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你真爱自己的孩子吗
6351000000065

第65章 大黄山·西递村

新世纪第二个夏天,我才有幸登黄山。关于黄山美景,古往今来的诗文可装五车,毋需我再描绘。徐霞客说“黄山归来不看岳”,你还能说什么呢?山上刻有郭沫若的诗,说他没到过黄山,看了黄山风景摄影展,就相信这里是人间仙境了。现在黄山是世界自然遗产,我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外游人如织,“五一”、“十一”放长假时所有的宾馆旅店全都住满,可见大家深爱黄山。

游黄山已经不仅仅是观赏它的奇石、古松、云海、飞瀑和温泉了。今天的黄山市辖三区四县,是个大型自然山林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旅游胜地。譬如新安江畔被誉为“清明上河图”式的屯溪老街,古色古香的店铺林立,出售徽墨、湖笔、歙砚、宣纸、字画、古玩、雕塑、茶叶、笋衣、黄精、蜜枣、野山玫瑰……其规模不亚于北京的琉璃厂文化街。又如号称“白岳”的齐云山,是四大道教圣地之一,且不说它的宫亭洞穴,仅那到处可见的碑崖石刻,就令人目不暇接,书法艺术流派纷呈,文采飘逸,空灵隽永,凝神咀嚼,回味无穷。

令我惊叹的是黟县西递村。黟县位于黄山主峰西南,秦朝已建县治,被称为古黟。它还有个美丽的称号“小桃源”,据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关。当地朋友解释,这里是山区,交通闭塞,抗日战争时期受新四军保护,日寇不敢来犯,黟县至今保存着350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犹如“世外桃源”。又说陶渊明是黟县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在这里家喻户晓。我在一家堂屋里也看到这样的对联:“折腰何惜为浇花,染指不妨因涤砚。”但我记得陶渊明是浔阳人。朋友坚持说,浔阳就是晋朝建的柴桑郡,辖区很宽,郡治在附近的九江,但陶渊明不是九江人,他是黟县人。可惜我的历史地理知识很差,无法与他争论。况且,旅游胜地“争夺”古代名人的事情也屡见不鲜,连诸葛亮、曹雪芹是哪里人都争论不休嘛,我只好服从当地朋友的说法了。

我的这几位黄山朋友,深爱家乡,认定这里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遍数黄山名人,其中就有与冰心齐名的苏雪林女士,她生于这块宝地,是闻名遐迩的才女,活到百岁人瑞之年,怀念故乡,又从台湾不远千里回来重游黄山,这段乡情十分感人,也是流传于万千游客中的美谈。朋友还举出了赛金花,说她也是黄山名人,令我费解。于是朋友讲了赛金花的故事:她生于黄山穷苦人家,被卖到苏州妓院,聪明伶俐,琴棋书画俱佳,清朝状元洪钧为她赎身,收房为妾。洪钧出使欧洲四国,携赛金花由上海乘萨克森号火轮去柏林,船行三月,她居然跟水手们学会了德语。在柏林居住三年,这位公使夫人常担任洪钧的翻译。德皇威廉和皇后请洪钧夫妇到皇宫吃下午茶,也是赛金花当翻译。客人坐着,德皇身边站着的却是瓦德西将军——他此时已经赏识赛金花的才华了。1900年瓦德西统率八国联军侵占北京,那个被义和团打死的德国公使的夫人也来了,坚持要慈禧太后偿命。慈禧携光绪皇帝已逃往西安,侵略军就到处杀人放火。京城里没有官方的谈判代表了,赛金花挺身出面找瓦德西谈判,并且对那位一心复仇的德国公使夫人说:“你我都是故公使夫人,我奉劝你几句话:中国大得很,你们根本找不到慈禧皇太后。而屠杀北京无辜的平民百姓,是野蛮行为!冤仇宜解不宜结。如果你们停止屠杀,我愿募集资金在贵公使遇难处建一座功德牌坊,这是中国最高的礼节了。”瓦德西和那位复仇夫人只好接受了赛金花的建议。故事讲到这儿,朋友见我要反驳,便提高了声调,先发制人:不错,赛金花是个妓女,她能制止八国联军滥杀无辜就很不简单了!权倾一世的另一位女人叶赫那拉氏还不如她呢!负责外交的恭亲王鬼子六躲到哪里去了?中堂大人李鸿章躲到哪里去了?只是在赛金花与瓦德西达成初步协议之后才露面。清廷腐败软弱,备受列强欺凌,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事件多矣,为什么你们作家的许多文章、戏剧、电影,总喜欢责骂一个赛金花呢?

