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斯波克博士教育羊皮卷
6373400000020

第20章 跨过心理暗沟

1.青春期的尴尬和焦虑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青春期发育来得比其他人早,都会感到尴尬、害羞、苦恼乃至焦虑。不过只要做好了长成大人的准备,其尴尬和苦恼就能避免。

无论青春期发育从何时开始,女孩都会有一些感情上的变化。虽然一般没有流露出来,但也可以观察到。一些与母亲相处融洽,而且愿长成妈妈那样的女孩,意识到自己在不断长大的时候就会很兴奋。无论她比其他同学发育得早还是晚,对她都没有影响。但有的女孩会怨恨自己是个女的。这可能是因为她嫉妒她的兄弟,并愿意有一个男孩的身体;或者是因为她与母亲相处不融洽,因此不想长成母亲的样子。这类女孩在青春期发育的迹象刚一出现时,就会厌恶或惊恐。

有些女孩的青春期如果早于或者晚于一般同龄人,她们也会产生心理波动。如果一个8岁就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女孩发现班上只有她在快速长个儿,并且初具女性身段,她就会感到尴尬和害羞。尤其是在10~14岁之间,一般女孩比一般男孩发育整整早两年。她们不仅个子比同龄男孩高,而且兴趣也比他们广。她们开始喜欢跳舞,喜欢自己具有魅力。而男孩这时只是一个未发育的,看到女孩就感到害羞的小孩子。

由于这么大的孩子在身体和情感方面变化很大,所以对自己身体上发生的变化感到特别害羞。他们可能夸大自己的任何一点缺陷,并为此而担忧。如果一个女孩的脸上长了雀斑,她就会认为这使她看起来很“可怕”,或认为自己“不正常”。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发育早的女孩都会如此。这取决于女孩在多大程度上做好了长大成人的准备,以及她渴望长大成人的程度。

青春期来得太迟也会令女孩感到烦恼。一个到了13岁还没有任何青春期迹象的女孩会注意到她的同学们在迅速长高,身段发育更像一个成熟女性,而她自己却生长缓慢,仍保持着孩童的体型。这类女孩也许会认为自己不正常。父母应该让这样的女孩确信,如同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一样,自己也必然会成长发育。如果她的母亲或者其他亲戚是晚发育者,那就应该告诉她这一点,同时向她保证,到时候她也会长高,也会发育成女性的身段。

男孩同女孩一样,当身体和感觉发生变化时,在心理上和感情上也会经历一段尴尬和难为情的阶段。男孩的声音将会继续变化,但是他的声音能告诉别人他既是一个孩子又是个男子汉,然而他又什么都不是。另外,同龄的女孩子一般都比男孩子提前两年在身体上先发育成熟,而且常常在社交方面也比男孩子早两年成熟。

在14岁时仍是个“小不点儿”的男孩,看到大部分同龄朋友几乎都成了大人就会焦虑起来。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做工作,让他们不必为此而担忧。虽说身高、体型和运动能力的发育在这一时期十分重要,但是也不必像有些家长那样,不是去安慰孩子,告诉他们不久他们的青春期就会开始,并会长高11~23厘米,而是到处去寻找医生,而医生就给孩子吃激素。于是,这些孩子就真的认为自己有毛病。的确,不论孩子的年龄有多大,只要给他补充足够的荷尔蒙,就能使他出现青春期的迹象,然而,这样做却会由于过早地终止了孩子的骨骼发育,从而使他达不到本应达到的个头。因此我们必须反对采取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如果孩子的荷尔蒙分泌过多或者过少,才可以在儿科内分泌专家(荷尔蒙专家)的指导下,给男孩或者女孩服用激素类药。

2.发育早期为何反感父母

11~14岁的孩子处于发育早期,可能无法像过去一样适应自己发育的身体,也无法适应自己的新情感。她们容易为小事动怒,受到批评时心里会觉得很伤心。她们有时希望自己是“大人”,并能受到别人的重视,可是有时又希望自己是个孩子,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照料。

青少年在几年内将会时常对自己的父母表示反感,当小伙伴们在场时他们就会表现得尤其突出。这一表现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在焦急地寻找实现自我价值,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害羞心理。他们十分希望处处像其他伙伴们一样,并完全得到朋友们的认可,害怕因为父母做事偏离了邻里街坊的行为准则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拒绝。

3.在伙伴中间寻求情感支持

为了确立自我,青春期少年在早期阶段常常不理睬父母。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感到非常孤独。于是,他们就非常想寻找一种补偿,即与同龄人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

