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林徽因全集(3):建筑
6401200000016

第16章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5)

这殿斗栱俱用单拱,泥道单拱上用柱头枋四层,各层枋间用斗垫托。阑额狭而高,上施薄而宽的普拍枋。角柱上只普拍枋出头,阑额不出。平柱至角柱间,有显著的生起。梁架为普通平置的梁,殿内因黑暗,时间匆促,未得细查。前殿因深两间,故在四椽栿上立童柱,以承上檐,童柱与相对之内柱间,除斗栱上之乳栿及葵牵外,柱头上更用普拍枋一道以相固济。

按卫聚贤《晋祠指南》,称圣母庙为宋天圣年间建。由结构法及外形姿势看来,较《营造法式》所订的做法的确更古拙豪放,天圣之说当属可靠。

献殿献殿在正殿之前,中隔放生池。殿三间,歇山顶。与正殿结构法手法完全是同一时代同一规制之下的。斗栱单栱五铺作;柱头铺作双下昂,补间铺作单抄单下昂,第一跳偷心,但饰以小小翼形拱。正面每间用补间铺作一朵,山面唯正中间用补间铺作。柱头铺作的双下昂,完全平置,后尾承托梁下,昂嘴与地面平行,如正殿的昂。补间则下昂后尾挑起,耍头与令拱相交,长长伸出,斫作昂嘴形。两殿斗拱外面不同之点,唯在令拱之上,正殿用通长的挑檐枋,而献殿则用替木。斗栱后尾唯下昂挑起,全部偷心,第二跳跳头安梭形“栱”,单独的昂尾挑在平榑之下。至于柱头普拍枋,与正殿完全相同。

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殿之四周均无墙壁,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之上安直棂栅栏,如《营造法式》小木作中之叉子,当心间门扇亦为直棂栅栏门。

殿前阶基上铁狮子一对,极精美,筋肉真实,灵动如生。左狮胸前文曰“太原文水弟子郭丑牛兄……政和八年四月二十六日”,座后文为“灵石县任章常柱任用段和定”,右狮字不全,只余“乐善”二字。

飞梁正殿与献殿之间,有所谓《飞梁》者,横跨鱼沼之上。在建筑史上,这“飞梁”是我们现在所知的唯一的孤例。本刊五卷一期中,刘敦桢先生在《石轴柱桥述要》一文中,对于石柱桥有详细的伸述,并引《关中记》及《唐六典》中所记录的石柱桥。就晋祠所见,则在池中立方约30厘米的石柱若干,柱上端微卷杀如殿宇之柱;柱上有普拍枋相交,其上置斗,斗上施十字拱相交,以承梁或额。在形制上这桥诚然极古,当与正殿献殿属于同一时期。而在名称上尚保存着古名,谓之飞梁,这也是极罕贵值得注意的。

金人献殿前牌楼之前,有方形的台基,上面四角上各立铁人一,谓之金人台。四金人之中,有两个是宋代所铸,其西南角金人胸前铸字,为宋故绵州魏城令刘植……等于绍圣四年立。像塑法平庸,字体尚佳。其中两个近代补铸,一清朝,一民国,塑铸都同等的恶劣。

晋祠范围以内,尚有唐叔虞祠,关帝庙等处,匆促未得入览,只好俟诸异日。唐贞观碑原石及后代另摹刻的一碑均存,且有碑亭妥为保护。

山西民居

门楼山西的村落无论大小,很少没有一个门楼的。村落的四周,并不一定都有围墙,但是在大道入村处,必须建这种一座纪念性建筑物,提醒旅客,告诉他又到一处村镇了。河北境内虽也有这种布局,但究竟不如山西普遍。

山西民居的建筑也非常复杂,由最简单的穴居到村里深邃富丽的财主住宅院落,到城市中紧凑细致的讲究房子,颇有许多特殊之点,值得注意的。但限于篇幅及不多的相片,只能略举一二,详细分类研究,只能等待以后的机会了。

穴居穴居之风,盛行于黄河流域,散见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诸省,龙非了先生在本刊五卷一期《穴居杂考》一文中,已讨论得极为详尽。这次在山西随处得见;穴内冬暖夏凉,住居颇为舒适,但空气不流通,是一个极大的缺憾。穴窑均作抛物线形,内部有装饰极精者,窑壁抹灰,乃至用油漆护墙。窑内除火炕外,更有衣橱桌椅等等家具。窑穴时常据在削壁之旁,成一幅雄壮的风景画,或有穴门权衡优美纯净,可在建筑术中称上品的。

砖窑这并非北平所谓烧砖的窑,乃是指用砖发券的房子而言。虽没有向深处研究,我们若说砖窑是用砖来摹仿崖旁的土窑,当不至于大错。这是因住惯了穴居的人,要脱去土窑的短处,如潮湿,土陷的危险等等,而保存其长处,如高度的隔热力等,所以用砖砌成窑形,三眼或五眼,内部可以互通。为要压下券的推力,故在两旁须用极厚的墙墩:为要使券顶坚固,故须用土作撞券。这种极厚的墙壁,自然有极高的隔热力的。

这种窑券顶上,均用砖墁平,在秋收的时候,可以用作曝晒粮食的露台。或防匪时村中临时城楼,因各家窑顶多相联,为便于升上窑顶,所以窑旁均有阶级可登。山西的民居,无论贫富,什九以上都有砖窑或土窑的,乃至在寺庙建筑中,往往也用这种做法。在赵城至霍山途中,适过一所建筑中的砖窑,颇饶趣味。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介绍在霍山某民居门上所见的木版印门神,那种简洁刚劲的笔法,是匠画中所绝无仅有的。

