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地产大腕潘石屹所言,中国正处于一个以前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伟大时代,世界秩序发生着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变革,十二五也将是中国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伟大的时代必将造成伟大的财富传奇,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我们只要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紧贴时代的脉搏,就可以分享到最大的红利。
在第七次财富浪潮中,我们的目光不能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是整个世界,从非洲高原到南美热带丛林,从黑海之滨到非洲好望角,都是中国人自由驰骋的舞台,都可以挖到属于你的金矿。
不可错过的黄金五年
2011年2月中旬,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10年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47万亿美元,这显然低于1月中国政府公布的5.88万亿美元。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也是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
中国重回世界经济强国,这似乎是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最大的变数。自工业革命以后,整个世界成为欧美各国争霸的舞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国不停地上演龙争虎斗,中国等亚非拉农耕文明进入了漫长的低潮期,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附庸,在国际舞台上只是一个看客。
然而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世界的格局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国凭借着低消费、高积累逐步完成了惊天逆转。20世纪50年代,中国GDP总量在世界排名30位左右,而到了80年代,中国已经上升到10位左右。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继续向前,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先后被中国超过,到了2010年中国终于坐上了世界经济的第二把交椅。
GDP从定义上来看,它是对某一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的计量,它包括最终产品和劳务。GDP更是一把尺子,一面镜子,衡量着所有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成果。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把GDP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他们看来,与太空中的卫星能够描述整个大陆的天气情况非常相似,GDP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帮助总统、国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胀威胁之中。没有GDP灯塔般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
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GDP核算体系在理论上有较大的差异(拙著《算算中国家底》中曾有深入的探讨),这也导致各国GDP的统计口径有较大的差异,如美国的自有住房也按市值折算租金计入GDP,政府等机构并不具备生产性,它们也不创造GDP,但美国在这里仍算了较大的一部分,这导致美国GDP虚胖,而中国的GDP则有明显缩水的成分。如果按统一的口径计算,2009年美国的GDP在10万亿美元左右,而中国GDP则在7万亿美元左右,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也仅为3万亿美元。
当我们仅用GDP来衡量两国的经济实力时,会发现它有诸多的欠缺。由于各国的价格体制不一样,美国理一个发是25美元,而在中国理一个发只需要25元人民币,按汇率计算,相差悬殊,但它所提供的服务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经济学家也发明了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来比较各国的经济实力。从这方面来看,中国和美国基本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差距。
中国已经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虽然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将经受外部经济环境激烈变化所造成的动荡,但由于经济增长的惯性,中国这艘巨轮仍将按既定的航线前进。
对于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环境,最重要的关键词莫过于“战略机遇期”。“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判断。在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仍得出差不多的结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中国60多年的发展来看,中国似乎总是受到特别的眷顾。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利用美苏争霸的间隙努力发展生产,完成了最初的积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邓小平对国际局势作出了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即和平和发展是世界两大趋势,中国要充分利用这个国际局势,来从事改革开放事业。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美国世界独霸的地位建立,中国开始面临空前的压力。从每年最惠国待遇谈判对中国施压,到银河号事件、台海问题、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南海撞机事件等,欧美对中国进行疯狂的围堵,中国被迫处于守势。
