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流行于福建客家地区,以将乐为代表的客家擂茶却是中华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古代茶文化孑遗”之美誉。
将乐擂茶小城将乐有“三绝”,分别为龙池砚、西山纸和擂茶。在将乐,擂钵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具,擂茶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在将乐,凡是嫁娶、添丁、乔迁、贺寿、升学等喜庆之日,擂茶是最隆重,也是最普遍的待客方式。将乐人对擂茶的依恋之情,由此可见一斑。因此200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将将乐擂茶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文化部授予将乐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擂茶)之乡”的称号。
关于擂茶的起源,民间传说三国时期刘备领兵驻扎在江南地区,军中士兵水土不服,突染痢疾,并且迅速蔓延,整支队伍绝大多数人丧失了战斗力,刘备花重金到处寻医问药还是无济于事。后来,当地一个客家老奶奶听说此事后,动员全村人连夜赶制擂茶,刘备手下的将士门喝完擂茶之后不久疾病便自愈了。从此,擂茶有药用功能的名声便很快流传开来,被人们所熟知了。
史料记载,将乐擂茶是一种随着客家人南迁被带入福建的,具有浓厚中原特色的饮食习俗。在将乐县境内发现的大量隋唐时期烧制陶器的古窑以及出土的元朝时期的完整的擂钵都有力地证明了,在古代将乐地区已经非常盛行制作和饮用擂茶了。
将乐擂茶的制作工作主要为被称为“擂茶三宝”的直径约50厘米的陶制擂钵、山楂木或油茶木制作而成的长约80厘米的擂棍以及竹篾编制而成的擂茶“捞子”。
制作擂茶时,首先将一把上好的茶叶、少量芝麻和甘草投入擂钵,然后手持擂棍顺着擂钵内壁的纹路走向,有规律的来回磨动,待钵内的茶叶等被研成碎泥后,用捞子捞出渣来,再往擂钵内冲入沸水,慢慢搅拌,最后再佐以花生米、米果、豆瓣等,这样香气扑鼻、甘甜清爽的擂茶便制作完成了。在制作擂茶过程中,人们可以根据季节和个人的体质加入不同的材料,如鱼腥草、霍香、陈皮等等。中医说,常喝擂茶可驱寒防风、清肝明目、润肺健脾。
在将乐,请人家喝擂茶叫“喊擂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围着茶桌,一边喝着美味的擂茶,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旁边还伴着有节奏的擂茶声,好一副妙趣横生的乡村生活图景。
为了更好地传承擂茶文化,挖掘擂茶文化。1992年8月,将乐县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擂茶节”,2006年以来,将乐县每年都会定期举办擂茶风情展演大赛。2007年,将乐县政府投资修建了一个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的擂茶主题文化公园。公园内耸立着一尊巨型铜雕擂钵,擂钵高3.96米,钵口直径11.8米,气势恢宏,蔚为壮观,被列入基尼斯世界纪录,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擂钵”。
将乐擂茶是客家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对于研究客家文化乃至中原古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