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长沟流月去无声
6354300000007

第7章 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北方内蒙古有一道长长的阴山,阴山脚下有一块绿绿的大草原——敕勒川。敕勒川沃土千里,肥草万顷,它养育着一个勇猛剽悍的游牧民族。

牧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每当昂首望天,无垠无边,只见那蓝蓝的天像巨大的毡帐,笼罩大地。每当俯首环顾,苍苍茫茫,满眼是青青的草原,被红黄蓝白的野花点缀得更加鲜艳。当轻风吹起,茅草低落时,成群的牛羊时隐时现,悠然自得地在那里咀嚼着草原生活的馨香。

多美的塞外风光啊!

春眠不觉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

这是深受李白、杜甫尊敬的孟浩然的一首田园诗《春晓》。

孟浩然的一生基本上是在隐居中度过的。虽然他也有过追求,还去长安求仕为官,想干一番事业,然而碰壁而归。于是像大多数古代知识分子一样,只得企图在隐居中获得解脱,情愿去大自然寻求归宿。他的这首意境高雅的田园诗《春晓》,虽短短四句二十个字,却对他失意的一生做了丰厚的补偿——他的诗和他的名字一样地久天长。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讴歌过春天,可曾有哪一位诗人像孟浩然这样,爱得它这般如痴如醉?春睡是香甜的,一觉醒来,毫不觉天亮了,庭院里已挤满了柔嫩的阳光。那啁啾起落、嘁嘁喳喳的鸟儿,欢快地飞着,叫着,唤醒了碧波中荡漾着的绿色的梦。只可惜在昨夜的那阵潇潇风雨中,群芳百卉不知又要凋落了多少呢!

春天啊,用它那一双纤手揭开了大自然的美妙面纱,这是绿与花以各种方式排列组合而成的变幻无穷的奇特季节。如此明媚的春天谁能舍得损伤它的一丝一毫呢?如此蓬勃的青春,谁又能忍心浪费它的分分秒秒呢!

荷叶罗裙一色裁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唐·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

在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塘里采莲,的确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历代诗人为此写过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其中最富有诗意的可能就是王昌龄的《采莲曲》了。

采莲女穿着绿色的罗裙,划船进入荷花池采莲,荷花迎面分向两边。由于罗裙和荷叶一样的碧,人面与荷花一样的红,以至人入荷花丛中“看不见”,直待听到歌声,才知有人来了。大自然融化了采莲女,而采莲女又融化了大自然。这画面何等清新,这意境多么迷人,这诗情如此浓烈。当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候,美就会从所有的空间里走出来。

大自然用最简单的材料——黄土和水造就了一个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整体。它养育着所有的生灵,而所有的生灵都是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至荷花人面两不辨了。美在和谐。

终南阴岭秀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唐·祖咏《终南望余雪》

终南山在长安城南约六十里。祖咏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从长安遥望终南山余雪的情景。

冬日在长安城看终南山,山北还覆盖着皑皑的白雪,就像少女披着白色头纱,显得更加秀气。巍峨的终南山高出云端,在阳光照耀下的积雪寒光闪闪,仿佛在天上浮动、飘移。雪过初晴,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平射进来,就像给山上的林木穿上了粉红色的裙衣。“下雪不冷消雪冷”,天又近傍晚,更给长安城增添了几分寒意。这诗,把终南望余雪写绝了,可称咏雪的佳作。

可是,且慢!《终南望余雪》这个题目,是那一年官府为开科取士而出的,并要求写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应试者祖咏只写了上面四句就交卷了。试官看了,问他为什么不按规定写。祖咏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自然,诗人名落孙山。

每个艺术家都是用画笔在自己的灵魂中蘸取颜料,都是在把自己的气质绘入图画之中的。祖咏终究还是值得庆幸的。倘若他恪守规定,硬要凑成六韵十二句,势必要画蛇添足。那样,他也许会黄榜高中,然而诗呢,就定然不会流传千古了。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阴阳相伴,充满了矛盾。

