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
6386700000020

第20章 合拍与共融(1)

1.后融合时期的香港和台湾电影走向

赵卫防

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融合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已经历了多个阶段。八十年代初至1997年香港回归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是三地电影融合的开启阶段,主要表现为内地和香港两地开启了直接的合作制片,香港电影的“港味”美学和工业体制开始影响内地;同时,台湾电影也以香港电影为中介,和内地电影进行间接融合,在九十年代初形成了“台湾资金、香港拍摄、内地外景”的三地电影新融合格局,在概念层面,这一时期的两岸三地电影也首次被整合为“华语电影”。1997至2010年,内地和台湾签署ECFA,为三地电影融合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为三地电影融合的发展时期,其中香港和内地电影的合作跨越了浅层次的合作制片进入了全面融合,特别是CEPA签署之后,香港电影大举北上,两地电影在文化、美学和资金、人才、体制等层面互融互汇,开启了华语电影的新篇章。而台湾电影也不似第一时期那样简单和内地电影融合,而是以民间的多种方式与内地进行合作制片,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地华语电影融合。2010年之后为三地电影融合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电影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华语电影的融合超越了之前的多方位融合,而进入了后融合时期。

这一时期华语电影的深度融合,首先体现在台湾电影与内地电影融合不再似之前那样的狭窄、间接与民间,实现了“官方”语境下的全方位直接融合。ECFA之前,两岸的电影融合仅限于民间的合作制片,主要表现为以拍摄商业片而著称的台湾导演朱延平2010年之前在内地推出了《大灌篮》(2008)、《刺陵》(2009)、《大笑江湖》(2010)等华语大片,此外尚有少数台湾演员在内地发展,其他如两岸互相引进影片等也较为罕见。2010年6月两岸签署ECFA;2012年12月,ECFA的电影部分细则《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简称《现行办法》)在两岸正式颁布,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高调给予肯定;2013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也在其网站推出《现行办法》。这些都表明,台湾和内地两岸电影合作由民间转为“官方”了。《现行办法》对两岸合作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使两岸电影融合有了切实可循的规章。从ECFA到《现行办法》,都对两岸的电影融合给予了全方位的拓展。其对两岸合作制片,给予了更为明确的可行性规则;取消了台湾华语电影影片进口内地配额限制,同时规定每年可允许十部内地电影进入台湾市场;还允许台湾业电影从业者在内地投资改建影院,等等。

这种“官方”语境下两岸电影全方位的直接融合是三地电影前所未有的,这使三地电影,特别是两岸电影的融合呈现出了新的局面,对两岸三地电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海峡两岸电影均有极大的美学提升。台湾电影一向以文艺片见长,青春成长、在地文化、人文写实、小清新表达等是其电影美学之根,而商业性的缺失是其主要问题。后融合时期,两岸电影互动开始加强,内地和香港电影的商业因素,特别是新的类型美学意识开始注入台湾电影,提升了台湾电影的商业维度。台湾引进的影片中,《叶问2》、《新少林寺》、《寒战》等商业大片取得了很好的票房,也影响了台湾电影的商业化进程。在这些商业电影的影响下,台湾电影在保持其本土美学根基的情况下,商业电影逐步崭露头角,已经凸显出由单一风格向警匪动作片、成熟爱情片和古装片等方向拓展的倾向,出现了《赛德克·巴莱》之类的动作大片。同时,台湾电影整体的产业水平也在提升,2012年的台湾年产长片达到五十部,再创新高;其中《痞子英雄之全面开展》、《爱》、《阵头》和《犀利人妻》四片的本土票房过亿新台币,而诸如《BBS乡民的正义》、《逆光飞翔》和《女朋友·男朋友》这些电影也有数千万新台币的卖座成绩。

