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闽中八府
6359200000016

第16章 海滨邹鲁文风盛

南北朝梁陈时,郑露和其弟郑庄、郑淑在兴化创办南湖书堂、巩桥书堂、石苍书堂,兴化大地文风初始。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开莆来学”木坊正是为纪念郑露三兄弟在莆田开创儒学的历史功绩而修建的。“开莆来学”木坊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年),原址在今莆田市荔城区英龙街龙坡社附近。

兴化自建县以来,社会安定,经济稳步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到了宋代,兴化军下辖莆田、兴化、仙游三县,均为全国一等县。经济的大发展为莆田文化的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宋初管辖莆田的官员大多为学者型人才,他们大办学堂,宣扬儒家思想,兴化一时学风大起。与此同时,官府大幅增加办学经费,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地方政权的积极介入,为兴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兴化教育迅速普及,讲学之风盛行,著名理学家林光朝、朱熹等人均在兴化开坛讲学。宋朝廷采取一系列措施完善科举制度,兴化科举鼎盛,名人辈出。

据史料记载,有宋一代所取进士中,每42名中就有一名是兴化人。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载,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兴化进士仅共20名,而仁宗一朝却多达132人。景祐、大观、政和、绍兴、淳熙……宋代历朝兴化进士人数均占全国总数的5%左右。其中兴化状元人数6人,探花1人,赋魁第一名6人,别试第一名3人,遥遥领先于福建诸县。

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兴化人,有许多成了日后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著名人物,如北宋名臣、大书法家蔡襄,官至宰相的陈俊卿,大诗人刘克庄,民族英雄陈文龙等等。

自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起,兴化科举进入了勃兴时期,兴化成为闻名全国的千人进士县。历史上全国进士人数达千人的县共有18个,福建占四个,分别为兴化、晋江、闽县(今福州)和建安(今南平)。而兴化进士人数多达1700多人,加上唐初从兴化县分出的仙游县的701名进士,兴化进士共达2400多名,为福建省之冠。

兴化不仅文举发达,武举也相当兴盛。有明一代,小小的兴化府出了563名进士,2名状元,位列全国所有府级行政单位第9名,其中武进士10名,武举人83名。

骄人的科举成绩孕育出了一大批的著名人物。比如,官至户部尚书的郑纪,官至刑部尚书的林俊,官至宰相的周如磐,勇斗严嵩父子的监察御史林润,官至礼部尚书的抗清英雄朱继祚,官至兵部尚书的林兰友等等。被写进《明史》的兴化人多达47名,仅明朝一代,兴化就出了1名宰相、15名尚书、13名左右侍郎、9名左右监督御史、4名副都御史、32名布政使、14名按察使、100多名知府。

兴化科举家族集聚现象尤为明显,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广为人知的科举佳话。如“一科两状元”——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文武状元徐铎和薛奕均为兴化府人;“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的状元黄公度、榜眼陈俊卿均为兴化府人;仙游傅氏一门自傅楫起25人中进士;仙游蔡氏自蔡襄开始23人中进士;莆田清浦周氏一门,明代共出了25名举人、12名进士等等,不胜枚举。

鼎盛的科举,是兴化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兴化在宋代就被世人称为“文物之邦”,明代则被誉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重教兴学,是兴化之所以成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根本之所在,也是莆田面向现代化,打造现代教育新局面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