诗人祖咏的不欺世、不媚俗的情操是高尚的。他不顾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仍在执著地追求着真善美。艺术就是艺术,知识就是知识。将艺术和知识作为进入官场的敲门砖,是一切有识之士所不齿的。

明月松间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暝》

唐代诗人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能诗,而且还精通书画、音乐。由于张九龄的提拔,他官至吏部郎中、给事中。后来因李林甫上台,官场龌龊,他在四十岁左右就开始了他的“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然而,在他这幽冷的诗句背后,却仍然燃烧着一把向往真善美的爝(jué)火。你看他这首《山居秋暝》吧。

初秋的夜晚,寂静的山林刚下过一场细雨,空气显得更加清新。虽然黑夜已经来了,但却有皓月当空;虽然群芳已经谢了,但还有青松翠柏。那清凉的山泉,淙淙地流过山石之上,宛如一条飘动着的白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美的去处啊——如此清幽,这般明净。无怪王维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是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正是他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吗?不远处的竹林里有欢声笑语传来,那是洗罢衣服的妇女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落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收网回家了。多么甜的生活啊——如此淳朴,这般宁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不正反映了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田园生活的追求吗?虽然春夏季节的花花草草已经凋零衰枯了,那就由它们去吧!而山中的隐士面对这秋色,却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用不着出山了,这里再清新不过,再明净不过了。

去漫步静静的山林吧!它会消除你脑中耳畔的尘嚣。去倾听淙淙的泉水吧!它会冲走你积压心头的烦恼。人要有洁身自好的情怀,人要有厌恶邪道的节操。

空山不见人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鹿柴》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后来由于奸相李林甫弄权,忠贞正直之士无存身之地,他的理想也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为了超脱烦扰的尘世,大约四十岁,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移居在风景奇胜的辋(wǎnɡ)川别墅,陶醉在青山绿水的田园之中。

在中国古代,禅与诗有不解之缘。流连鹿柴等辋川二十景的王维,“胸次洒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渟(tínɡ)”。这是参禅悟道的必备心态,也是激荡他艺术神思的精神基础。独特的生活实践,使王维对自然美有了独特的发现与感受。这首表现大自然的静美的绝句就是他思想的写照。

这里没有市声的喧嚣鼓荡,也没有人流的熙来攘往。当王维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选择了一个清幽的所在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时,一代诗佛,已经是一个半百老人了。

山高林晦,造化含蕴了多少空阔深沉,间或几声人语,更平添了几分清冷寂寥——高山更空旷了。日脚西斜,一束夕照穿射幽暗的深林,静静地流泻于斑斑青苔之上——深林更幽暗了。

王维企图摆脱俗务的扰攘纷乱,于沉思寂想中去索解人生的真谛。那么他的人生真谛是什么呢?面对夕阳空山,王维细细咀嚼,原来生命有如许冷寂空无的况味,原来人世有这般深沉厚重的悲凉。王维在感伤与静定的境界中,似乎发现了终极意义上的人生价值。他想以“超脱尘世”的方法,把个体的自我从几千年的捆缚中解脱出来。呜呼!无怪后人每论及此,都不免要责怪这位高官隐士的消极了。

人闲桂花落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这五首诗每一首都写一处风景。透过这如诗的画面,我们不难发现诗人自己生活的写照。

的确,只有像王维那样过着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的人,内心才能形成一个闲静的世界,而唯有此,才可能觉察到那微小的桂花从枝上凋落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诗人不禁为这静谧的春涧的夜晚和由静谧而显得格外空寂的春山深深惊叹了——在这里,似乎一切的物质都被这种夜的色调和夜的安宁所陶醉。正当诗人品味着大自然的这种静美时,从林木扶疏的山涧中突然传出几声鸟鸣——原来当月亮升起在空谷,皎洁的银辉穿过树缝时,栖息着的山鸟被惊醒了。“鸟鸣山更幽”,大自然的静美,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诗人的面前了。

可能在一般世人看来,“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这种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的情调,这种于人无碍、与世无争的平凡生活,未免过分消极悲观、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实实在在从中领略到了无穷的乐趣。它毕竟比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好得何啻天壤云泥呢!