两岸电影的深度融合也影响了内地电影的创作,更促进了华语电影的新整合。2012年,内地共引进了《“杀手”欧阳盆栽》、《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乌龙戏凤2012》、《赛德克·巴莱》、《爱的面包魂》等五部台湾电影,在地文化、青春成长、人文写实、小清新表达以及台湾商业性等本土特色均有代表,这些影片有的在内地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对内地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目前内地低成本电影走清新路线,表现都市人情感,写都市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的人文类影片正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其潜在观众群也正在壮大。近年来台湾人文情感类电影和小清新表达形成了强大优势,随着两岸电影互动的深入,此类台湾电影以及生产此类电影的台湾电影人将会更多地进入内地,给内地同类型影片的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同时很多台湾导演,特别是演员也步香港影人之后尘,来到内地发展,当下许多内地电影中的角色都由台湾演员担当,这也是台湾电影对内地电影发展促进的重要体现。

后融合时期两岸电影的合拍,是华语电影新融合的另一重要呈现。如仅在2012年两岸就合作拍摄了《爱》、《饮食男女2:好近又好远》、《痞子英雄之全面开战》、《新天生一对》、《宝岛双雄》、《台北飘雪》等影片。这些影片均为两岸甚至三地电影公司共同出品,其导演多以台湾影人为主,但也有如《台北飘雪》由内地霍建起执导,但在台湾拍摄,角色基本上都由台湾演员出演。首先,两岸合拍片保留了台湾电影中的在地文化、青春成长、人文写实和小清新表述等特色。如《爱》中的当下台北都市情感;《饮食男女2:好近又好远》中以当下的视点新解《饮食男女》中“人之大欲”的理念;《新天生一对》中的温馨感人、笑中带泪,回归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电影中经典温馨喜剧风格;而《宝岛双雄》则重点展现了台湾秀美的自然风光、传统的民俗美食,自然流露出台湾悠然平和的市井生活气息以及忧郁的传统文化氛围等。其次,这些合拍片渗透了内地电影的商业气质,使两岸电影产生了新的美学融合。《爱》中的台北和北京恋爱故事的交汇互融,使之具备了爱情大片的品格;尽管尚有粗糙感觉的《痞子英雄之全面开战》,定位为一部国际化商业动作大片,完全刷新了台湾电影中小文艺、小清新的传统思维定式;呈现了陆空大规模群战和火爆激烈的动作场景,尤其是结尾飞机大战一场戏所营造出来的质感更是许多“大片”所无法比拟的;《宝岛双雄》则整合了三地的商业元素,片中由台湾综艺小天王陈汉典饰演的神经质导演一角让人捧腹,其用搞怪另类的导游方式与房祖名、夏雨饰演的功夫两兄弟一起为观众讲述一段别样的“宝岛大暴走”。两岸合拍电影的这两个特点,也体现出了当下华语电影新整合的整体趋势。

