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新评赞:老子领导成效最优化解“极”
6391500000010

第10章 管理人应知功成身退本属自然

老子在二章讲到管理人要“功成而弗居”。不居功是管理人应有的美德,这样,其功业才能保存,地位也不易失去。在上一章讲到,管理人要像水那样与世无争。不与争功更是管理人的基本为官原则,争功是很危险的,不争功名,不争利禄,才会无忧。这里,老子进一步要求做臣子的要功成身退。他用哲学道理说明功成身退才合天道和自然。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己。

揣而锐之②,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③。

功成身退,天之道④。

“注释”

①持而盈之。马王堆甲、乙本作“植而盈之”。持,执。盈,满。

②揣而锐之。《集韵》:“揣,冶击也。”即令尖利。王弼注:“故不可长保也。”

③咎。《说文》:“灾也。”

④天之道。马王堆甲、乙本作“天之道也”。

“译文”

追求圆满,不如适可而止。追求锋刃锐利,不能长久保存。金玉堆满仓库,没有人能守得住。得到富贵而又骄纵,就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灾祸。完成功业引身而退,这就合乎自然之道。

“解说”

本章和上一章看起来似不相衔接,其实非常顺理。前面各章均是希望管理人要以“道”行政,这一章也是讲要学习和运用天地规律进行管理。他认为“功成身退,天之道”。并举了多个例子,使论证深入浅出。

手里捧得满满的,不如放下来。老子一开始喻以自然法则,即认为不要追求圆满。接下来举人为事物之比喻,磨刀磨得锋刃锐利也会生锈变钝,永远锋利是没有的事。然后,又举积累再多财富也很难守得住的例子,说明要适可而止。至于富贵而骄纵,那会自寻倒霉。老子说这些常理的目的集中于一个他认为的永恒的真理:功成要身退,即做臣子的大功告成以后要及时抽身出来。

老子自己实践了这条“天道”。老子曾两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第一次是经忘年好友尹喜推荐做了东周国家图书馆馆长,作出了很大成绩后归隐回乡。第二次是国家图书馆遭到破坏,东周王室特召他回去再任此职。据王崇静先生《老子的传说》一书研究说,老子怀着对文史资料的莫大爱惜,又一次接受了任命。复职之后,他对被破坏、抢劫后损失极为严重的守藏室资料做了大量的修复、增补、收集工作,再一次为人类文明的传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此次回洛阳(东周首都),他还受到了来自鲁国的孔子的极度崇拜,并向孔子讲述了易理和天地法则,也为儒家学术思想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极大的启发作用。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之后,他深感功成事遂,加之王室之争的影响,他毅然向周天子递交了辞呈,走上了归隐悠游之路。他感觉这很好,于是在写本章时希望管理人学习和运用“天道”,要功成身退。

此后,能深通此道并坚决实行的臣子不少,第一个典型的臣子是战国时期的越国大臣范蠡。范蠡本是楚国三户地方人,他有志从事管理,兴邦治国,他和文仲一起投奔越国并受到重用。越王勾践不听范蠡的劝告,兵败于吴国,做了吴王夫差的奴仆。是范蠡献计勾践让他十年卧薪尝胆,又是范蠡帮助勾践振兴经济,并献美女迷住吴王。最后,趁吴王夫差与诸侯争霸,帮助勾践一举打败了夫差,消灭了吴国,并背着勾践杀掉了夫差,灭掉了后患,使越国成了新的霸主。勾践万分感谢范蠡,提出要与之平分江山。但是,范蠡将一切都推辞掉并归隐了。后来勾践派大批人马寻找他,但始终没有找到。这是最典型的功成身退一例。以后各代多有此种事例,包括唐代的肖蒿、清代的曾国藩等。

老子为什么认为这是“天道”呢?其根据就是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满招损,谦受益。在古代那种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老子看到了臣子功高盖主的危险性,故有如此感言。无疑,他同时也看到了管理人争利失位会给国家社会带来祸患。

“诗赞”

满堂金玉难能守

荣华富贵莫要骄

江山代有人才出

功成身退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