他们最初通常是与同性孩子形影不离。他们建立起的这些友谊,无论是与同性之间的还是与异性之间的,都有助于使他们获得某种外来支持。当他们放弃了自己是父母的子女的身份,而且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我之前,他们就像一栋摇摇欲坠的房屋需要依附于一些木桩的支持一样。有时一个男孩发现好朋友身上有类似自己的东西以后,就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他可能说起他喜欢某一首歌、恨某一个老师或者渴望得到某一种衣服。他的朋友就会十分惊讶地大声说他也有同样的想法。两个人为此都很高兴,都感到心情舒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二人减轻了孤独的心理,减轻了思想上那种奇怪的感觉,并同时获得了一种愉快的归属感。

4.对父母的抱怨和指责

15~17岁属于发育中期,此时的青少年已适应了自己生理上的成熟。这时,他们面临着两项重要的心理任务。第一,必须适应自己的性欲,适应与同性或者异性浪漫地相遇时而引起的矛盾情感。第二,必须从情感上与父母分开,并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做事。依赖与独立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并相互斗争得十分激烈。

青少年常常抱怨父母不给他们足够的自由。接近成年的孩子坚持自己的权利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父母也不必把孩子的每个抱怨都当回事儿。

实际上,青少年害怕长大。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比如对自己能否像自己希望的那样,成为博学的、熟练的、经验丰富的以及具有吸引力的人均没有把握。但他们的傲慢又不允许他们承认这一点。当他们下意识地怀疑自己,能否成功地战胜某一挑战或者危险的时候,他们总是会认为是父母起到了阻碍作用,而不是自己的恐惧在作怪。因此,他们与朋友谈论此事的时候,就会愤怒地指责或者责怪父母。当孩子突然宣布他们的组织要实施一项行动计划时,父母可能会十分怀疑这个无意识的越轨行为,因为孩子从未做过这样的事情。其实正如父母所料,孩子这样做可能是在要求父母制止自己。

他们还可能密切注视着表明父母虚伪的证据。如果父母对他们定的家规和道德标准表现出明显的不可动摇,孩子就觉得自己是被迫去继续坚持遵守这些规矩和道德标准。但是,一旦他们发现了父母的虚伪,他们就可以不必在道德责任方面与父母保持一致,而且还找到了一个责怪父母的大好机会。但是与此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安全感。

5.独立后的激进、抗争及妥协

对发育晚期的青少年来讲,必须开始对自己负责。一旦他们获得一种独立以后,往往就会有一种改造世界的强烈愿望。当他们踏上冒险之征途,一个从激进、抗争、消极反抗到妥协的过程便再次上演。

青春期少年到了18~21岁时,属于发育的晚期阶段,随着个人的情感、身体和道德特征的发展,多数矛盾缓和了下来。如果他们没有经历过反抗家长的阶段,他们就可能会缺乏离家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的动力。对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讲,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离开家庭,开始为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从中找到真正的独立。

当他们获得了这种独立以后,他们也就有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改造世界、找到新方法取代过时的旧方法、寻找新发现、创造作品、纠正错误等。数量惊人的科学发现与艺术代表作都是那些刚刚踏入成年的人所创造的。同他们年龄大的人相比,这些人在自己的领域里并不更聪明,经验也要少。但他们对传统方式的不满,促进他们偏爱新的和未曾有人尝试过的方法,勇于冒险。这些足以让他们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有时候,年轻人要用5~10年的时间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明确个性。但他们也可能在半路搁浅、停止不前。其表现特点是,或对社会主流消极抵制,或退出社会的主流(他们把社会主流与自己的父母等同起来),或予以激烈的反抗。因此,他们可能拒绝像他们的父母那样从事一项平凡的工作。相反,他们可能穿一些不合习俗的奇装异服,不修边幅,接纳一些不认识的人,夜不归宿。他们似乎觉得,这些决定能证明他们强有力的自立精神。

但这些东西本身加起来并不是对生活的一个积极立场,对世界也没有什么建设性的贡献。实质上,它们只是对传统的一种消极反抗。即使当这种追求独立的努力只是以古怪的外表而告终,也应该把它看做是向正确方向迈出的尝试性的一步。对他们的这种评价有利于把他们引向一个建设性和创造性的阶段。事实上,生长在有牢固的纽带和很高目标的家庭里的年轻人,很可能为了自由不得不做出很大努力。