朋友的故事讲得有根有据。一同乘竹筏漂流麻昌溪,两岸美景都看不过来,更无暇与之争论了。我只知道民国时期的赛金花穷困潦倒,孤独地居住在北京城南破旧的小屋里,“四大名旦”曾经联袂在西单哈尔飞剧场举行义演,为她募集生活费。老年的“赛二爷”(在北京,有一技之长或小有名气者,不分男女老少皆可称爷)还乘黄包车亲临剧场向观众致谢。由此或可看出,赛金花在北京老百姓心目中还是个好人吧?至于建在西总布胡同的那座“功德牌坊”,德国1918年战败后已搬迁到中山公园内,由郭沫若重新题刻为“保卫和平”牌坊了。

最后说说西递村。它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进村一看,果然名不虚传。前年我曾参观京郊门头沟的爨底下村,那里保存着70多幢明清古民居,全村却只有40口人,多数房屋没人居住,为开展旅游业才稍加修葺。这里的村民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迁来的移民,保存着晋商会做买卖的传统,赚了钱,建起来这一片美好的砖瓦房。村民都姓韩,是亲戚,没有穷人,也没有茅草房。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八路军的根据地,全村青壮年几乎都参加了八路军,30多人在战斗中牺牲,30多人在解放战争中随大军南下,后来当了干部,落户江南。这个村的家家户户都是军烈属,土改时没有谁分谁的田地、房屋,“文革”中也没有谁造谁的反。因此种种原因,这些古民居才奇迹般地保存至今。我说爨底下,是想与西递村作对照比较。后者比前者的古民居多一倍,也是受到新四军的保护,才奇迹般地保存至今。全村都姓胡,当地朋友介绍,这是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商业力量支撑起来的聚族而居的村落”。我知道,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齐名,且多儒商,十分了得。在西递村一家儒商堂屋里就有这样的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晋商赚了钱,在家乡建大院,我看过那些著名的王家大院、渠家大院、胡家大院,简直就像一座座城堡,号称“民间宫殿”。徽商赚了钱,也在家乡建起小巧精致、玲珑剔透的庭院。创业守成、重视家庭、建设家乡、福荫子孙……这种东方文化观念,晋商与徽商是相同的。我不知道西递村在土改时是何等情况?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来不及细问。只好猜想,这个山区村庄耕地不多,它的50多户“地主兼工商业者”,在土改时大概“未伤元气”,至少没有触及其住宅房屋吧。“文革”中红卫兵到处“破四旧”,历史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我参观过广东佛山的妈祖庙,据说“破四旧”最猖狂的时候有上万市民昼夜保护妈祖神祇,众怒难犯呀,从北京南下的红卫兵也不敢进庙。西递村亦然,村民们同族同宗,齐心拒绝外来红卫兵的打砸抢,连村口最大、最明显的“四旧”建筑物——“胶州刺史牌坊”都保护得完好无损,村内的古民居都有人居住,就更安全了。林彪、“四人帮”制造“天下大乱”,倒行逆施不得人心,他们对历史文化采取虚无主义,否定一切,肆意破坏,必然遭到佛山市民和西递村民的抵制,也是宗教文化和家族文化对于“文革”反文化恶行的抵制。江南许多地方都有妈祖庙,它是维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纽带。西递村的古民居也是国宝,它凝结着历史文化。

一同参观的建筑学家说西递村古民居是“小青瓦,白粉马头墙”式的明清建筑模式。说句外行话,我倒觉得它是江南庭院模式。它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爨底下村的明清古民居则是四合院式的),而是两层小楼包着个天井,外墙是砖结构,白灰抹面,反射阳光以拒热(四合院的外墙用灰色以吸热,这是南北民居适应气候的不同选择),墙高于瓦顶数尺,两端都翘起马头式的尖角,据说一为防风吹瓦,二为隔火(一家失火,火苗上窜,由高墙挡住,不会殃及邻居,所以又名挡火墙),三为美观,白墙青瓦,一排排马头翘起,煞是好看。南京夫子庙的房屋就是这种风格,许多文人画师加以赞美,大概他们没有来过西递村这世外桃源吧。这些庭院内部都是木结构的,我说它玲珑剔透,指的就是这种雕梁画栋。徽雕是很出名的,这些古民居处处都是极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品。几乎每一扇门窗都刻满了珍禽异兽花鸟虫鱼,或组成山川云海的图案,或展示“羊羔跪乳”、“王祥卧冰”这样的传统伦理道德,或描绘《红楼》、《西厢》、《三国》、《梁祝》的人物故事。建筑学家说:可惜呀,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已经好几百岁了,它不能像古罗马和古埃及的石头建筑物那样保存几千年,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爱,把国家保护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也应用到西递村的古民居上来才好。

西递村古民居的另一特点是家家户户有对联,大门上,堂屋里,木雕的保存完好,墨写的也清晰可读。譬如:“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兄弟自然敦友爱,叔侄不必结冤仇。”“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替儿孙作马牛。”读来饶有兴味。我想,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也是西递村古民居的文化内涵吧?黟县被学者们誉为“中国古文化高密度发达地区”,这些精美的徽雕和对联,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是民风纯朴和古民居得以保存的原因之一吧?我们要以德治国,就包含着提倡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诸多方面。不要把黟县和西递村的古文化一概贬称为封建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是正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