磨坊磨坊虽不是一种普通的民居,但是住着却别有风味。磨坊利用急流的溪水做发动力,所以必须引水入室下,推动机轮,然后再循着水道出去流入山溪。因磨粉机不息的震动,所以房子不能用发券,而用特别粗大的梁架。因求面粉洁净,坊内均铺光润的地板。凡此种种,都使得磨坊成一种极舒适凉爽,又富有雅趣的住处,尤其是峪道河深山深溪之间,世外桃源里,难怪被人看中做消夏最合宜的别墅。

由全部的布局上看来,山西的村野的民居,最善利用地势,就山崖的峻缓高下,层层叠叠,自然成画!使建筑在它所在的地上,如同自然由地里长出来,权衡适宜,不带丝毫勉强,无意中得到建筑术上极难得的优点。

农庄内民居就是在很小的村庄之内,庄中富有的农人也常有极其讲究的房子,这种房子和北方城市中的“瓦房”同一模型,皆以“四合头”为基本,分配的形式,中加屏门,垂花门等等。其与北平通常所见最不同处有四点:

一、在平面上,假设正房向南,东西厢房的位置全在北房“通面阔”的宽度以内,使正院成一南北长东西窄,狭长的一条,失去四方的形式。这个布置在平面上当然是省了许多地盘,比将厢房移出正房通面阔以外经济,且因其如此,正房及厢房的屋顶(多半平顶)极容易联络,石梯的位置,就可在厢房北头,夹在正房与厢房之间,上到某程便可分两面,一面旁转上到厢房屋顶,又一面再上几级可达正房顶。二、虽说是瓦房,实仍为平顶砖窑,仅留前廊或前檐部分用斜坡青瓦。侧面看去实像砖墙前加用“雨搭”。三、屋外观印象与所谓三开间同,但内部却仍为三窑眼,窑与窑间亦用发券门,印象完全不似寻常堂屋。四、屋的后面女儿墙上做成城楼式的箭垛,所以整个房子后身由外面看去直成一座堡垒。

城市中民居如介休灵石城市中民房与村落中讲究的大同小异,但多有楼,如用窑造亦仅限于下层。城中房屋栉篦,拥挤不堪,平面布置尤其经济,不多占地盘,正院比普通的更瘦窄。一房与他房间多用夹道,大门多在曲折的夹道内,不像北平房子之庄重均衡,虽然内部则仍沿用一正两厢的规模。

这种房子最特异之点,在瓦坡前后两片不平均的分配。房脊靠后许多,约在全进深四分之三的地方,所以前坡斜长,后坡短促,前檐玲珑,后墙高垒,作内秀外雄的样子,倒极合理有趣。

赵城霍州的民房所占地盘较介休一般从容得多。赵城房子的檐廊部分尤多繁富的木雕,院内真是画梁雕栋琳琅满目,房子虽大,联络甚好,因厢房与正屋多相连属,可通行。山庄财主的住房这种房子在一个庄中可有两三家,遥遥相对,仍可以令人想象到当日的气焰。

其所占地面之大,外墙之高,砖石木料上之工艺,楼阁别院之复杂,均出于我们意料之外甚多。灵石往南,在汾水东西有几个山庄,背山临水,不宜耕种,其中富户均经商别省,发财后回来筑舍显耀宗族的。

房子造法形式与其他山西讲究房子相同,但较近于北平官式,做工极其完美。外墙石造雄厚惊人,有所谓“百尺楼”者,即此种房子的外墙,依着山崖筑造,楼居其上。由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可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上之荣耀!

结尾

这次晋汾一带暑假的旅行,正巧遇着同蒲铁路兴工期间,公路被毁,给我们机会将三百余里的路程,慢慢的细看,假使坐汽车或火车,则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停留的机会,我们所错过的古建,是如何的可惜。

山西因历代争战较少,故古建筑保存得特多。我们以前在河北及晋北调查古建筑所得的若干见识,到太原以南的区域,若观察不慎,时常有以今乱古的危险。

在山西中部以南,大个儿斗拱并不希罕,古制犹存。但是明清期间山西的大斗拱,拱斗昂嘴的卷杀,极其弯矫,斜拱用得毫无节制,而斗拱上加入纤细的三福云一类的无谓雕饰,允其曝露后期的弱点,所以在时代的鉴别上,仔细观察,还不十分扰乱。

殿宇的制度,有许多极大的寺观,主要的殿宇都用悬山顶,如赵城广胜下寺的正殿前殿,上寺的正殿等,与清代对于殿顶的观念略有不同。同时又有多种复杂的屋顶结构,如霍县火星圣母庙,文水县开栅镇圣母庙等等,为明清以后官式建筑中所少见。有许多重要的殿宇,檐椽之上不用飞椽,有时用而极短。明清以后的作品,雕饰偏于繁缛,尤其屋顶上的琉璃瓦,制瓦者往往为对于一件一题雕塑的兴趣所驱,而忘却了全部的布局,甚悖建筑图案简洁的美德。

发券的建筑,为山西一个重要的特征,其来源大概是由于穴居而起,所以民居庙宇莫不用之,而自成一种特征,如太原的永祚寺大雄宝殿,是中国发券建筑中的主要作品,我们虽然怀疑它是受了耶苏会士东来的影响,但若没有山西原有通用的方法,也不会形成那样一种特殊的建筑的。在券上筑楼,也是山西的一种特征,所以在古剧里,凡以山西为背景的,多有上楼下楼的情形,可见其为一种极普遍的建筑法。

赵城县广胜寺在结构上最特殊,所以我们在最近的将来,即将前往详究。晋祠圣母庙的正殿,飞梁,献殿,为宋天圣间重要的遗构,我们也必须去作进一步的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