春山静美,春涧静美,诗人的心地也更加静美。静美的获得者只属于那些无私欲的人。

荆溪白石出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唐·王维《山中》

这是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对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的描绘。它是一曲冬天的赞歌。

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生命节律。在一般人看来,冬天似乎带来一片萧瑟与肃杀——百草枯衰,万木凋零,昆虫蛰伏,候鸟南下。然而,与大自然脉搏息息相通的诗人却独具慧眼,依然在生气寂然的气氛里发现、领悟、欣赏初冬所特有的美丽。

那终年潺潺流淌的山涧溪水变浅了,变细了,变得更清澈了;那平时不能轻易见到的磷磷白石,现在终于以千奇百怪的峥嵘姿态露出了水面。天虽已寒冷,但树上却稀零飘挂着红红的枫叶,它们像一面面小红旗,激荡着青春的豪情,昭示着生命的火热。山岚氤氲,绿意苍莽,那青翠欲滴的样子,仿佛要打湿人们的衣襟。这里没有寂寞,没有悲叹,没有死灭;这里只有发现初冬之美的意外惊喜,只有与山野之灵的默契感应,只有对具有无限威力的大自然的无上赞美。

冬天,在许多人的心里和笔下,都是枯瘠苍白的,而王维的冬天,却是宁静中孕育着骚动,平淡中酝酿着喷发。

冬天是迎接新生命的前奏,这就是它所独有的审美价值。

众鸟高飞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李白被迫离开长安,长期过着漂泊的生活,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当他北游幽州之后,接到他堂弟——宣城郡长史李昭的邀请信。于是,在天宝十二载(753),李白迎着秋风,踏着黄叶来到了宣城。当时的宣城是江南的名郡,既有山川之胜,又有海陆之富,还有李白景仰的谢朓(tiǎo)的遗迹和那横若屏障、连绵三十余里的敬亭山。李白爱上了这块高人逸士所向往的地方。他不是登山临水,寻幽访胜,就是闭门读《庄子》,修身养性。他要把尘世带给他的烦恼,一扫而空。

一天,他登上了敬亭山,来到一块大磐石上,坐了好久好久。他看那啁啾的鸟雀已高飞远去,无影无踪,就连山头上的一片白云,也不愿意停留,远远地飘离而去。只有那敬亭山上的主峰,在默默地爱怜地陪伴着他。此时的李白,忽地觉得一股大孤独、大寂寞感向他心灵深处袭来:“我对尘世的一切都厌倦了,而尘世也遗弃了我。敬亭啊,敬亭!只有你我才是相看两不厌的唯一伴侣。”

李白想超脱,这又怎么可能!尘世间没有真正的“世外桃源”。他的闲适的生活、恬淡的心境,不过是春天的薄冰,即便一个小小的石块,也能将它打破,而那冰层下面,依然是奔腾的水,依然是翻卷的浪。

李白不可能超脱,他毕竟是血肉之躯。唐帝国出兵南诏,全军覆没,震惊了他;关中水旱相继,饿殍遍野,刺痛了他;安禄山的铁骑飞渡了黄河,时代的大动荡又把他裹挟进政治的大漩涡里。他终因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以“附逆作乱”之罪而遭流放。

李白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但正像歌德所说:“真理属于个人,谬误属于他的时代。时代的不幸造成了他的谬误,而他的灵魂的力量却使他体面地摆脱了谬误。”

微风燕子斜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定居草堂之后,心情好多了。经过他的一番苦心经营,草堂的园亩扩展了,树木花草繁茂了。他还在水亭旁边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像一个长途跋涉的逃荒者,一旦告别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他对自己用血汗换来的宁静家园,怎能不喜上心头呢!所以杜甫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水槛遣心》。

