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林徽因全集(3):建筑
6401200000013

第13章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2)

圣母庙在平面布置上有一特殊值得注意之点。在正殿之东西,各有殿三间,南向,与正殿并列,尚存魏晋六朝东西堂之制。关于此点,刘敦桢先生在本刊五卷二期已申论得很清楚,不必在此赘述了。

文水县文庙

文水县,县城周整,文庙建筑亦宏大出人意外。院正中泮池,两边廊庑,碑石栏杆,围衬大成门及后殿,壮丽较之都邑文庙有过无不及;但建筑本身分析起来,颇多弱点,仅为山西中部清以后虚有其表的代表作之一种。庙里最古的碑记,有宋元符三年的县学进士碑,元明历代重修碑也不少。就形制看来,现在殿宇大概都是清以后所重建。

正殿,开间狭而柱高,外观似欠舒适。柱头上用阑额和由额,二者之间用由额垫板,间以“荷叶墩”,阑额之上又用肥厚的普拍枋,这四层构材,本来阑额为主,其他为辅,但此处则全一样大小,使宾主不分,极不合结构原则。斗拱不甚大,每间只用补间铺作一朵。坐斗下面,托以“皿板”刻作古玩座形,当亦是当地匠人,纤细弄巧做法之一种表现。斗拱外出两跳华拱,无昂,但后尾却有挑杆,大概是由耍头及撑头木引上。两山柱头铺作承托顺扒梁外端,内端坦然放在大梁上却倒率直。

戟门三间,大略与大成殿同时。斗拱前出两跳,单抄单下昂,正心用重拱,第一跳单拱上施替木承罗汉枋,第二跳不用拱,跳头直接承托替木,以承挑檐枋及檐桁,也是少见的做法。转角铺作不用中昂,也不用角神或宝瓶,只用多跳的实拍拱(或栔),层层伸出,以承角梁,这做法不止新颖,且较其他常见的尚为合理。

汾阳县小相村灵岩寺

小相村与大相村一样在汾阳文水之间的公路旁,但大相村在路东,而小相村却在路西,且离汾阳亦较远。灵岩寺在山坡上,远在村后,一塔秀挺,楼阁巍然,殿瓦琉璃,辉映闪烁夕阳中,望去易知为明清物,但景物婉丽可人,不容过路人弃置不睬。

离开公路,沿土路行可四五里达村前门楼。楼跨土城上,下圆券洞门,一如其他山西所见村落。村内一路贯全村前后,雨后泥泞崎岖,难同入蜀,愈行愈疲,愈觉灵岩寺之远,始悟汾阳一带,平原楼阁远望转近,不易用印象来计算距离的。及到寺前,残破中虽仅存在山门券洞,但寺址之大,一望而知。

进门只见瓦烁土丘,满目荒凉,中间天王殿遗址,隆起如冢,气象皇堂。道中所见砖塔及重楼,尚落后甚远,更进又一土丘,当为原来前殿——中间露天跌坐两铁佛,中挟一无像大莲座;斜阳一瞥,奇趣动人,行人倦旅,至此几顿生妙悟,进入新境。再后当为正殿址,背景里楼塔愈迫近,更有铁佛三尊,趺坐慈静如前,东首一尊且低头前伛,现悯恻垂注之情。此时远山晚晴,天空如宇,两址反不殿而殿,严肃丽都,不藉梁栋丹青,朝拜者亦更沉默虔敬,不由自主了。

铁像有明正德年号,铸工极精,前殿正中一尊已倾欹坐地下,半埋入土,塑工清秀,在明代佛像中可称上品。灵岩寺各殿本皆发券窑洞建筑,砖砌券洞繁复相接,如古罗马遗建,由断墙土丘上边下望,正殿偏西,残窑多眼尚存。更象隧道密室相关连,有阴森之气,微觉可怕,中间多停棺柩,外砌砖橔,印象亦略如罗马石棺,在木造建筑的中国里探访遗迹,极少有此经验的。券洞中一处,尚存券底画壁,颜色鲜好,画工精美,当为明代遗物。

砖塔在正殿之后,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这塔可作晋冀两省一种晚明砖塔的代表。砖塔之后,有砖砌小城,由旁面小门入方城内,别有天地,楼阁廊舍,尚极完整,但阒无人声,院内荒芜,野草丛生,幽静如梦;与“城”以外的堂皇残址,露坐铁佛,风味迥殊。

