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皇帝们处于帝国权力金字塔的最顶端,他们居住在幽深宏伟的宫殿中,与住在皇宫外广袤帝国疆土上的大明子民们,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后、妃、嫔都是皇帝合法的妻子,而宫中数量众多的宫女,皇帝也可以随时临幸她们,将之变成自己的女人,位居极尊的皇帝们有享不尽的艳福,可以随心所欲地纵情于声色。但是,他们的情爱却不同于普通老百姓,这其中有太多的政治权力纠葛,有太多的诡计与仇恨。所以,巍巍宫殿中上演着一个九重天上的帝王与众多女人们交织着情感、理智、欲望与权力的恩怨情仇故事,演绎着宫闱中的众生相。
按照明代的制度,朝廷会定期从民间选拔良家女子入宫以服侍帝王,供其淫乐与役使。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就下令要严肃纲纪,“首严内教”,就是要特别注意严肃宫闱之政。这一方面是为了防备汉、唐的女主干政、外戚干政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也是有鉴于元末宫廷中出现的宫女与外臣私通的混乱局面,所以特别强调要从制度上对这些现象加以预防。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规定,天子及亲王的后、妃、宫、嫔等,必须谨慎选择良家女子,切不可接受大臣所进之女子,恐他们借助其中的人际关系作乱,不利于朝政。明代的历朝君主都遵循这一祖制,有学者统计过史籍的记载,发现从仁宗张皇后以后,明代皇后中就没有出现过勋贵之家的闺秀了,家世最显赫的也就仅仅出自六品官宦之家。清人赵翼在其《廿二史札记》中也总结说,因为太祖定此祖制,故明代的后妃多采自民间良家女子。
从民间挑选秀女进入宫廷的首要目的,是为长大成人、年及婚龄的天子、太子或亲王选取配偶,这是明代选秀女制度的核心,历朝所谓的选秀女也主要就是选取这些人,而朱元璋处心积虑所要防备的女祸也是指她们。明初选秀女,南、北两京并重,所以后妃中多有南方人。明中叶以后则多在北京附近挑选,不再往南方选取。
选进宫的秀女是可能会成为皇上、太子合法妻子的女人,所以对她们的挑选要求非常严格,还要预备一个很大的备选基数。明代文人笔记中有许多关于宫中选妃传说的记载。如史玄在《旧京遗事》中说,圣上选婚,一后必须以二贵人陪升,虽然中者只有三人,可候选者却常达千人以上。通过层层筛选,皇太后会将青纱手帕、金玉首饰等物件系在中选者的手臂上,表示已经挑中。
清代学者纪昀在《明懿安皇后外传》中记载过明熹宗选后妃的情形,据他的记载,当时选择年龄在十三至十六岁之间的女子共五千人来到北京,先由太监进行体形检查,第一天每百人为一组,按年龄站好,太监们进行目测评定,将那些身形稍高、稍矮、稍胖、稍瘦的女子淘汰掉,第一次就淘汰一千人;第二天仍是每百人为一组按年龄站好,由太监检查她们的五官、头发、皮肤、颈项、肩膀、背部,有一处不合格者即被淘汰;接着又让每人自报籍贯、年龄,若口齿不清或声音稍粗、稍浊以及稍有口吃者,都要淘汰;第三天由太监用尺子量女子的手足,再叫她们走几十步以观步态,然后对那些手腕稍短、脚趾稍长、步态举止不端庄稳重者进行淘汰。如此经过三天的初选,还剩下一千人,她们都被召进内宫,由年龄较大的宫女引进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剩下合格者三百人,然后在宫中慢慢考察她们的“性情言论”和“刚、柔、愚、智”,最后挑出被认为是“秀色夺人,聪慧压众”的佳丽五十人,都被封为妃嫔。过一段时间后,由皇太后亲自逐个召见这五十人,与她们交谈,考其书、画、诗、算,从中挑出三位最佳人选。结果,河南开封祥符县的张国纪女被选为后,即后来的懿安皇后。王氏女、段氏女被选为妃。
经过这样严格挑选出来的女子,大多姿容端美,形态曼妙。《明稗类钞》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成化年间,官员的妻子入朝觐见,其中有尚书施纯的妻子容貌非常美丽端庄,皇太后目不转睛地看她许久,回头对左右说:“到下面去选妃怎么没把她选上来呢?”可见选妃时几乎要把民间的美女搜罗殆尽,偶有遗漏,太后还要追问,颇有些许遗憾之意。
