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西北部,闽江富屯溪上游,武夷山脉北段,坐落着一个小县城——光泽县。光泽县与江西省交界,是福建省19个边界县(市)之一,是鹰厦铁路入闽门户,是福建与内陆地区交流沟通的重要“窗口”之一。
光泽历史悠久,早在新时期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了。那么,“光泽”之名是如何来的呢?这里有三种说法。第一,因光泽美丽的山水风光而得名。光泽山清水秀,群峰耸峙,万木成林,阳光下照耀山水相间,仿佛一颗颗闪着耀眼光泽的绿宝石;第二,因光泽盛产优质白银而得名。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曾经盛赞光泽所产的白银“此银妙哉,光泽佳矣”,光泽之名由此而来;第三,因传说得名。传说,光泽县原名乌纱县,乌纱县就像被乌纱遮住了天空,不管白天黑夜都是黑洞洞的,不见天日,原来这是盘踞在此的一只千年黑蛇精搞的鬼。后来,黑蛇精被二郎神铲除。为了纪念二郎神铲除妖孽,还以光明,福泽人间,于是人们将“乌纱县”改名为“光泽县”,并一直沿用至今。
光泽县下辖3个镇、5个乡,总人口不足20万人,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县却拥有着不容外人小觑的悠久历史。光泽具有悠久的历史,说的并不是光泽建置有多早,光泽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建县,距今1030余年的历史,在福建众多古县中并不算很古老。真正让光泽从历史深处脱颖而出的是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的池湖商周文化遗址。
池湖商周文化遗址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发掘出来的文物品种齐全、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居福建省之最,因此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池湖商周文化遗址在内,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光泽县8个乡镇发掘出了商周遗址58处,调查采集与出土文物标本885件,包括青铜器、石器、陶器,瓷器等多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涵盖了自殷商至东周共一千多年漫长年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有力地证明了当时的光泽已经进入了铜石并用的时代。
在光泽出土的众多商周文物中,既有商末周初的陶器豆、杯壶,又有吴越地区的陶瓷尊,还有中原地区的陶垒、原始瓷豆等。由此我们可想而知,曾经的光泽地区已经融合了古代南北方各民族、各地区的商周文化之精髓,它们在光泽地区争奇斗艳、大放异彩,构成了一副美丽多彩的历史大画卷。至今,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收藏着光泽地区出土的商周时期文物共8件,向世人展示着属于那个遥远时代的文明。
光泽商周文化遗址群的发现在福建乃至全国考古界影响巨大,据此,考古学家一致认为,光泽是闽北文化的摇篮;是福建省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祖国东南一条重要的文化走廊。更有专家称“光泽商周时期文化遗址和文物的发掘,将福建的文明史至少向前推进了1000年。”
光泽,从历史中走来,从文明中走来,如今又将走向另外一段历史,另外一片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