杜甫的草堂,远离城郭的喧嚣,坐落在旁无村落的空旷原野,所以那草堂的轩廓、楹柱,也似乎显得更加宽敞了。在此极目远望,真有一览无余之感。杜甫站在高高的水槛上,只见碧澄清澈的江水,浩荡奔流,似乎就要与江岸齐平了。诗人又环顾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这春日的黄昏里,开着各色各样的花朵。天虽然下着毛毛细雨,但鱼儿摇曳着尾鳍,喷吐着水泡,欢欣地游到水面上来向主人致意。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以轻柔的风姿,斜飞嬉戏在雨蒙蒙的空中。这个只有远近两三户人家的村庄,比成千上万户嘈嘈杂杂的城市好多了。多么闲适幽静呀!

动后思静,乱罢思平。千金不足惜,安定价连城。

自在娇莺恰恰啼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的一生忧国忧民,但却穷愁潦倒。由于安史之乱,关中大旱,他难以养活家小,便弃官西去——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跋涉于荒山寒峡之间,最后在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定居下来。诗人太疲倦了,他多么盼望宁静的生活呀!这首诗就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他独自漫步江畔。红、黄、蓝、紫,百花盛开,淹没了黄四娘家的小路;千朵万朵,花瓣重重,压弯了层层叠叠的枝条。那花儿越鲜艳,那蝶儿越翩跹。这怎不令诗人如痴如醉,忘我流连呢。好多年没有闻到这生活的馨香了。诗人细细地观察着,思索着,是美景融化了他的深情,还是深情融化了眼前的美景,说也说不清。忽然一串自由自在的小黄莺的歌声,把他从花丛中唤醒。他被大自然的美醉倒了。

杜甫多么需要美,多么需要宁静的美,然而只有身受战乱之苦、饱经风霜之难的人才能体味到这种美对人的无比可贵。

板桥人渡泉声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唐·顾况《过山农家》

金秋时节,一个晴和的日子,蓝天干净极了,清爽极了。诗人趁这可人的时光,又欣然爬山越岭,造访山农。他曾在官场待过好一阵子,目睹污浊的宦海,刚正廉明的诗翁岂愿同鼠辈为伍?他决然弃官而去,退隐乡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顾况,将“治国栋梁”、“安邦将才”拒之门外,而同种田人却过从甚密,结交了好些坦诚爽直的山农朋友,过着“此中有真意”的恬淡生活。这不,他今天又来到了一位农人所在的山庄。

庄前横着一弯状似新月的木桥。斗折蛇行的山间小溪流水淙淙,碧波粼粼,倒映着山坡上的茂林修竹,楚楚动人。不远处是一幢幢藤蔓盘绕的茅舍。茅舍前昂首健步的花公鸡在伸颈舒翅,喔喔啼鸣。多清新的农家秋色啊!

山农陪着顾况,在这优雅的诗境中徜徉。他因焙茶冒出的黑烟呛着了诗人而深以为歉。然而,诗人此刻正赞叹着在艳阳高照下的晒谷场上忙碌着的人们,正陶醉于农村的丰收景象,唯有乐天下之乐而已,几缕青烟,还哪里放在心上。如潮的诗情,正在胸中奔涌。

好啊,山乡!

其景美——平和,恬静,秀丽!

其情真——质朴,率直,诚挚!

闲着中庭栀子花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唐·王建《雨过山村》

这是唐代中叶著名诗人王建的一首田园诗。

蒙蒙细雨,如烟似雾,刷新了山野村庄。雄鸡长鸣,如锣似鼓,叫醒了沉睡的万物。那一丛丛幽篁翠竹遮遮掩掩,只露出一两家的蓬户茅檐。从竹林深处流出一条潺湲(chán yuán)的小溪,曲曲弯弯,与村路相伴,一座板桥就斜斜地横卧在小溪上。多幽静的山村啊!忽然从竹林深处传来“咯咯”的嬉笑声,姑娘媳妇们正在相互亲昵地呼唤着去浴蚕选种呢。农时不能错过。农家此时没有一个人闲着,就是庭院中平时备受青睐的栀(zhī)子花,也只好孤芳自赏了。