这院内左右配殿各窑五眼,窑筑巩固,背面向外,即为所见小城墙。殿中各余明刻木像一尊。北面有基窑七眼,上建楼殿七大间,即远望巍然有琉璃瓦者。两旁更有簃楼,石级露台曲折,可从窑外登小阁,转入正楼。夕阳落漠,淡影随人转移,处处是诗情画趣,一时记忆几不及于建筑结构形状。

下楼徘徊在东西配殿廊下看读碑文,在荆棘拥护之中,得朱之俊崇祯年间碑,碑文叙述水陆楼的建造原始甚详。朱之俊自述:“夜宿寺中,俄梦散步院落,仰视左右,有楼翼然,赫辉壮观,若新成形……觉而异焉,质明举似普门师,师为余言水陆阁像,颇与梦合。余因征水陆缘起,慨然首事。……”各处尚存碑碣多座,叙述寺已往的盛史。唯有现在破烂的情形,及其原因,在碑上是找不出来的。

正在留恋中,老村人好事进来,打断我们的沉思,开始问答,告诉我们这寺最后的一页惨史。据说是光绪二十六年替换村长时,新旧两长各竖一帜,怂恿村人械斗,将寺拆毁。数日间竟成一片瓦砾之场,触目伤心;现在全寺余此一院楼厢,及院外一塔而已。

孝义县吴屯村东岳庙

由汾阳出发南行,本来可雇教会汽车到介休,由介休改乘公共汽车到霍州赵城等县。但大雨之后,道路泥泞,且同蒲路正在炸山筑路,公共汽车道多段已拆毁不能通行,沿途跋涉露宿,大部竟以徒步得达。

我们曾因道阻留于孝义城外吴屯村,夜宿村东门东岳庙正殿廊下;庙本甚小,仅余一院一殿,正殿结构奇特,屋顶的繁复做法,是我们在山西所见的庙宇中最已甚的。小殿向着东门,在田野中间镇座,好像乡间新娘,满头花钿,正要回门的神气。

庙院平铺砖块,填筑甚高,围墙矮短如栏杆,因墙外地洼,用不着高墙围护;三面风景,一面城楼,地方亦极别致。庙厢已作乡间学校,但仅在日中授课,顽童日出即到,落暮始散。夜里仅一老人看守,闻说日间亦是教员,薪金每年得二十金而已。

院略为方形,殿在院正中,平面则为正方形,前加浅隘的抱厦。两旁有斜照壁,殿身屋顶是歇山造;抱厦亦然,但山面向前,与开栅圣母正殿极相似,但因前为抱厦,全顶呈繁乱状,加以装饰物,愈富缛不堪设想。这殿的斗拱甚为奇特,其全朵的权衡,为普通斗拱的所不常有,因为横拱——尤其是泥道拱及其慢拱——甚短,以致斗拱的轮廓耸峻,呈高瘦状。殿深一间,用补间斗拱三朵。抱厦较殿身稍狭,用补间铺作一朵,各层出四十五度斜昂。昂嘴纤弱,入颇深。各斗拱上的耍头,厚只及材之半,刻作霸王拳,劣匠弄巧的弊病,在在可见。

侧面阑额之下,在柱头外用角替,而不用由额,这角替外一头伸出柱外,托阑额头下,方整无饰,这种做法无意中巧合力学原则,倒是罕贵的一例。檐部用椽子一层,并无飞椽,亦奇。但建造年月不易断定。我们夜宿廊下,仰首静观檐底黑影,看凉月出没云底,星斗时现时隐,人工自然,悠然溶合入梦,滋味深长。

霍县太清观

以上所记,除大相村崇胜寺规模宏大及圣母庙年代在明以前,结构适当外,其他建筑都不甚重要。霍州县城甚大,庙观多,且魁伟,登城楼上望眺,城外景物和城内嵯峨的殿宇对照,堪称壮观。以全城印象而论,我们所到各处,当无能出霍州右者。

霍县太清观在北门内,志称宋天圣二年,道人陶崇人建,元延祐三年道人陈泰师修。观建于土邱之上,高出两旁地面甚多,而且愈往后愈高,最后部庭院与城墙顶平,全部布局颇饶趣味。

观中现存建筑多明清以后物。唯有前殿,额曰:“金阙玄元之殿”,最饶古趣。殿三间,悬山顶,立在很高的阶基上;前有月台,高如阶基。斗拱雄大,重拱重昂造,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梢间用一朵。柱头铺作上的耍头,已成桃尖梁头形式,但昂的宽度,却仍早制,未曾加大。想当是明初近乎官式的作品。这殿的檐部,也是不用飞椽的。最后一殿,歇山重檐造,由形制上看来,恐是清中叶以后新建。