其他有理想化和利他主义特点的年轻人,通常多年对事物持一种非常激进或者纯粹派艺术家的观点—在政治上、艺术上或者其他领域都是如此。这个年龄段的各种倾向联合作用,把他们推上了极端的位置。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生活的世界充满了不公正的时候,为了反击,他们就走向了猛烈抨击、愤世嫉俗、蔑视妥协、奋力抗争、自愿牺牲的道路。几年以后,当他们已经在感情上独立于父母,并清楚如何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内发挥作用时,他们就比较能容忍朋友的弱点,比较乐意去做出一些建设性的妥协了。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又开始变成自满的守旧者,虽然有许多人仍旧思想进步,甚至依然很激进,但毕竟大多数已变得平和、容易相处。

6.以成年人的态度相待

做一个聪明的家长绝非易事。无论父母是否有道理,大多数青少年往往都会反对或反抗。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和父母怎样争吵,他们还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指导—哪怕得到的是毫无商量余地的规定。他们的傲慢不允许他们公开承认这种需求,但在内心里他们常常想:“我希望父母为我制订一些明确的规定。就像我朋友的父母那样。”他们意识到父母爱他们的一面,就是想保护孩子在外面不被误解,不陷入尴尬境地,不让孩子给他人一个错误印象,得到一个不好的名声,不至于因为没有经验而遇到麻烦。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武断,可以言行不一或者蛮横。青少年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有着强烈的自尊,他们希望父母按照成年人的态度对待他们。然而,如果争论的结果是彼此都说服不了对方,父母不用表现得太民主,认为孩子的意见可能正确。父母的经验应该被孩子看得相当重要才行。最后,父母要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合适,还可以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孩子表达他们的明确态度。

父母应以暗示的方法让孩子知道他以后大多数时间将不再和父母在一起,因此孩子只能凭自己对父母的良心和尊重来做事。

父母一定要与年轻的孩子谈论一下这些问题:孩子应该什么时候从晚会或者约会回来,要去哪里,和谁一块儿去,以及谁来开车等。如果孩子问家长为什么问这些,家长可以回答说:“优秀的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或者可以这样说,“万一出了什么事,我们可以知道该去哪里打听,或者去哪儿找你。”出于同样的理由,父母也应该告诉孩子他们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如果外出计划推迟或者发生变化,孩子或父母在不能按时回来之前都应该打电话说明一下。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尊重。

7.孩子为什么听不进意见

父母通常爱犯的错误就是,出于一种关心而采取“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乃至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和尊严,用命令或盛气凌人的口吻对孩子讲话。这显然违背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只能使孩子厌恶。

但即使父母懂得尊重孩子,并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讲一大堆道理,孩子仍会有明显的抵触情绪。一方面,孩子一开始的时候对自己的信念很不自信,因此的确需要听听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观点。但另一方面,青少年有一种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不断独立于成人(父母或老师)的强烈要求,所以他们不希望别人指手画脚,也不想别人对自己说话时盛气凌人。

许多父母注意到自己已到青少年的孩子不愿意听自己的意见,而且尊重孩子为自立而做出的努力。所以,他们便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观点掩藏起来,并且抑制自己不去指责孩子的爱好和举止,生怕让孩子觉得自己太守旧或者太让他们难以忍受。

但这一做法并非最佳方式,因为它可能导致孩子开始猜疑,客观上仍然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按照未成年人的身份来对待。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很随便地和孩子交谈。比如和他们交流观点,并把自己年轻时的一些情况说给他们听。谈话时,要像同一位受尊重的成年朋友谈话一样,而不应该认为自己年纪大,所以说起话来就像给孩子制定法律一样,或者觉得只有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这样一来,就能让孩子渴望成为成年人的心理需求得到回应乃至满足,虽然青少年不会愿意接受父母过度的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未曾从谈话中受益。

8.如何消除抵触情绪

如果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比较牢固,他们就不会在青春期发育早期对抗或抵触父母,而且往后也可能仍然这样。但即使稍大一点儿的孩子抵触父母的指导,这也并不意味着这种指导没有任何作用,它肯定有益于帮助孩子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如果孩子不愿接受父母的指导,他们可能自行做出比较合理的决定,因为他们可能具有父母所缺乏的知识或者洞察力。毫无疑问,随着他们逐渐进入成年,他们偶尔需要去反对他人的建议,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他们必须做好这种思想准备,如果他们不按父母说的去做并招来麻烦,尽管他们可能不愿意承认事实,这种经历也会使他们更尊重父母的判断。