在美好的田园间,随处都可以听到庄户人欢快的脉搏。

大自然是美的,大自然养育的人是美的,而大自然养育的人所创造的生活更是美的。

美不仅在十里荷花里,也在禾苗绿草间;美不仅在舞榭歌台上,也在老槐树下和小河旁。

乘彩舫

乘彩舫,过莲塘,

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

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五代·李珣《南乡子》

李珣(xún)的这首《南乡子》是写一群妙龄女子夏日荷塘泛舟时的闲情逸趣。

她们乘坐着一只五色彩船,迤逦划行在碧叶连天的荷塘里。桨儿摇着,嘴里唱着。不料,歌声惊起了并头栖息在荷叶底下的鸳鸯。于是响起了一阵阵震颤着荷香的笑声。是笑偏巧惊破了鸳鸯的美梦,还是鸳鸯摇曳了她们心港里尚未扬帆的爱舟?她们笑得那样开心,那样尽兴,不由得依偎在同伴身上,还带有几分娇羞。她们嬉闹着,虽然已是夕阳西斜,仍抢着掐下荷叶,来遮避晚照。那彩舫上撑起的一柄柄圆圆的绿伞,使少女们更加窈窕。她们如此忘情啊!是自己真的变成了大自然中的一枝枝绿荷,还是大自然敞开胸怀收纳了这群真善美的精灵?

当淳朴的真情的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时,人的本性更会得到充分的体现。物贵天然,人贵天真。这是一种顶可爱的美,尤其是在与粉墨雕饰、虚伪造作相比的时候。

阳和二月芳菲遍

阳和二月芳菲遍,暖景溶溶。

戏蝶游蜂,深入千花粉艳中。

何人解系天边日?占取春风。

免使繁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宋·晏殊《采桑子》

时光行走得太匆匆,太无情。有多少人想挽留它——上至权力无上的帝王,下至耕田耕海的民夫,可时光连声也不应——不洒一点别情,不留一丝笑容,匆匆地,匆匆地,消逝得无影无踪。北宋词人晏殊有感于此,挥笔写下这首《采桑子》。

阳光柔和的二月,草木抽出新绿,花儿吐出芬芳,山山坡坡充满着草气花香。那暖融融的景色啊,像层层涟漪的碧水在荡漾。游戏着的蝴蝶,劳作着的蜜蜂,都兴高采烈地深入到一望无涯的繁花丛中去了。美啊,无限春光!要是它能永驻人间该多好啊!可谁能拴住天上的太阳,挽留下匆匆的春风,以免万紫千红的花瓣一片片飞西,一片片飞东?

谁不爱韶华?谁不爱春光?可天上没有不落的太阳,人间没有不逝的时光,地上没有不败的花朵。别迟疑,别惆怅,时不我待,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人人都会走进成功的殿堂。

你若是太阳,就得不失时机地时时刻刻放光。

你若是时间,就得不失时机地分分秒秒奔忙。

你若是花朵,就得不失时机地日日夜夜吐芳。

游人不管春将老

红树青山日欲斜,

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

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三)

春光最美,但也最短,挥手投足之间便烟消梦逝。可是,为什么人在欣赏春光,又在糟蹋春光呢?北宋文坛巨匠欧阳修在他的《丰乐亭游春》里,以他的生花妙笔揭示了人生的这一遗憾。

这是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暮春时节的滁州,紫薇泉水甘洌如酿,丰山上下桃红柳绿,似碧似翠的原野一望无涯,令人如痴如醉。美丽的丰乐亭前游人如织,人们踏着飘零满地的落花,在尽情地享受着春天的温馨。然而,遗憾的是,兴致犹酣的人们却全然没有觉察到,他自己的春天和大自然的春天已快到尽头了。

人生能有几多春?为什么只是欣赏她的妩媚,而不珍惜她的短暂年华?多少人从那秀色可餐的落花上踏过,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想到这落花,不正是人们曾为之神往的春之笑靥?人啊,真是爱春有心,却又伤春无意。

