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五洲见闻
6404400000047

第47章 阿尔卑斯山下的瑞士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笔者先后去过瑞士三四次,最后一次是1997年1月作为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应世界经济论坛之邀,前往达沃斯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表演讲,介绍香港回归祖国之后实行的“一国两制”方针,受到与会者的欢迎。

瑞士是欧洲的一个小国,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都比荷兰还要小。正如大家所熟知的,瑞士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保持中立,是个“永久中立国”,奉行积极的中立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视国防建设。瑞士的男性公民,凡在20至34岁之间,只要身体健康,都得服兵役。

瑞士缺乏资源,原料和能源差不多全靠进口。这个国家,有能工巧匠,他们善于把这些进口原料,转化为优质的高值工业品,80%左右都外销。主要出口品包括机械、医药、精密仪器和钟表等。大多数钟表,都产于瑞士西部,据说年产15亿只,95%供出口。多年前,我们在日内瓦参观过一家钟表厂,里边的生产人员并不多。

最大的城市苏黎世,是瑞士的“金融首都”和重要的商业与制造业中心。苏黎世的银行业和保险业在世界金融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黄金市场仅次于伦敦。该市虽是现代化的都会,但仍保持着古老的历史魅力。笔者每次到访,都喜欢在那不大宽阔的街道上漫步,浏览热闹的市容。火车站旁的庞大建筑物瑞士国立博物馆,展示瑞士史前时期至20世纪的文化发展,特别值得一看的是瑞士的传统民族服装。顺着车站大道向前走,来到利马特河畔的圣母大教堂,那是一座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彩色玻璃非常吸引人。苏黎世,还同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有关,它是瑞士名作家凯勒(G。Keller,1819-1890)的诞生地,也是爱尔兰名作家乔埃斯(J。

Joyce,1882-1941)的埋葬之处。

位于莱芒湖畔的日内瓦,是国际名城,风景绮丽,素有“旅游者圣地”之称。同时,它也有“外交中心”之美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于1920年在这里设立,建有“万国宫”,也叫“国联大厦”。1946年国联解散后,联合国在此成立了欧洲办事处。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总部也都建在这里,其后,联合国的其他专门机构和许许多多国际组织也都接踵而来。多数国家在日内瓦都有外交代表机构,我国在这里设有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团。在日内瓦,每年都要召开多次各种国际会议,对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事务中,日内瓦愈来愈引人瞩目了。

首都伯尔尼,从人口来说仅次于巴塞尔,是瑞士第四大城市。1848年即成为瑞士联邦首都,是座历史古城,环境幽雅,其旧城比瑞士任何城市都更具有中世纪氛围,哥特式大教堂、钟塔(每个钟头,钟面上的机器木偶都出来作报时表演)、市政厅和联邦宫等都是有名的古迹。熊是伯尔尼的城徽和许多装饰图案的标志,相传11世纪时,这里有熊出没,有位公爵狩猎时获取了一只熊,因此就以伯尔尼(演变于德文的“熊”字)来命名这个城市。1513年保存下来的熊苑,当年是观光客必到之处。除了作为政治中心之外,伯尔尼还有“表都”之称,同时也是铁路枢纽,万国邮政联盟等一些国际组织的总部都设在这里。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伯尔尼旧城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瑞士的山河、湖泊很多。阿尔卑斯山脉,从西到东,跨越瑞士70%的国土。该山脉横贯欧洲南部,从地中海热那亚湾,穿过几个国家,一直伸展到维也纳,全长1200公里,呈一弧形,是欧洲最大、最高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山脉。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起伏壮观,尖锐的高峰终年积雪,山坡森林密布,深邃的山谷溪流潺潺,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游客无不称绝。为发展山区旅游业,多处出现点点山庄,在不少景点建有轮齿轨铁路、专线登山铁路、电缆吊车线和一千多条滑雪电缆吊椅线,使瑞士赢得“世界滑雪之都”的美称,每年游客不下两三千万人次,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达沃斯,是瑞士东部邻近奥地利的一个山城,热闹的冬季运动中心,滑雪场颇负盛名。1971年瑞士日内瓦大学施瓦布教授创建的世界经济论坛,每年1月末至2月初,都在这里举行“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邀请各国政要和企业等界的头面人物参加,在西方被视为“非官方的国际经济最高级会议”。

在瑞士和奥地利之间,有一个讲德语的小国,叫列支敦士登公国,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35000多人,在世界面积十小国家中排行(从小到大)第六。这个国家同瑞士保持着特殊关系,根据1923年签订的关税条约,两国边界开放,建立共同经济区,都以瑞士法郎为统一货币。外国游客来到瑞士,一般会顺便到这个小国观光,只要你持有有效护照,就不需要签证,甚至边境也不设卡检查你的证件。列支敦士登也缺乏自然资源,在发展适合本国情况的工业的同时,大力推进旅游业,每年来访的游客超过本国人口若干倍。这个国家还专门发行各式各样的精美邮票,闻名于世,外国观光客都会买上一两套作为旅游纪念品,笔者也不例外,这也是列支敦士登的一项重要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