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长沟流月去无声
6354300000011

第11章 旧时王谢堂前燕

旧时王谢堂前燕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金陵五题》(其二)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也是诗人追怀金陵历史遗迹后而进行的哲学思考。他借朱雀桥、乌衣巷的变化,暗喻那些炙手可热的官僚,总逃不脱衰败沦亡的命运。

乌衣巷是当时金陵城中的一条街,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吴国曾在此设营,士兵多穿黑衣,所以称为乌衣巷。后来逐渐繁华,琼楼玉阁、水榭歌台,比比皆是。东晋时,官居宰相的王导、谢安和一些豪门贵族皆聚居于此。大街上达官耀武,车水马龙;深巷里显贵扬威,熙来攘往;秦淮河中红男绿女,如花似锦。然而若干年后,美丽的朱雀桥边已是杂草丛生,繁华的乌衣巷已是满地枯枝败叶。曾煊赫一时的王谢两家故居,在夕阳的斜照下,更显得荒凉凄清。连往日出入于王谢两家的燕子,也更换了主人,飞到寻常的百姓家去了。

是啊,“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盖天的权势、盈箱的珠宝,在王谢之流看来,似乎就是万世之业。殊不知,“古来万事东流水”,他们的尸骨未寒,那原来占有的一切都已化为乌有。然而,温暖世界的太阳、滋润土地的长江,屈原忧国的诗文、包拯无私的胆量,却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此地别燕丹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初唐四杰”的骆宾王七岁能赋诗。他曾任长安主簿,后因上疏言事被贬做临海丞。他不满女皇武则天的统治,决心为匡复李唐王朝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这首《于易水送人一绝》就表现出他的愤懑与反抗的心境。

骆宾王来到易水河畔送别友人,他的思绪情不自禁地飘到悠悠的古代,眼前又展现出八百多年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战国末年,时局动乱。壮士荆轲为替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始皇归还所侵吞的诸侯之地。然而,入虎穴、闯狼窝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燕太子丹及高渐离等人,皆着白衣素帽,送别壮士荆轲于易水河边。当荆轲沉重地应声唱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那送别场面之悲之壮,旷古未有。荆轲“不成功便成仁”的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虽然壮士已入地做土近九百年,但流淌不息的易水河,至今还令人心寒。

骆宾王在易水河畔送别的是哪一位肝胆相照的友人,已不必考证,但借易水,思壮士,泄愤恨,确确实实是这首诗的主旋律,它几乎主宰了诗人的大半生。骆宾王终于走上了与壮士荆轲一样的道路。他试图推翻武则天的统治,随徐敬业起兵,但还是失败了,最后不知所终。

谁也不希望重演历史的悲剧,但当它又重演的时候,不就更显示出它的悲壮吗?

江城如画里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从天宝元年(742)应诏入长安,到天宝三载被排挤出京,短短的翰林生活,使他既快意又失意。快意的是,他令权大倾国的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这不是一般人的胆识与能力所能做到的;失意的是,当权者纵情声色,不事国政,他那雄图大略的远大抱负已成一纸空文。于是,他怀着“焉能与群鸡刺蹙(急迫、辛劳)争一餐”的高傲心情告别了帝都,重新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十二载(753)秋,他来到宣城,登城南谢朓北楼,题写了这首诗。

深秋的傍晚,晴空万里。诗人登楼远望,山环水绕,景色秀丽,“江城如画里”。

宛溪、句溪在城东一左一右,蜿蜒北流,时隐时现,波光闪闪,犹如清澈的明镜。宛溪上的凤凰、济川二桥横卧溪上,在晚霞的映照下,恰似天上落下的彩虹。怎奈秋风萧瑟,炊烟袅袅,那橘柚树仿佛也感到了几分凄寒,梧桐树也显得憔悴苍老了许多。

人言画中意,画见人中情。在这落日迟暮里,阵阵寒风迎面吹来,诗人触景伤怀,不禁联想到南齐时的谢朓。他是李白最钦佩的一位诗人。当年谢朓任宣城太守时筑有此楼。想想自己,仕途蹭蹬,身世飘零,世界之大,谁能相容!

