

可是燕王求功心切,没有采纳乐间的意见。燕军入赵后,赵国的名将廉颇领兵御敌,结果燕军大败。燕国被迫割地给赵国,赵国才答应与燕国讲和。

从那以后,乐间也去了赵国,不再为燕王出谋划策了。

孙子练兵

孙子练兵说明治军必须纪律严明,带兵要遵循法则。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

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春秋时,吴王阖闾除掉庆忌后,大摆酒席,大臣们全都向他表示祝贺。伍子胥对阖闾说:“大王终于了却一桩心事,可是我的仇恨哪年哪月才能得报呢?”伯也请求阖闾发兵。阖闾说:“发兵去打楚国,那么让谁当大将呢?”伍子胥和伯齐声说:“听凭大王的吩咐,我们都愿意誓死从命。”阖闾没有吭声,看了看四周,叹了口长气。伍子胥窥出阖闾还不愿意拜他为大将,赶紧接着说:“要不,我再推荐一个人,我想大王一定会乐意用他。”阖闾问:“谁呀?”

伍子胥说:“他是齐国人,叫孙武,是个大军事家。他研究了许多打仗用兵的方法,还写了十三篇兵法。如果把他请来,拜为大将,吴国必能变成天下无敌的强国,大王就是霸主了。对付楚国,易如反掌。”阖闾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打发伍子胥带着贵重的礼物去请孙武。

孙武,去见阖闾。阖闾从朝堂上跑下来迎接孙武,随即问他用兵的方法。孙武把自己写的十三篇兵法送给他。阖闾叫伍子胥念一遍。每当伍子胥念完一篇,阖闾就点头称赞,并对伍子胥说:“十三篇兵法既简明扼要又精练纯粹,好极了!可是吴国国小兵微,怎么办?”孙武说:“有了兵法,只要大王有决心,不仅男子,就是女子也行。男男女女,全都能够打仗?”阖闾笑着说:“女人怎么能打仗,这不是闹笑话吗?”孙武一本正经地说:“如果大王不相信我,请先拿宫女们试一试。如果不能把她们训练得跟士兵一样,我愿意认罪受罚。”阖闾派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让孙武操练。孙武请阖闾挑出两个爱妃当队长。最后,孙武请求说:“军队最重要的就是纪律。虽说拿宫女们试试,也得讲究纪律。请大王派个执掌军法的人,再给我几个武将当助手。”阖闾都答应了。

一百八十名宫女全部穿戴着盔甲,手执兵器,在操场上集合。孙武首先制定了三道军令:“第一,队伍不许混乱;第二,不许吵吵闹闹;第三,不许故意违背命令。”

接着,他把宫女们排成队伍,操练起来。

那两个妃子队长觉得她们穿上军衣,拿着长枪、短刀,只是来玩耍而已,就带头嘻嘻哈哈地不听使唤,其他宫女也跟着笑闹成一团。她们或坐,或站,或摆姿弄势,或来回奔跑,简直不把操练当一回事。孙武传令,叫她们立即归队立正。其中还是有人不停地说笑,不听从命令。孙武传了三次令,那两个妃子队长和宫女还是嬉笑如故。孙武大怒,瞪着眼睛大声地跟那个执掌军法的人说:“士兵不听命令,不服约束,按照军法应当怎么处治?”军法官连忙跪下,说:“应当斩首!”孙武就发出命令,说:

“先把队长斩了,做个榜样。”武士们就将两个妃子队长绑起来,吓得宫女们全都花容失色。

阖闾在高台上远远地看着孙武操练宫女,忽然看见两个妃子被绑上了,立刻打发伯拿着“节枝”(代表君王权力的一根手杖)去说情,说:“我已经知道将军用兵的才能了。这两个妃子是我最疼爱的,请饶了她们吧!”

伯急忙来见孙武,传阖闾命令。孙武说:“军中无戏言。既然大王让我做将军,就得由我管理军队。要是不把犯法的治罪,以后我还能够指挥军队吗?”最后孙武还是处死了阖闾的这两个妃子,又挑了两个宫女当队长,才重新操练起来。这批宫女在孙武严厉的训练下,居然操练得有模有样。

阖闾虽然佩服孙武的兵法,但心里却仍不太愿意重用他。伍子胥对阖闾说:“大王准备征伐楚国,领导各国诸侯,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就非得有个像孙武那样的大将不可。”阖闾经他这么一说,才拜孙武为大将,又称呼他为军师,嘱咐他为征伐楚国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