人生自误的阴影往往追逐在身后,你看,那充斥着矛盾、令人难堪的一幕幕悲剧:爱春却不惜春,崇尚美却又损害美,追求理想却懒于起步……直到秋风吹来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又不得不自作自受地去吞咽无可奈何的苦涩之果。

难咽的苦果啊,播种于无知的瘠土,生长于粗疏的耕耘,受育于躁动的酷暑。这能怪谁呢?天无罪,地无罪,究竟谁之罪?厚厚的历史遗尘,掩埋了多少妙龄少女的悔恨,吞噬了多少堂堂男子的叹息……

诗人以他特有的敏锐和热情,告诉人们一个自然朴素的真理:

爱春天的人更应珍惜春天,哪怕是一朵花、一粒籽、一滴雨、一寸光阴,因为——

春天是属于你的。

你就是春天!

望湖楼下水如天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这是苏轼被排挤出京都在杭州任通判时写的,它表现出诗人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

大自然是变化无常的,本来是万里无云的晴空,突然间一大团一大团的黑云就卷将出来。它们翻腾着,气势汹汹地漫过田野,踏过群山,直向人间压来。大雨倾盆而下,雨点飞溅,像跳珠般溅进船舱里,似乎要将人间淹没。但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是瞬息。过不多久,一阵狂风就把团团乌云吹得无影无踪,太阳又露出来了。暴雨没能摧毁世界,世界反而更加清新、明净、美丽。放眼看去,望湖楼下水天相接,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变化莫测的大自然有时“黑云压城城欲摧”,有时“水光潋滟晴方好”。而人世不也是这样吗?苏轼二十二岁考取进士后,开始走上仕途,但在以后的四十余年中,一直被卷在新旧党派争斗的漩涡里。新党视其为旧党,旧党视其为异己。正像他自己说的,由于“一肚皮不合时宜”,所以才“到处被鳖相公厮坏”。苏轼虽然在宦海里时沉时浮,但他从没有以奴颜媚骨去讨上司的欢心。他一生耻于迎合,无论对权柄在握的王安石,还是对权势赫赫的司马光,都表现得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虽然因此而遭受打击,但他坚信,“黑云翻墨”定会过去,“望湖楼下水如天”终会到来。

人的生死、穷通、进退、荣辱、用舍、行藏,都是相辅相成的。不以升迁为喜,不以贬谪为愁的通达超脱的情怀和面对挫折镇定自若的态度,才是顽强生命力之所在。

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宋·黄庭坚《清平乐》

这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的一首恋春、惜春词《清平乐》。

春天是一年里最美好的季节。草绿花红,阳光明媚,万木争荣,百泉竞流。它们都在争分夺秒地为果实的丰收在生长着,汲取着,孕育着。春天是美好的,但可惜太短了。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四周静悄悄的,寻不见它归去的路。假如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请将它唤了回来,与我们一同久住。可春天没有留下一点踪迹地归去了,那就去问询黄鹂鸟吧。可它只咿咿呀呀叫个不停,谁也听不懂它说些什么。只听到它的叫声随着清风飞过了蔷薇。蔷薇是一年春天二十四番花信风中的第十五番花信。蔷薇花开了,春天就所剩无几了。多好的春光,却悄悄地从我们身边逝去,找也找不到,摸也摸不着,这怎么不叫人惋惜和怅惘呢!

花儿谢了可以再开,春天去了可以再来,而豆蔻年华呢?就像那天上的云彩,一旦消散,就永不复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牢牢记住古人的教诲啊!