但他绝不为谋取官位而扭曲自己的灵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就是他人格的写照。然而,正是这不肯屈己下人的性格才在艺术上成全了这旷古奇才。他在失意落拓中漫游了九州的名山大川,接触了庶民百姓的痛苦生活。他以饱蘸着爱的笔墨,绘制出一幅幅璀璨夺目的诗的画卷。

昔贤怀一饭

昔贤怀一饭,兹事已千秋。

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

渚行客荐,山木杜鹃愁。

春草茫茫绿,王孙旧此游。

唐·刘长卿《经漂母墓》

韩信年轻时穷愁潦倒,还有一段寄食于人的流浪生活。他曾一连几个月到亭长家去吃白饭,惹得亭长之妻很不高兴,甚至躲着他把饭摆到床上去吃。韩信见状愤而离去。有一天,韩信在城下钓鱼,许多大娘也在这里漂洗丝绵。其中有一位见韩信很饿,就将自己的饭分些给他吃,这样一连几十天。韩信很感激,就对漂母说:“我日后一定重重地报答您。”漂母听了很好笑:“堂堂男子汉竟连自己也不能养活,谁巴望你报答呢!”

韩信后来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他屡建奇功,被汉高祖分封为王。这时,他想起了那位善良的漂母,将她寻来后盛情款待,并赐以千金。

漂母赠饭和韩信报一饭之恩的事,到唐人刘长卿写这首诗时,已过去上千个春秋了。可人们依然没有忘记这位无私的母亲。她的墓,众人皆知,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也能为前来瞻仰的游人指出。漂母的墓旁一条小溪淙淙长流。墓上安放着行客从河渚中采集的花。墓地四周,林木扶疏,杜鹃长啼,凄婉动人。善良的漂母就长眠在韩信曾生活过的这片春草茫茫的土地上。往事历历,谁个能不为之动情!

施恩不望报,这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传统美德。韩信为何穷愁潦倒到这般地步,先姑且不论。但是,当别人处于生活的低谷时,能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援助,这种慈悲之心正是最基本的人性。这大概也是这位不知姓名的普通漂母,千百年来为人怀念的原因吧!

施恩于人不望报,可受人之恩者却怎能忘记呢?“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它道出了施恩者和受恩者之间纯理性的高尚交往,道出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无比纯真。

庭树不知人去尽

梁园日暮乱飞鸦,

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

唐·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这首《山房春事》是唐人岑参的吊古之作。

西汉梁孝王刘武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曾建造了一座方圆三百余里的浩大的梁园,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等景物。奇花异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宫观相连,台榭贯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斗转星移,八百年过去了,现如今的梁园呢,一群群乌鸦在夕阳下发出阵阵凄凉的聒噪之声;极目望去,一片萧条,只剩下孤零零的三两处人家。一切都倒塌了,一切都荒芜了。时移世易,沧桑变化,庭院里的花树却什么也不知道,依然在这颓败的梁园里开放出与当年一样姹紫嫣红的繁花。

古今盛衰多少事,都涌上了诗人的心头。为高官厚禄你争我夺,活得太累了;为荣华富贵不择手段,活得太毒了;为娇妻儿孙累断脊梁,活得太苦了。然而到头来,还是井枯河竭,一切荡然无存。历史无情啊!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这首唱叹前朝兴亡的《咸阳城东楼》,出自晚唐诗人许浑的手笔。

许浑虽是朝廷官吏,却淡于名利,性好林泉。在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了咸阳城东楼,不禁触景生情,愁怀无际。咸阳——这座秦汉时的都城,今非昔比,眼前的景物和历史留下的陈迹,使他泛起了万千兴废之感。当年这里人烟稠密、宫殿辉煌;如今满地芦荻杨柳,犹如荒僻汀洲。溪水之上升起片片浓云,寺阁之后沉下昏昏落日。天要下雨了,萧瑟秋风急骤地扑进城楼。再北望,秦宫禁苑,一片荒芜,已变成飞鸟夕宿之地;南眺汉阙遗址,秋林黄叶,寒蝉凄鸣,昔日的繁华化为乌有。面对这风雨凄凉的景象,行经此地的人们还是勿问往事吧;如果执意要问,我只能说,登临所见,什么都没有了,只有那不废的渭水仍然千古奔流。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无情的历史马蹄踏碎了多少古老的美梦,留给人们的只有那无尽的感叹和深切的怀念,伴着时光的流逝,直到永远。

苏武争禁十九年

何处吹笳薄暮天,

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

苏武争禁十九年。

唐·杜牧《边上闻胡笳三首》(其一)

唐代诗人留下了不少悲壮的边塞诗,杜牧这首《边上闻胡笳》就是其中之一。

古时的北方边关荒无人烟,八月就见雪花。大风一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边塞听曲,尤其是听吹奏异族的胡笳,最易勾起离情别绪。边塞上的薄暮时分,只有高空的鸟叫才能撕破死一般的沉寂,那烽火台上升起的滚滚狼烟,霎时吞没了鸟的身影。也许不久就将有一场尸横遍野的厮杀。那远处传来的声声悲凉的胡笳声,怎能不使远方游子、异乡征夫愁肠百结?难怪杜牧惊讶地问道:“游人到此,一听胡笳声就愁白了头发,而苏武又是怎么熬过十九年的磨难的?”