2001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上)以本·拉登为首的恐怖分子劫持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9·11”事件爆发,美国战略重心随即转向反恐,中国外部压力骤减。在美国的妥协下,仅过了两个月的时间,中国成功加入WTO,中国经济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2000~2010”这一看似普通的历史单元,中国紧紧抓住并用好了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让人振奋的“黄金十年”,已经掀开新的一页的“十二五”仍让我们充满期待。
当美国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的泥潭时,美国又爆发了次贷危机,这对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中国经济虽然受到牵连,2008年被迫做出4万亿元投资的决策,但中国仍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到2011年之后,欧美仍然深陷债务之中难以自拔,财政面临巨大的赤字,昔日的高福利政策受到严重的打击,社会发生动荡,更重要的是就业形势严峻,这些都预示着欧美、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黯淡。
英国银行巨头汇丰控股(HSBC Holdings PLC)在2011年8月1日宣布,计划至2013年裁员3万人,以节省成本并重组业务,因该行上半年营业收入处于停滞状态,此计划有希望促进金融市场稳定。汇丰首席执行官欧智华表示,除美国、英国、法国、南美和中东裁掉的5000人以外,该行从现在至2013年还将进一步裁员25000人。
自2011年8月以来,陷入裁员潮的还有高盛、巴克莱银行、诺基亚西门子、思科、黑莓等,日本松下拟裁员3.5万人,是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日本理光宣布将全球裁员1万人,占员工总数近10%。
从全球看,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消散,但新一轮全球竞争的大幕已悄然拉开。数百年的经济发展使欧美仍保持着较强的经济自我修复能力,在经济衰退中,美国提出“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欧盟提出了“绿色技术研发”计划,日本则有“数字日本”计划……
对中国而言,“十二五”的五年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欧美、日本的债务危机为中国全面赶超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只有积极参与世界竞争,才可能更上一层楼,在世界新秩序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祖国,最强大的后盾
2011年初,北非国家利比亚局势动荡,随时可能滑向战乱。为保障生命的安全,中国政府果断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组织中方人员撤离。从利比亚到中国北京有9000多公里,但这并没有难倒中国政府,民航、交通部、外交部,包括各中资企业、劳务输出公司,再加上海军和空军密切配合,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从海路、陆路、空运将共计35000多人撤回国内。
利比亚大规模的撤离人员行动,也是60多年来的最大规模。从这次史无前例的海外撤离,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强大,更感受到了政府的执政能力。中国的撤离在国际上获得了好评,展现了中国的强大实力。
在危急时刻,祖国将是最强大的后盾,祖国的发展壮大是华侨华人发展的推进器,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海外华人的地位才能获得相应的提高。一篇网络文章《中国原子弹爆炸对海外华人的冲击》中曾提到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有一位国民党将领,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因为是败军之将,不被重用了。20世纪60年代,他辞职去了南非,做点小生意过日子。那时南非与台湾地区关系密切,自称是反共的坚强堡垒。与美国一样,那时候的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比美国还严格。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属于白种人。
40多年前,1964年10月17日,这位先生乘公共汽车,上车后他习惯地往车后面走。但这时司机对他说,你可以坐前排了,不用去后面了。
老先生非常诧异,说:“我是中国人。”司机说:“我知道,我看出来了。”老先生说:“那,我不就应该坐在后面?”司机说:“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当然是优等民族。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
2005年12月9日至13日,中国海军出访舰艇编队官兵在泰国梭桃邑港访问。一个曾在泰国海军辅助舰部队当过30年技术员,叫做黄金生的华裔老兵在参观完中国军舰后曾动情地说:“军舰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缩影。看到中国自主生产的集高科技于一身的现代化军舰,我很欣慰。中国繁荣强大,我们华裔子孙也长了志气。我们为伟大的中国而自豪!”