四顾山光接水光

四顾山光接水光,

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

宋·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

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号山谷)的晚年是不幸的。他曾经历了长达六年的谪居黔州、戎州的流放生涯,遇赦以后领太平州事,但仅仅几天,就因作《承天院塔记》而获“幸灾谤国”之罪,又被罢官。无奈他只得流寓鄂州,任凭命运摆布了。这位山谷老人就是怀着这种心灰意冷的情绪,在一个夜晚登上了鄂州南楼的。

诗人环顾四周,一轮皓月当空,它照得山明水亮,处处生辉;它映得气象峥嵘,仙境天降。诗人凭栏远眺,在夜色中饱吸着十里荷花散发出的股股清香。那徐徐的清风,官也无法过问;那朗朗的明月,吏也管制不了。美妙的大自然在这里全都纵情放肆,自由自在。就在他流连于山水之间时,忽然从千头万绪中顿悟到:这南楼的“清凉世界”多好啊!显然诗人向往皈依佛门了。他想享受佛家的摒弃一切尘虑,摆脱一切爱憎,达到无烦恼境界的清凉!大概人在临终之前才能大彻大悟吧。写出此诗后不久,他就抑郁而死了。

一春常是雨和风

一春常是雨和风,

风雨晴时春已空。

谁惜泥沙万点红。

恨难穷,

恰似衰翁一世中。

宋·陆游《豆叶黄》

这首小令是陆游三次罢官后所作。第一次他因“力说张浚用兵”而免归,第二次因“人讥其颓放”而免官,第三次为赵汝愚所劾。再次出山时已六十二岁,“亘古男儿”已成“衰翁”了。

整个春天不是淅沥的雨,就是凄厉的风,明媚的阳光总是难以见到。待到风停雨歇,天气放晴时,那迷人的春光早已消逝殆尽了。此时,有谁还会珍惜已“零落成泥”的万朵红云呢?可怜的春啊,它恰似一位报国无门而又多灾多难的龙钟老人,纵有豆蔻年华和气吞万里之势,到头来还是落得个一腔怨愤恨难消。

壮志凌云的陆游,在科举和仕途中多次遭受挫折和打击。他深感:“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所以当他看到那本来应是姹紫嫣红的美好春色,却被一场场风雨摧残凌辱时,不禁百感交集,悲愤难平。是千难万劫的春天像年老力衰的老翁呢,还是饱经忧患的老人像风吹雨打的春天呢?反正都是一样的。因为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已经融为一体——残春即我,我即残春。陆游眼睁睁看着“胡未灭,鬓先秋”,“冉冉年华留不住”,只好“泪空流”了。

自然界的风雨摧残着春天的生机,社会上的风雨磨炼着斗士的意志。“辜负胸中百万兵”的陆游,报国信念至死不渝——“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其心至美、至诚、至忠。这,天可以作证,地可以作证,他的九千多首诗词可以作证。

映日荷花别样红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一个六月的早晨,步出位于西湖西南的净慈寺,送别友人林子方。当他踏过熟悉常见的西湖时,蓦地发现这西湖比任何时候更楚楚动人了。西湖的美把他征服了。诗人不禁脱口而出,吟唱出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事物的本质美,能使其形态变幻无穷。这毕竟是西湖的六月啊!此时的风光更加美妙多姿。那满湖的莲叶,接天连地,一望无涯;那满湖的荷花,娇艳欲滴,绯红异常。

柳永唱道:“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是美的。

苏轼赞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西湖是美的。

白居易叹道:“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是美的。

人的生命犹如白驹过隙,而美呢,却地久天长。真正的美永远不会消逝,它只会从一种美变为另一种美,它只会以安详、静谧、旖旎的姿态,给每一个人带来欢乐,带来甜美,带来安康。

明月别枝惊鹊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罢官居江西上饶时所写的词。

辛弃疾是一位爱国词人。他的词一向以激昂慷慨、悲壮豪放著称于世。然而,他的这首小词却完全是另一番风味,另一种情趣。这里,没有铮铮铁马之声,没有气吞万里之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潺潺流水,小桥人家。这是词,也是画。一幅恬静优美的田间山水画。这是词,也是歌,一首清新活泼的乡村小曲——

夜,明月悄悄地挂上了天空,亮晃晃的光惊动了栖息在树枝上的鸟鹊。清风徐徐,已是半夜了,可是蝉儿还在“知知”地长鸣,给宁静的山村更增添了几分安谧。词人边走边看,边看边听,稻田里是花香阵阵,蛙声一片。田农们坐在场上,摇着蒲扇,正在谈论着这丰收的好年景。