霍县文庙

霍县文庙,建于元至元间,现在大门内还存元碑四座。由结构上看来,大概有许多座殿宇,还是元代遗构。在平面布置上,自大成门左右一直到后面,四周都有廊庑,显然是古代的制度。可惜现在全庙被划分两半,前半——大成殿以南——驻有军队,后半是一所小学校,前后并不通行,各分门户,与我们视察上许多不便。

前后各主要殿宇,在结构法上是一贯的。棂星门以内,便是大成门,门三间,屋顶悬山造。柱瘦高而额细,全部权衡颇高,尤其是因为柱之瘦长,颇类唐代壁画中所常视的现象。斗拱简单,单抄四铺作,令拱上施替木,以承橑檐榑。华拱之上施耍头,与令拱及慢拱相交,耍头后尾作头,承托在梁下;梁头也伸出到头之上,至为妥当合理。斗拱布置疏朗,每间祗用补间铺作一朵,放在细长的阑额及其厚阔的普拍枋上。普拍枋出柱头处抹角斜割,与他处所见元代遗物刻海棠卷瓣者略同。中柱上亦用简单的斗拱,华拱上一材,前后出头以承大梁。左右两中柱间用柱头枋一材在慢拱上相联;这柱头枋在左右中柱上向梢间出头作蚂蚱头,并不通排山。大成门梁架用材轻爽经济,将本身的重量减轻,是极妥善的做法。我们所见檐部只用圆椽,其上无飞檐椽的,这又是一例。

大成殿亦三间,规模并不大。殿立在比例高耸的阶基上,前有月台;上用砖砌栏杆(这矮的月台上本是用不着的)。殿顶歇山造。全部权衡也是峻耸状。因柱子很高,故斗拱比例显得很小。

斗栱,单下昂四铺作,出一跳,昂头施令拱以承橑檐榑及枋。昂嘴势圆和,但转角铺作角昂及由昂,则较为纤长。昂尾单独一根斜挑下平榑下,结构异常简洁,也许稍嫌薄弱。斗拱布置疏朗,每间只用补间铺作一朵,三角形的垫拱版在这里竟成扁长形状。歇山部分的构架,是用两层的丁栿,将山部托住。下层丁栿与阑额平,其上托斗栱。

上层丁栿外端托在外檐斗拱之上,内端在金柱上,上托山部构架。

霍县东福昌寺

祝圣寺原名东福昌寺,明万历间始改今名。唐贞观四年,僧清宣奉敕建。元延祐四年,僧圆琳重建,后改为霍山驿。明洪武十八年,仍建为寺。现时因与西福昌寺关系,俗称上寺下寺。就现存的建筑看,大概还多是元代的遗物。

东福昌寺诸建筑中,最值得注意的,莫过于正殿。殿七楹,斗拱疏朗,尤其在昂嘴的势上,富于元代的意味。殿顶结构,至为奇特。乍见是歇山顶,但是殿本身屋顶与其下围廊顶是不连续成一整片的,殿上盖悬山顶,而在周围廊上盖一面坡顶(围廊虽有转角绕殿左右,但止及殿左右朵殿前面为止)。

上面悬山顶有它自己的勾滴,降一级将水泄到下面一面坡顶上。汉代遗物中,瓦顶有这种两坡做法,如高颐石阙及纽约博物馆藏汉明器,便是两个例,其中一个是四阿顶,一个是歇山顶。日本奈良法隆寺玉虫厨子,也用同式的顶。这种古式的结构,不意在此得见其遗制,是我们所极高兴的。关于这种屋顶,已在本刊五卷二期《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一文中详论,不必在此赘述。

在正殿左右为朵殿,这朵殿与正殿殿身,正殿围廊三部屋顶连接的结构法,至为妥善,在清式建筑中已不见这种智巧灵活的做法,官式规制更守住呆板办法删除特种变化的结构,殊可惜。正殿阶基颇高,前有月台,阶基及月台角石上,均刻蟠龙,如《营造法式》石作之制;此例雕饰曾见于应县佛宫寺塔月台角石上。可见此处建筑规制必早在辽明以前。

后殿由形制上看,大概与正殿同时,当心间补间铺作用斜拱斜昂,如大同善化寺金建三圣殿所见。后殿前庭院正中,尚有唐代经幢一柱存在,经幢之旁,有北魏造像残石,用砖龛砌护。石原为五像,弥勒正中坐,左右各二菩萨挟侍,惜残破不堪;左面二菩萨且已缺毁不存。弥勒垂足交胫坐,与云岗初期作品同,衣纹体态,无一非北魏初期的表征,古拙可喜。