如果是弱国国民,在异国他乡之艰难可想而知。1882年,美国国会受理了共和党参议员约翰·米勒(John F。Miller)提交的排华法案。米勒认为华人有诸多的恶习和偏见,不可能在生活上美国化,更不可能接受美国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之上的伦理道德标准,更重要的是华工的大量涌入,造成了同美国工人抢饭碗的紧张态势。
虽然国会反对排华者指出排华违背了中美《蒲安臣条约》中的自由移民政策,而且违背了美利坚合众国“自由、平等”的立国原则。最终因支持者较多,排华主义获得了国会多数票的支持。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史上第一个限禁外来移民的法案——《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通常所谓的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
美国的排华法案却是建立在华人为美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基础之上。华人是在1849年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中开始大量进入美国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在太平天国运动后陷入贫困的华南,找寻着他们的财富。太平洋铁路——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被英国BBC评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过去,从纽约到旧金山最快也要走6个月,而铁路建成后只需要7天。太平洋铁路为美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这条铁路成就了现代美国。它全长3000多公里,穿越了整个北美大陆,是世界上第一条跨洲铁路。这条在美国人心目中被看成是奇迹的铁路,在当时的条件下,建设过程极其艰难。
在全长近1100公里的中央太平洋铁路上,有95%的工作是在华工加入筑路大军的四年中完成的。在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铁路工人薪水发放记录中,华工的比例在工程后期甚至高达95%。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太平洋铁路是华工用生命铺就的。1866年冬,在塞拉岭通道施工中,有500名到1000名华工死于雪崩。广为流传的“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绝非夸大其词。
弱国无外交,海外华人的权益受到损害更不可能给予有力的支撑。虽然清政府自1876年起曾不断对美国迫害华侨提出抗议。对此,美国政府或以不能干预地方事务来推脱责任,或干脆置之不理。处于列强压迫之下的清政府,明知美国排华后果严重,也不敢采取报复措施,反而步步退让,于1884年与美国签订新的条约,10年内禁止华工赴美。这一条约标志着清政府承认美国排华法案的合法性,使美国政府更加感到中国软弱可欺,排华越发肆无忌惮。
排华法案虽然最终被取消,但留给中国人的伤痛却是永远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类似排华法案的事将不可能再次发生,中国强大的国力也将为中国人走向海外带来更多的安全保障。
小人物也可以拥抱大时代
刘小东于1963年出生在中国北方金城,金城是东北辽宁的一个人口不到1万的小镇。以造纸厂为中心,这里生活着几千名工人和他们的家属以及附近的农民。1980年,17岁的他离开金城,到北京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随后顺利升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
多年后,刘小东成为世界著名的华人艺术家。2004年他的《三峡新移民》以2200万元人民币创下了当时的新天价。《三峡新移民》高3米,长10米,是一幅鸿篇巨制,描摹了正在施工的三峡工地。刘小东用他的画笔表现了三峡大坝工程的艰巨及中国复杂的社会现状,因而被评论家称为画出了“新中国的精神风貌”。《三峡新移民》折射出一个全新的时代变迁,一群人在这个时代中不断奋争的生存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60年中国的变化是异常显著的,这也折射在我们身边每个人的身上。国家的发展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口迁徙。
其中闯关东从明朝末年至改革开放前夕,前后有将近3000万人投入了这场旷世罕见的移民大潮,这3000万人所创造的生命奇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存史和发展史的缩影。
而改革开放之后全国的资金、人才不断向东南沿海集中,这也看成是自走西口、下南洋及闯关东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与前几次人口迁徙不同,此次的“孔雀东南飞”不再仅仅是为了讨口饭吃,而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赚取更多的社会财富。
小人物通常不在传统历史学的视野之内,因为他们被视为愚昧、粗俗,在大时代的变迁中只能随波逐流。但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却第一次和个人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新中国成立后30年中国人用艰苦和隐忍,将个人微小的生命汇集成历史的洪流,而改革开放之后,家庭分裂出来,个人获得了极大的释放,无数人的奋争绘就了一幅美丽壮阔的历史画卷。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使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黑夜,保留了生生不息的火种。
据现代遗传学的研究,智商特别高之人与智商特别低之人的比例是差不多的,都占人口百分之三左右。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的智力都相差不大,很难干出惊天动地之举,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毕竟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可以为改变命运的梦想而不断努力。
30年来中国的普通大众受教育程度提高了、生活富裕了,住房条件有所改善、可以更自由地追求属于自己的财富,社会逐步走向多元化、言论渐渐开放,这些都为实现个人的梦想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想要在某个行业中寻找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看清时代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必须具备众多重要的品质:不做循规蹈矩的人,摸清消费者的胃口,选择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最重要的还是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