史书回答了这个问题。苏武之所以九死而不屈,因为他有坚贞的节操,始终念念不忘他是汉朝的使臣。匈奴人或刀剑架在他脖子上,或以高官厚禄诱他反叛,他都置之度外。汉朝降将李陵,以故交知音的身份,劝之以私情,诱之以利害,他仍心如铁石。苏武宁肯被丢进地窖里,就雪吞毡毛,也绝不求情;宁肯被放逐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吃草籽,挖野鼠,他的手里也始终握着汉节(节是古代使者所持用作凭证的东西),虽节旄尽落,但归汉之心如一。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旌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有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可歌可泣的民族之魂啊!

这首《苏武牧羊》的悲壮古曲谁听了都会为之感动。它的深沉的旋律会使混浊的大江清澈见底,它的凝重的节奏会使人们心中的愁云惨雾顿时消散,并鼓足勇气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梦泽悲风动白茅

梦泽悲风动白茅,

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

虚减宫厨为细腰。

唐·李商隐《梦泽》

在湖南湖北之间,有一片茫茫的沼泽地带,古称之为梦泽。梦泽岸边的累累荒冢,长满了白茅衰草,千百年来无人祭奠,无人凭吊,只有那萧瑟的悲风、折弯的白茅来抚弄那抔抔黄土。

这里埋葬的不是捐躯沙场的武士的尸体,而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美女的累累白骨。

相传,春秋时代的楚灵王偏爱杨柳细腰的女人。为了争宠于楚王,花姿玉貌的宫女们,一个个都束紧了腰带,节食减膳。她们盼望脸儿瘦了,腰儿细了,好被楚王看中。宫女们以能在九五之尊的帝王面前翩翩起舞而感到无上荣光。为了博得楚王的垂青和宠爱,宫女们竟盲目而自愿地去摧残自己的青春,以致“多饿死”。这片荒芜的梦泽就是埋藏她们的坟墓。

当晚唐诗人李商隐由桂林北返长安途中,经过这一带时,见到荒草连天,丛冢累累,他怀古思今,不禁感慨万千。

那些天生丽质的宫女啊,本来都是闺中的佳丽、民间的娇娃,但仅仅为了讨得帝王的欢心以细腰竞妍而历尽辛酸,最后竟心甘情愿地向地狱走去。她们尊罪孽深重的楚王为偶像,并如此虔诚,这般崇拜,真是愚昧得可悲,无知得可怜呀!

梦泽岸边的一具具骷髅,使人们千百年来迷惑不解:为什么有人在权势脚下,不惜丧失最宝贵的节操和最崇高的人格?为什么有人明知是丑恶的东西,却非要扭曲灵魂为之讴歌?

李商隐在思索……

李商隐的后人们也在思索……

嫦娥应悔偷灵药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李商隐《嫦娥》

这是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塑造艺术形象的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嫦娥》。

擅长射箭的天神后羿,奉天帝的旨命到人间为民除害。地上的恶禽猛兽全被诛杀了,但天上的十个太阳仍在为非作歹。它们破坏天律,肆意猖獗,竟一起出来游玩,烤得大地禾苗枯干,焦黄一片。天帝的这十个小少爷因被骄纵惯了,根本不听后羿的劝告。为了除暴安良,后羿一气之下射落了九个太阳。昏聩的天帝发怒了,将后羿和他的妻子嫦娥打入尘世,贬为凡人。从此以后,嫦娥整天愁眉苦脸,埋怨丈夫连累了她。后羿被唠叨得百般无奈,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在昆仑山西王母那里求到了不死灵药。当嫦娥得知这一包供两人服用的灵药,如果一人吃下就会升天成仙时,竟引发了她再做女神的狂想。于是,她背着丈夫把供两人吃的药一口吞进肚里。果然,嫦娥轻飘飘地不由自主地飘离了地面,飘出了窗口,飘上了天空。嫦娥怕众神嘲笑她不仁不义,背弃丈夫,便没有回天府,直奔月宫而去。西王母的灵药终于还了她一个神仙的身份。可是,嫦娥并未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月宫固然美丽,然而烛光下,她只有顾影自怜,孤寂长叹,她的眼在落泪;多少个不眠之夜,面对那碧海般辽阔无垠的苍穹,她的心在滴血。她后悔极了,怀念着往日温暖的家庭;她伤心极了,牵挂着英勇顽强的丈夫……