霍县西福昌寺

西福昌寺与东福昌寺在城内大街上东西相称。按《霍州志》,贞观四年,敕尉迟恭监造。初名普济寺。太宗以破宋老生于此,贞观三年,设建寺以树福田,济营魄。乃命虞世南,李百药,褚遂良,颜师古,岑文本,许敬宗,朱子奢等为碑文。可惜现时许多碑石,一件也没有存在的了。

现在正殿五间。左右朵殿三间,当属元明遗构。殿廊下金泰和二年碑,则称寺创自太平兴国三年。前廊檐柱尚有宋式覆盆柱础。前殿三间,歇山造,形制较古,门上用两门簪,也是辽宋之制。殿内塑像,颇似大同善化寺诸像。惜过游时,天色已晚,细雨不辍,未得摄影。但在殿中摸索,燃火在什物尘垢之中,瞻望佛容而已。

全寺地势前低后高。庭院层层高起,亦如太清观,但跨院旧址尚广,断墙倒壁,老榭荒草中,杂以民居,破落已极。

霍县火星圣母庙

火星圣母庙在县北门内。这庙并不古,却颇有几处值得注意之点。在大门之内,左右厢房各三间,当心间支出垂花雨罩,新颖可爱,足供新设计参考采用。正殿及献食棚屋顶的结构,各部相互间的联络,在复杂中倒合理有趣。在平面的布置上,正殿三间,左右朵殿各一间,正殿前有廊三间,廓前为正方形献食棚,左右廊子各一间。

这多数相连络殿廊的屋顶;正殿及朵殿悬山造,殿廊一面坡顶,较正殿顶低一级,略如东福昌寺大殿的做法。献食棚顶用十字脊,正面及左右歇山,后面脊延长,与一面坡相交;左右廊子则用卷棚悬山顶。全部联络法至为灵巧,非北平官式建筑物屋顶所能有。

献食棚前琉璃狮子一对,塑工至精,纹路秀丽,神气生猛,堪称上品。东廊下明清碑碣及嵌石颇多。

霍县县政府大堂

在霍县县政府的大堂的结构上,我们得见到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大堂前有抱厦,面阔三间。当心间阔而梢间稍狭,四柱之上,以极小的阑额相联,其上却托着一整根极大的普拍枋,将中国建筑传统的构材权衡完全颠倒。这还不足为奇;最荒谬的是这大普拍枋之上,承托斗栱七朵,朵与朵间都是等距离,而没有一朵是放在任何柱头之上,作者竟将斗栱在结构上之原义意,完全忘却,随便位置。斗拱位置不随立柱安排,除此一例外,唯在以善于作中国式建筑自命的慕菲氏所设计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得又见之。

斗栱单昂四铺作,令栱与耍头相交,梁头放在耍头之上。补间铺作则将撑头木伸出于耍头之上,刻作麻叶云。令栱两散斗特大,两旁有卷耳,略如爱奥尼克(lonic)柱头形。中部几朵斗栱,大斗之下,用版块垫起,但其作用与皿版并不相同。阑额两端刻卷草纹,花样颇美。柱础宝装莲瓣覆盆,只分八瓣,雕工精到。

据壁上嵌石;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某宗室“自明远郡(现地名待考)朝觐往返,霍郡适当其冲,虑郡廨隘陋”,所以增大重建。至于现存建筑物的做法及权衡,古今所无,年代殊难断定。

县府大门上斗栱华栱层层作卷瓣,也是违背常规的做法。

霍县北门外桥及铁牛

北门桥上的铁牛,算是霍州一景,其实牛很平常,桥上栏杆则在建筑师的眼中,不但可算一景,简直可称一出喜剧。

桥五孔,是北方所常见的石桥,本无足怪。少见的是桥栏杆的雕刻,尤以望柱为甚。栏版的花纹,各个不同,或用莲花,如意,万字,钟,鼓等等纹样,刻工虽不精而布置尚可,可称粗枝大叶的石刻。至于望柱,柱头上的雕饰,则动植物,博古,几何形,无所不有,个个不同,没有重复,其中如猴子,人手,鼓,瓶,佛手,仙桃,葫芦,十六角形块,以及许多无名的怪形体,粗糙罗列,如同儿戏,无一不足,令人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