远处,七八颗星镶嵌在深黑色的天幕上,一闪一烁。一朵朵黑云不时缓缓地飘过,在山前调皮地洒下几点零星的雨,给行走的路人带来小小的一惊。当转过靠近社庙的那一片葱郁的小树林时,从前曾走过的那座溪桥出现了。桥下依然是水声哗哗,鱼虾跳跃。

气氛是宁静的,但词人的内心却极不平静,景色是甜美的,但词人的情绪却是苦涩的。他那强烈要求收复失地的夙愿并没有实现,不但没有,而且还屡遭群小排斥。词人半夜出游是为了寻求美吗?不,他哪里有闲情逸致来欣赏大自然的安谧呢?借景遣愁,以求得解脱罢了。写这首美词的人,内心是痛苦的。

大孤山前女儿湾

大孤山前女儿湾,

大孤山下浪如山。

山前日日风和雨,

山下舟船自往还。

元·揭傒斯《女儿浦歌》

这首言近旨远的绝句,是从元人揭傒斯的《女儿浦歌》中选录的。

大孤山前的女儿湾很不平静,几乎天天不是风,就是雨,大浪如山。可山下的舟船还是照旧自由自在地行驶。这是为什么?不是风不狂,不是雨不急,不是浪不恶,而是驾船人从容不迫,处险不惊,经验丰富,技艺超凡。

生活也有暴风,也有骤雨,也有猛浪,我们应该怎样驾驭人生的舟船呢?

也许,十年寒窗苦修苦炼,不料竟名在孙山外;也许,满腔心血浇灌的爱情之果成熟在即,偏偏突然坠地;也许,你在工作上吃苦耐劳,有所创造,得到的却是冷嘲热讽;也许,对事业你惨淡经营、苦心孤诣,但还是功不成名不就……每当此时,请问,是一蹶不振、万念俱灰,让命运任意摆布人生的舟船呢,还是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理智地去反躬自省,科学地去寻求对策呢?

不停地荡起你的双桨,不断地与狂风、急雨、恶浪去较量,那时,在生活的江海里,无疑你就是第一流的驾船人了。“山前日日风和雨,山下舟船自往还。”风掀、雨打、浪劈,只能强烈地衬托出你的沉着和成熟,无畏和刚毅,自由和潇洒!

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下没有比为谋生而流浪天涯的人更痛苦的了。元代马致远的这首散曲《秋思》,就道出了它的无限悲凉。

从深秋又走到深秋,一个游子到处漂流,从天南走到地北,没有光明,没有奔头。面黄肌瘦的他,生活全凭两只带茧的手。

又是一个深秋。可一路之上满眼还是忧愁。

路上,那已经干死的枯藤,那枯藤缠绕着的老树,那老树上栖息着的昏鸦——这些又勾起他的思乡之绪,无尽无头。

他背着行囊艰难地走着,走过歪歪斜斜的小桥,看着小桥下默默的流水。当望见流水旁一户孤零零的人家时,他突然站住,凝视半晌,他恍惚觉得已回到自家的村头,正见思儿的爷娘在满面泪流。

他又一拐一瘸地走着,来到那枯草遍地的古道口。古道口上的西风在阵阵怒吼。当他发现西风下那正冻馁多病的瘦马在萧萧呼救时,惊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冷汗直流。当他睁开眼睛,往西天一瞅,呀,那一轮缓缓下落的昏暗的夕阳,更令他哀叹悲愁。天涯游子禁不住一声大喊:“天公啊,爷娘还在,你千万别把我带走!”

世上有千条路,但只有离乡之路洒满斑斑泪痕;世上有万条途,但只有回乡之途充塞匆匆脚步。故乡有养育之恩的爷娘,故乡有哺育之功的黄土,出自黄土,回归黄土,这就是天下游子所期待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