一时的贪婪换取的喜悦是短暂的,伴她而来的将是终身的悔恨、无尽的苦痛。

愿嫦娥的悲剧仅仅是神话!

紫泉宫殿锁烟霞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唐·李商隐《隋宫》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就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写的《隋宫》诗。

隋炀帝杨广于仁寿四年(604)七月杀其父文帝杨坚,又杀其兄杨勇,当上了皇帝。他即位后,极尽奢侈腐化之能事——巍峨华丽的宫殿玩腻了,又要到江南去享乐。于是征发农民营建东都洛阳,开凿运河。沿河两岸筑离宫四十余所,又在洛阳西部修造方圆二百余里的浩大西苑。秋冬时,苑内花木全用绫罗裁剪成花叶装饰。他出游乘坐的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九千多名船工拉纤,数千艘船只伴随,二十万骑兵夹岸护送。所到之处,旌旗蔽日,仪仗如林,乐声远扬。若不是李渊推翻了隋朝,抢得了皇帝的玉玺,隋炀帝的游船会一直驶到天涯海角去。这个昏君无恶不作,还在洛阳景华宫向百姓强征萤火虫,“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这个淫棍为寻欢作乐,强征民夫筑堤植柳,西至黄河,东至淮河,绿影一千三百里。可如今呢,一切都化为乌有,放萤的地方已成废墟,漫长的隋堤也成了乌鸦的栖息之地。这个腐败透顶的暴君,惹得天怒人怨,宫外烽烟四起,宫内众叛亲离,结果落得个被绞死的可悲下场。

历史从来不容许任何人戏弄它。想当年,隋炀帝率领大军灭掉陈国,何等威风。据传,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曾梦中与因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相遇,还令后主爱妃张丽华演唱《玉树后庭花》。可是,如果他在九泉之下再与陈后主相遇,难道还能不知羞耻地重问《后庭花》吗?

腐败,是国破家亡的祸根。

意态由来画不成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宋·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

湖北秭归有条香溪,淙淙注入三峡江流;内蒙呼和浩特有座青冢,默默无言面对塞外朔风——这就是汉代佳人王昭君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而辞宫出塞,和亲远嫁,无疑应当是她生命的最高峰。王安石的《明妃曲》,吟唱的便是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当年昭君选入汉宫,自然不过是众多默默无闻的妃嫔中的一个。依宫中旧例,妃嫔须请画师画像,呈给元帝挑选,才能决定能否被召见。宫女们为得君王宠幸,纷纷贿赂画师,以求巧施丹青。但艳压群芳的王昭君却心性高远,不肯屈就。惹得画师毛延寿竟从画笔上作践她,使一代佳人受尽冷落。直到昭君出塞和亲,临行前向皇帝辞别时,元帝才发现她的姿色倾国倾城,但可惜太晚了——他哪能失信于匈奴呢!元帝一气之下砍了毛延寿的头。昭君自然知道,远嫁匈奴后再也别想回归了。可怜她思念故国情深,将带去的汉朝宫衣全都穿得不能再穿了。她多想知道故国的消息啊,但山高水长,只好托岁岁南归的鸿雁了:亲人啊,别挂念了,我在这遥远异邦的毡包里过得很好。这告慰亲人的自白是何等辛酸啊!确实,人生的失意,与地处南北有什么关系呢?皇上的掌上明珠陈阿娇不是并没有远行吗?可还是照样被汉武帝锁入深宫了!

岁月悠悠,如江峡流水,虽经两千多年,也没有洗尽人们对这位女性的怀念。昭君是美的,但我们民族对美的判断总是与善联结在一起。而善莫大焉者,则体现在对国家民族、江山社稷的爱恋。五官形体之美,如果没有与精神道德的善相协调,便难以升入万人敬仰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