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当时的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廖承志主席,率团去西非加纳,出席第四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笔者作为一名工作人员随同前往。大会由当时的加纳总统恩克鲁玛致开幕词,周恩来总理致电祝贺。
那时,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正风起云涌。
二次大战后,在非洲大陆大多数尚未独立的国家中,加纳是撒哈拉以南黑非洲首先获得独立的国家。
独立前,加纳叫“黄金海岸”,1957年独立时改名为加纳。据说,“加纳”原是非洲西部一个古老王国的国名。
15世纪,葡萄牙“探险者”首先来到这里,掠夺黄金,把这一地带称为“黄金海岸”。其后,欧洲几个国家都蜂拥而至,进行激烈争夺。最后,1897年全境沦为英国殖民地。这些殖民主义者,不但掠夺黄金,还从事血腥的奴隶买卖。他们任意捕捉当地黑人,把他们贩运到美洲“新大陆”去充当奴隶。18世纪,奴隶贩运达到巅峰,给黑人造成不可言状的痛苦与灾难。当年殖民主义残留在加纳沿海的堡垒或城堡,就是很好的见证。1964年,陈毅副总理兼外长访加时,闻后感想万千,写有著名诗作《满江红·黄金海岸》。
独立后的加纳,经济不断发展,矿产资源丰富,黄金一直是主要产品。我们在加纳开会期间,在会场内外,时而看到一些加纳人,尤其是妇女,大都身戴金饰。独立后五十多年的今天,加纳已是西非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听说,2003年它的黄金产量已达70吨,是继南非之后整个非洲大陆第二大黄金生产国。
农业对加纳很重要。尤其是,可可构成了经济的另一支柱。有一次,我们在首都阿克拉以外行车,忽然看到林中有的枝头好像挂着椭圆形的黄色大皮球,不知为何物。后来加纳朋友告诉我们,这就是加纳盛产的可可。
可可,在加纳已种植百余年。它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地区。传说,玛雅人曾相信,它是给“神”吃的一种“神圣”食品。历史上,它也起过货币作用,据说4个可可换一只兔子,100个可可买个奴隶。
听人介绍说,可可树四五年即可成熟,寿命可长达五六十年。但花期授粉较难,几千朵花中,只有20来朵能得到授粉,结成豆荚。豆荚成熟后,用刀切开,里面藏有大约40粒子,这就是可可豆,经过焙炒,粉碎成可可粉,可作巧克力原料、饮料或药物。据分析,可可豆含有一种原花青素,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可可一直是加纳的大宗传统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相当比重,仅次于邻国科特迪瓦。它是加纳的主要创汇项目,一度超过外汇收入的一半以上。为了维护可可生产国的切身利益,加纳等西非国家和某些拉美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成立了“可可生产者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