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闽中八府
6359200000026

第26章 离经叛道李卓吾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嘉靖六年(1527年)出生于泉州南门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也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自小受各种宗教思想的影响,因此小小年纪便有了相当开放的思想,对社会事物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贽中举,而后仕途坎坷,遭遇官场中的人情冷暖。万历五年(1577年),李贽出任云南姚州(今云南省姚安)知府。在任三年期间,李贽创办了德丰书院,编著了《藏书》、《梵书》、《论政篇》等著作。官场上李贽秉公执法毫不徇私,政绩卓著,为了表明自己的心志,李贽在府衙的门柱上写了两副对联,其中一副写道:“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士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在贪污腐败横行的时代背景之下,特立独行、不染片尘的李贽被称为“千古特立之人物”。

长达二十多年在官场的摸爬滚打已经让李贽厌恶了受人约束的痛苦,并从中看到了不少官场的黑暗。万历八年(1580年),李贽毅然辞官。辞官后的李贽除了一门心思做学问之外,也开始在各个地方讲学,他的言论代表的不仅是他个人的……思想,更代表了百姓的普遍心声。李贽大胆地揭露了封建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还对当时的时政展开猛烈的批判。李贽反对将孔子的是非观念作为评定所有是非的标准,在当时,众多大理学家都受到了李贽的严词批判;李贽还提出了“于世推移,其道必尔”的主张,他认为历史的车轮永远都是不断向前的,就像春秋一定会取代三代,战国又必定要取代春秋一样,都是一种正常的历史发展现象;李贽赞同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并大胆提出了“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民本思想,表达了对专制皇权的强烈不满;更难能可贵的是,李贽还在文学思想方面创立了著名的“童心说”,他认为文学家应该有一颗“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应该像孩子一样敢于说真话。

李贽的离经叛道在他的生平行为和思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敢为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疾呼不平,并给予她们深深的同情。万历十六年(1588年),李贽为了表示对世俗的厌恶,剃发为僧,和其他和尚不同的是,他从来不参加诵经祈祷等活动,保守势力对此深恶痛绝,而那一句“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而身不可辱”更是惹怒了封建统治者。在他提出“穿衣吃饭,皆是人伦物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表明自己对待封建思想的态度了,而《焚书》一书的出版,更加坚定了李贽反对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提倡人类平等的立场。李贽所有颠覆历史和传统的思想以及行动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人们不禁为李贽捏了一把汗。

终于,“忍无可忍”的统治者向李贽举起了屠刀,李贽很快便以“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了,同时大量著作被无情地焚毁。为了表明自己不向封建势力屈服的决心,李贽趁着服侍者为他剃发之际抢过剃刀自行隔喉,两天之后离开了这个让他爱恨交织的世界。李贽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看清了众生面目,其离经叛道的思想和行动成了那个时代一面鲜明的旗帜,不愧为中国最早的启蒙主义思想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