那么,当父母遇到某个问题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该做什么的时候怎么办呢?这时父母不但可以和孩子,还可以和其他父母商量。但即使是唯一持不同意见的父母,也没有必要在没有商量出结果之前就觉得自己必须按照他人的方法行事。从长远来看,只有父母确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确的,才能做得很出色。

下面不妨提出两个指导原则,但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以及同一社区的不同团体都各不相同,每个孩子的成熟期和信赖度也有差别,因此这两个原则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①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青少年应该对人彬彬有礼,真诚地对待自己的父母、家人、朋友、老师以及同他们一起工作和学习的人。不知年轻人是否意识到,他们有时对成年人产生一种哪怕是很轻微的敌视,每当和他们在一起就会发生冲突。这属于正常现象。但不管怎样,控制自己的敌视态度和礼貌待人不至于有什么害处。如果他们表现得彬彬有礼,与他们有关的成年人肯定会对他们另眼看待。

②青少年应该认真地对家庭尽自己的义务。应该定期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和某种额外工作。这种工作对他们的好处很多,能使他们不仅获得尊严感、参与感、责任感和幸福感,而且还帮助了父母。

9.在孩子的“逆反心理”面前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两次逆反心理,第一次出现在3岁左右的幼儿时期,第二次出现在青春发育期。青春期少年出现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儿童走向独立生活的开始,父母应正确对待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

(1)尊重孩子的意见

青春期孩子已具备了成人意识,无论生活还是学习的各个方面均有了主见,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特点。因此父母不能强制孩子做这做那,而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并因势利导,只要不违背原则,父母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并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供他们参考,毕竟他们社会经验有限,当好参谋还是必要的。

(2)尊重孩子的独立

青春期少年的独立意识是孩子走向成熟的标志,千万不要一看到孩子有独立意识便加以遏制,否则的话只能使孩子的反抗心理更加剧烈,并造成双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以后的教育失去效果。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生活圈子,只要他们的要求和行为方式是正当的,父母就应该给其自由,不能以家长的爱好和生活习惯来要求他们。

(3)明确规定,坚持原则

约法三章并不是让父母制定家法,而是要父母明确告诉孩子,哪些是正确的事情,可以做,哪些是错误的事情,应该放弃,并据此制定出日常行为准则。在是非原则面前,父母应该态度坚定,绝不含糊。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要坚决拒绝,并说明理由;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要立刻指出,并说明其错误之所在及其危害性。

(4)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发挥着重大作用。日常生活中父母之间和家庭成员之间要讲民主,凡事讲道理,这样孩子会自然形成尊重事实,与人和谐相处的性格特点。

10.以身作则,不说脏话

几乎绝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在交谈中都很随便地夹杂一些脏话。他们使用这些脏话的目的有以下几个:表达厌恶和鄙视,这是许多青少年的一种常见心态;强调话题的重要性;发泄情绪;对武断而且过时的社会禁令表示公开的藐视。但在这一阶段,孩子骂人的主要目的是把它作为一个标志,以证明自己属于该年龄群体中的一员。鉴于这种情况,父母的合理做法就是对他们提出要求,比如不许在学校里骂人。这样一来,父母就不必在骂人是好还是坏的问题上与孩子争论了,因为此时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行为会使父母不高兴。

但要注意的是,有些家长本身就是喜欢骂人的,即使在孩子面前也随便地说着粗话或骂人的话,这无疑会影响孩子的认识。对于这样的家长来说,如果改不掉骂人的习惯,至少应该在孩子面前不说。但这也可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父母掩盖了自己的面目,当孩子发现时就会非常反感,乃至对父母不屑一顾,从而使逆反心理更加严重。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他们对父母有着一种期待,并有效仿父母言行的爱好和天性。如果父母言语粗暴,口无遮拦地说着粗话,就往往使孩子跟着说粗话。有的孩子虽然表面没有说粗话,看着父母有那些糟糕的行为,就可能在背地里随意而为。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父母如果看见或发现孩子也变得粗俗,乃至言行都变得像一个街头少年的样子,很可能大发雷霆,对孩子大打出手,但这种做法肯定是会让孩子心有不甘的,因为在孩子眼里,作为家长,首先就表现得言行不端。因此,要改变孩子说脏话的习惯,就得以身作则,让孩子意识到说脏话是令人讨厌的行为。

人的性欲从出生不久就萌芽,并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展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父母应从小就重视孩子的性教育,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不仅要尽量解除孩子心中的疑虑,还要重点培养孩子树立起健康理性的性观念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