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拓荒者的恋歌(天津卷)
6356300000008

第8章 一项新发明的诞生

开发区管委会的决策层清醒地意识到,目前开发区的硬环境还不具备吸引外国投资者应有的魅力,或者说还不具备马上上项目的基本条件。首要的是先把基建搞上去,以基建为龙头,带动开发区总体规划的推进。

眼下当务之急的,是要打开一条通往起步区的通路。农谚曰:要致富,先修路。这其中的道理也适用于开发区。问题明摆着么,没有道路,车进不去,什么机械器材呀,什么盖厂房需要的钢筋水泥砖瓦呀,统统都只能望洋兴叹!在打开通路的同时,利用塘沽区可提供的条件,有个水,有个电,人家外国老板来了,一看才敢拍板立项。

于是,以最快的速度先修一条3.5公里长的进场路的任务下达到现场指挥部。

“嘛叫最快速度?到底想要求什么时候完成?”急性子的苗沛急焦焦地问。

“管委会要求我们先拿出个完备方案。”现场总指挥王述祖把管委会的底牌和盘托出。

“图纸呢?施工材料呢?要嘛没嘛,这骨头可不好啃!”苗沛两条浓眉拧在了一起。

“要好啃,小孩子都能抢着吃,还要我们来干什么?!”王述祖佯装嗔怪地白苗沛一眼。从月光中可以看出,他极喜爱他这位战将火辣的性子和朴实刚直的气质。苗沛多年来在市建部门工作。这次抽调他到开发区工作,亲朋好友曾再三劝他不要去:在天津市里工作得好好的,到荒郊野外干吗去?一没封官,二没额外报酬,要是到深圳、珠海、蛇口什么的还有个图头,你去那开发区图个嘛呢?!可苗沛说:我就图个为天津的改革开放出把子力气,图个上边还把我当成个人物。于是,他就铁下心来了。来了后活活像条开荒牛,拉大套,出大力,爬大坡。

王述祖以总指挥的身份命令他:“修路用的材料你火速去筹备!”

“那方案呢?”

“管委会已派专家来勘察设计。”

“那我们就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儿。”

叠映之一:开发区的起步区规划组成员已奔赴现场。迎接他们的是一场罕见的大雪,昔日的盐池积雪达一尺厚。寒风无遮无挡撒泼似的呼号着,这些专家身着棉衣,一呼吸一股白烟儿!尽管寒风砭骨,他们依然冒着严寒勘察现场。到了开饭时间,他们取出从家里带的馒头一看,个个冻得像石头似的。晚上,奇冷无比,难以入睡。于是,他们点起篝火,拿出两瓶二锅头,边喝边高谈设计方案,别有一番情致……

叠映之二:开发区成立总公司并召开第一次董事会,重点听取了开发区前期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

开发区总公司举行成立招待会,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和市各委办的负责同志以及联邦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华使馆的商务官员及经贸集团的代表共400余人参加。

招待会由开发区主任张昭若主持,李瑞环市长和联邦德国驻华使馆参赞哥德乐讲了话。穆青同志致答谢词。

招待会热情洋溢,不少国家的商务官员表示要为开发区介绍投资项目。

叠映之三:开发区外事工作人员接待了丹麦的摩登先生偕夫人。摩登先生提出在开发区成立“丹华企业有限公司”,生产经营各种款式的自行车、自行车零部件及其配套系列产品、儿童自行车系列产品,并提出马上到现场考察。开发区外事工作人员欣然赞许。谁知,一副绅士派头的摩登先生和颇为摩登的摩登夫人考察完现场竟提出一个极苛刻的条件。明年春节以前要按他的设计要求将厂房盖好。这一下可使开发区外事工作人员目瞪口呆,从现在起距明年春界满打满算两个月时间,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摩登所设计的厂房要求么?如果合同一签,不能如期履行合同,名义上和经济上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呵!怎么办。外事工作人员立刻反映给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昭若。张昭若立刻召集领导班子开会研究,一致认为要不惜一切血本,克服一切困难,答应对方提出的先决条件。来个“一花引来百花开”,用事实证明我们能够接项目、上项目。于是,管委会立刻给现场总指挥王述祖下了刻不容缓的死命令。