这一时期华语电影的深度融合,之于香港电影体现为两地电影进入了新的美学和产业整合时期。两地电影虽有着数十年的互动史,也曾经历过几次高潮,但由于各种因素一直未能达到深度的互融,港味美学刻意进行内地化移植导致的“港味不港”,以及内地化移植不到位形成的“水土不服”等问题一直伴随着香港电影的北上,同时也使得内地电影出现了较严重的同质化倾向。2010以来,随着三地华语电影融合的深化,这些问题在逐步得以缓解。首先,被华语观众所喜爱的纯正、传统的港味美学在后融合时期的华语电影强势回归,进而使两地电影整合出现了新的局面。2010年以来,香港电影的两次动向对这种回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2010年上半年,《香港电影》杂志曾召集香港年轻导演、影评人一起讨论上半年的香港电影现象,尤其是针对当年《打擂台》、《前度》、《月满轩尼诗》、《分手说爱你》等新导演的新作品,部分影评人认为,假如将1997年之后经过十年的酝酿慢慢形成的一种新流派称为“特区片”,到2010年可以说有一股“特区新浪潮”喷涌而出。尽管这种说法遭到很多香港年轻导演的质疑,他们认为受到合拍片兴旺的影响,香港新导演在圈子里也磨炼了好一段日子,现在是刚好有这个时机给新导演们去拍中小型的电影,因此才会给人一种“特区新浪潮”的感觉。无论如何,在积弱时期出现的这种香港电影新现象毕竟引起了关注,港味电影也再次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至2011年,“特区新浪潮”似乎不再汹涌,但也没有中断,依然在延续。其二,2011年香港电影产业界发生了变化。2011年3月31日,TVB董事局主席邵逸夫将所持有的26%TVB股权连同清水湾地皮以86亿港币的价格,转让给了香港富商陈国强、台湾首富王雪红等组成的投资集团;12月,邵逸夫正式卸任董事局主席,TVB的邵逸夫时代正式结束。而与此同时,新建的直属邵逸夫名下的邵氏电影城却在低调中完工,先进仪器设备的引进,技术人员的培训等都在进行。显然,从电视界退下来的邵逸夫再次转场了。邵逸夫此番一经专场,便在香港影坛有了动作,那便是致力于纯正“港味”电影的拍摄。在香港几乎所有大导演及名演员集体“北上”寻求生机的当下,邵逸夫出山的第一招就是固守香港本土特色,不受内地资金限制和内地电影检查制度制约,拍纯香港电影,《我爱HK开心万岁》、《潜行狙击之潜罪犯》等影片便可视为试水之作。从资金上,“邵氏”家底丰厚,他们自己拥有全港最大的电影城,仅摄影棚就有十六个,化妆、服装、道具、音响、舞美统统与电视台资源共享,连后期制作都是能在最新引进设备的邵氏影城里完成。从资源上,“邵氏”硬件上有TVB做宣传后盾,有隶属“邵氏”名下的几十家电影院;软件上有TVB众多签约艺员,这是香港任何一家电影公司都不能与之抗衡的。但“邵氏”也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当下的TVB艺员还没有能撑得起电影票房的明星,其出品影片中还只能以“借星”的方式邀得其他香港影星。“特区新浪潮”和邵氏的转场,不但使香港本土电影的港味脉流愈加强劲,也促使了两地合拍片中的传统港味强劲回潮。

这种回潮现象在喜剧类型中的体现较为突出。2012年,内地上映了两地合拍或香港本土出品的多部港味喜剧片,如《我爱HK开心万岁》、《最强喜事》、《2012八星报喜》、《2012喜上加喜》(港名《2012我爱HK喜上加囍》)等。这些影片不但故事及空间香港化,表现港式人情风貌和人文理念,还延续了香港喜剧电影笑料密集和闹剧的特色,亦传承了传统香港贺岁片中明星云集的美学路线。影片多集中多位当红影星,抑或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明星以及众多的电视演员,如TVB艺员,自始至终充满着港人的熟悉的面孔以及熟悉的笑声、音乐等元素。此外,影片的节奏较快、噱头较多,同时也努力营造出笑中含泪的感人效果,这些也都是香港传统喜剧的重要特色。后融合时期除喜剧外的其他内地和香港合拍类型片中,也呈现出了以港味回潮为主的趋势。其中杜琪峰执导的《夺命金》保持着本土化和偏文艺气质的特色,也以此体现了近年来港产片中警匪类型的重要走向。由“邵氏”出品、邱礼涛执导的《变节:潜罪犯》(港名《潜行狙击之潜罪犯》)可以说是承载了香港本土电影的某种寄托的警匪类型片。该片为系列片,源于TVB“学警”系列电视剧,以纯正的港味,使人们依稀看见香港电影巅峰期的影子。这些影片在香港和内地均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也对内地类型电影创作产生了较大的美学促进。

后融合时期香港和内地电影的深度融合,还表现为两地合拍或纯正香港出品的华语片,在延续传统港味美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符合当下两岸三地华语观众新口味的创新。这一时期,华语电影的受众发生了较大变化,而香港电影的受众主要集中在两岸三地,因此香港电影也在华语电影流变的大环境中进行了创新。这些创新,主要表现在其并未机械重复以往的港味美学,而是在延续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其一,这种创新体现为类型层面的创新。动作类型为香港电影的经典类型,也是华语电影的重要品牌,但无论是香港电影还是其他华语动作片,叙事缺失越来越被诟病。作为华语动作片中坚的香港动作电影,一直在不断地努力探索新的表现方式。近年来,香港电影中出现诸多将悬疑类型和动作类型相结合的悬疑动作片,这种新的复合类型为动作片增强了叙事智慧,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动作类型中的叙事困境问题,为华语传统类型电影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