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是越南民主共和国(1976年南北越统一后改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15周年。那一年,美国在越南南方正加紧准备向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同年8月底,笔者有机会随亚非人民团结组织代表团前往越南,参加越南15周年国庆活动。除中国外,同去的还有其他亚非国家的代表。
胡志明主席接见了各国代表。他衣着朴素无华,讲话谦逊和蔼。事后,主方送给每人一本刚出版的胡志明诗集《狱中日记》留作纪念。胡主席通晓汉语,1942年8月,他从高平到中国工作途中,刚过边界就被国民党地方政权扣押。《狱中日记》就是他于1942年至1943年期间,在广西省狱中用中文写下的一百首诗,其中第25页的七绝《自勉》曰:“没有冬寒憔悴景,将无春暖的辉煌。灾殃把我来锻炼,使我精神更健强。”这充分显示了他崇高的革命意志。
越南主席府,原是法国占领时期的“总督府”。大楼为法国建筑风格,高四层,浅黄色,看来蛮壮观。胡主席当时并不住在那儿,他让人在主席府的院内盖了一个为他居住的两层木房,而把主席府用来款待来访的外国贵宾。在我们访越期间,同时到访的以李富春为团长的中国党政代表团就被安排下榻在那里。胡主席住的木房,外形很像我们云南傣族的“干栏”式竹楼,上下两层,整个建筑物由多根大立柱支撑,一层空荡,四面通风,中间有一木梯通向楼上,楼上有两间房,一边是胡主席的卧室,摆着一张挂有蚊帐的床,另一边是他的办公室,里面只见一张桌子、一盏台灯和一把椅子,屋外小桥流水,环境清幽。就在这里,主人度过了他简朴一生的最后时光。
巴亭广场在首都河内的中心地区,访问期间,我们经常路过那里。巴亭本是清化省下面的一个乡,19世纪80年代曾为抗法斗争的最早爆发地。1945年“八月革命”胜利后,为纪念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在河内市中心设立了巴亭广场。1945年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这里发表了越南“独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诞生。越南主席府和巴亭会堂都在它的周围。1969年,胡志明主席逝世后,他的陵墓就设在巴亭广场的西侧。
在首都以外,我们参观了海防和附近的风景区下龙湾。下龙湾,景色迷人。碧蓝的海面上,到处散落着喀斯特峰林和小岛,形状奇异,突兀嶙峋。有的小岛还有溶洞,乘船可进入,朦胧中可见钟乳石和石笋自然形成的景象,犹如人间景物,千姿百态,令人遐思。近年听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已将下龙湾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