开发区军团般推进,一种巨大的有形压力,使苗沛感到责任太重了。进场路不马上开通,基建上不去,将直接拖开发区起步的后腿,了得么?他急如星火地跑到市政局,选定一支近200人敢打硬仗的施工队伍。但是,开发区整整一个泥淖荒滩,没有修路所需要的砂石。砂石料解决不了,光有施工队伍也如同巧媳难为无米之炊。

他急眼了。可急中有智。

他闻听离开发区六七里的北塘正在修铁路。便脸一抹,顾不得是否碰钉子,找到他们的负责人,死磨硬泡,左哀右求,硬是要人家答应每天增运一列至两列车皮的砂石给他。苗沛后来说:“人家修铁路也是硬指标,凭嘛给你多挂车皮?那年头一不讲请客,二不讲塞红包,凭嘛,就凭恨不能给人家磕头。人家一想咱也不是为个人办事,都是为了国家,就感动了。”

哀兵必胜!

但是,只依靠北塘增挂车皮运砂石依然满足不了修进场路所需要的材料。苗沛来个如法炮制,又马不停蹄地到塘沽区和东郊区有关单位化缘。终于形成“三路并进”的态势,每天200多辆车次,轰隆隆向开发区挺进,充分保障砂石料源源不断地满足施工队伍的工程进度。

与此同时,专家组关于进场路的施工方案的争论也到了白热化程度。

一种意见认为:基于目前开发区的起步区刚刚排除海水,应该先搞总体规划,利用传播媒介造舆论,不一定非要硬着头皮修路;

另一种意见认为:修路也可以,但必须待路基沉积一年以后;

第三种意见认为:现在不是争论该不该修和多长时间修的问题,而是要研究面对路基泥泞松软的问题,应该采用什么办法修。现在脖子都放在铡刀上了,还喊什么冤,叫什么屈,只是闭眼咬牙的事儿了。

可是究竟采用什么办法修,当触及到这个硬碰硬的问题上,讨论便卡壳了。

室外,严风肆虐,滴水成冰。人曰:海水不结冰。可是眼下气温近零下20度,附近海滩都冻住了。室内,浓重的香烟雾状若阴霾无言的充斥房顶,专家们的额头汗津津的,脸色发红,人人心里都好像放着个火炉子。

他们心里怎不急呢?施工队伍已来安营扎寨,满载砂石料的运输车隆隆开来,可是修路的方案尚未定夺。

“走,到现场看看去!”不知是谁一声唤,专家们鱼贯似来到卸料的现场。

大家一看装着石料的汽车正准备向四面八方卸车,一个大胆的设想应运而生。他们指挥满载石料的汽车在已经标定的进场路路线上卸车,马上又指挥轧路机在石料上碾轧,只见原路基上稀软的泥土逃亡似往两侧溜窜。'

“对,就用这个办法!”专家们击节高呼,眼放异彩。

于是,施工队伍和轧路机沿路段一字排开。铺一层石料,用轧路机轧一遍,上覆一层砂;再铺一层石料,再用轧路机轧一遍,上覆一层砂。几层过后,路基固若金汤,坚如盘石。

“轧石挤压法。对,就叫轧石挤压法!”专家们那兴奋的样子宛如获得一种重大科技发明。

笔者不知道这项发明能否向国家专利局申请发明专利权,但在开发区的修路史上确是前无古人的新发明。

“轧石挤压法”的运用,一下子使施工队伍和施工机械大有用武之地。他们昼夜24小时轮流鏖战,苗沛和专家们则谈不上倒休,常常每天蹲在工地十六七个钟头。

整整一条3.5公里长的进场路,在正常条件下需要3个多月时间,可他们仅用了20多天便宣告竣工!

那么,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答案应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