以选婚为目的而选的秀女,一般都要达到婚嫁年龄才行,这些作为后、妃、嫔而选入宫中的秀女,是被选秀女中命运最好的,她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紫禁城的女主人。民间也会因为某地选出了皇后或妃嫔便引以为荣,甚至产生许多奇妙的传说。据说在明宪宗选妃时,选上了江南嘉兴姚善之女,可是她头发不到一尺长,缺乏长发美女的条件。人们都担心她会落选,可是传说在去京途中,过了吴江二十里路后,只一个晚上,头发就忽然长长了,一量竟有八尺长,后来,姚氏被选上,还生下了宪宗第九子寿王,被册封为端懿安妃,后来这个地方就改名为“八尺”。
明廷从民间选取秀女,除了挑选后妃,还要选取为宫中服务劳役的女子。这些入宫备使唤的秀女选取人数非常多,年龄在十岁以上至四十岁以下不等,有的甚至只有四岁。如明宪宗非常宠爱的万贞儿,就是在四岁时被选入宫中的。除了普通宫女,朱元璋还在内廷设立六局一司,专为帝王生活起居服务。每局下又领有四司,这些机构中都设有女官,掌管宫闱之事。这些女官也要从民间选取。
明代后宫制度所定的等级有十二等,自皇后以下为皇贵妃、贵妃、妃、嫔、才人、婕妤、昭仪、美人、昭容、选侍、淑女。在这十二等级中,除了少数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天子配偶而入选的后、妃、嫔以外,其余则主要应是从这些选入宫备使唤的未婚女子中选拔,可以说,她们是皇帝的预备配偶,是皇帝可以随意宠幸的女人。她们一旦受宠或者被皇帝临幸后怀孕生子,其地位就随之改变,就如前面说到的万贞儿,入宫后先是孙太后的宫女,长大后就在东宫服侍太子,即后来的宪宗,成为其贴身侍女。至宪宗即位以后,她以长宪宗十七岁的年龄而备受宠爱,最后晋为贵妃,在后宫权倾一时,作威作福。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祖母邵氏也是一名宫女,因知书通理又有姿色,且生下皇子,就被册封为妃;明光宗母王恭妃也是因生子而被晋封为妃的。这些宫女出身的后妃当然更是来自民间,绝无出自勋贵之家者。她们一旦升为后妃,其地位和命运就改变了,相对于那些服役终生的普通宫女而言,她们是幸运的,不过,这样的女子毕竟是少数。
除了这样定期从民间选取良家女子入宫供应宫廷杂役以外,明代的皇帝有时也为了自己荒诞无稽的需要而肆意强索民间女子,这在明太祖那里是绝对禁止的,但是到明中后期,礼制废弛,皇帝也荒淫无度,所以就出现了大量这样的现象,在嘉靖朝表现得最为典型。明世宗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从十六岁开始就迷恋上了道教的斋醮活动,即建坛向神祈福。他相信道士陶仲文的进言,为了采阴补阳、延年益寿,就大肆在民间选取幼女进宫,为的是提炼这些少女初次月经的经血来炼制一种“红铅丸”。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的“补遗”中记载:嘉靖中叶时,皇上觉得服用丹药有效果,就在壬子年(即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冬天,命京师内外选八岁至十四岁的女孩三百人入宫。乙卯年(即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九月,又选十岁以下的女童一百六十人进宫,这些女孩进宫都是嘉靖帝听从陶仲文言,用来提取经血炼制丹药的。这两次所选民女即达四百六十人,如果再加上《明实录》所载嘉靖二十六年所选的三百人,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选了七百六十个年轻女孩子入宫,一方面供嘉靖帝采其初潮经血炼制长生药所用,一方面也是嘉靖修炼房中秘术的泄欲工具。为此,明人王世贞在《嘉靖宫词》中感叹这些幼女的命运道:“两角鸦青双结红,灵犀一点未曾通。只缘身作延年药,憔悴春风雨露中。”何其可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