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吴越春秋事
6345200000022

第22章 轶闻

卧薪尝胆是否真有其事?

现在人们经常用“卧薪尝胆”一语,来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然而这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其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记载春秋史事的古书,当推《左传》和《国语》为最原始,也最可信。《左传》中“定公”和“哀公”两部分,《国语》有“吴语”和“越语”,都详细记述关于越王勾践之事。但那里没有片言只语谈及卧薪尝胆。到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时,始述越王勾践曾“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东汉赵晔作《吴越春秋》,也说到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仍毫不提及卧薪。?至唐宋时期,在一些著述文字中,开始出现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的传说。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壮游》诗中曾有“枕戈亿勾践”之句。北宋王洙注释此诗称:越王勾践“出则尝胆,卧则枕戈”。南宋初年李纲在《议国是》疏中,曾说勾践“枕戈尝胆以励其志”;在《论使事札子》中又说:“勾践枕戈尝胆,卒以报吴”。?查“卧薪”和“尝胆”连缀起来作为一个成语使用,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那是一篇游戏性质的书信体文章,文中说:“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它与越王勾践完全无关。由于苏轼是个大文豪,所作文章影响巨大,故到南宋时,曾开、真德秀和黄震等官吏、学者,就在他们的奏章、著述中屡次提到勾践有“坐薪尝胆”或“卧薪尝胆”的事。

不过与此同时,南宋学者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却说吴王夫差曾“坐薪尝胆”。至明代张溥作《春秋列国论》又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以后马骕编《左传事纬》和《绎史》仍把卧薪尝胆之事系于吴王夫差名下。至清初吴乘权编《纲鉴易知录》记:“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不久,蔡元放在修订的《东周列国志》中又云:“(越王勾践)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悬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必取而尝之”。这样,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才愈传愈广。

综上所述可见,史书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战国时代编纂的《左传》、《国语》中,丝毫没有这样的事;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和东汉赵晔撰的《吴越春秋》,开始记有“尝胆”,但还未见卧薪;唐宋间的一些诗文中,出现了越王勾践“枕戈尝胆”的说法。“卧薪尝胆”一语,北宋的苏轼最早使用;自南宋至明代,学者们对卧薪尝胆者,一说为勾践,一说是夫差;至清初《纲鉴易知录》料《东周列国志》问世,“方成定论”。

说“卧薪”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有的学者表示不能同意。他们认为《吴起春秋》所记越王勾践“日卧则攻之以蓼”,就是“卧薪”之意。所谓“蓼”,清人马瑞辰解释为“辛苦之菜”(《毛诗传笺通释》卷六)。这种“蓼”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越王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目卧”),就用苦菜(“蓼薪”)来刺激。尝胆是让味觉感到苦,卧薪是让双目感到苦。后人把“卧薪”说成睡在硬柴上,那是一种误解。

自汉代始记的“尝胆”和自宋代才见的“卧薪”,是历史上真有其事,还是出于误传?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还是“卧薪尝胆”?“卧薪”是想睡觉时用苦菜刺眼,还是睡在硬柴上磨练筋骨?要弄清这些问题,看来还颇费斟酌。

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是否真实

吴越之争的故事,首先见于《左传》定公十四年、哀公元年至二十年。此时尚未涉及范蠡与西施。《国语·越语》中出现了范蠡,而无西施之名。《史记·吴越世家》《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视《国语》为详,而仍无西施出现。

《越绝书》有“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文种献之于吴王”之语,此处的西施可能仅仅是一个美人的通称而无任何特定的描写——西施之名早见于《庄子·齐物论》,司马彪注:“西施,夏姬也”,夏姬就是郑穆公的女儿,亦即郑旦,早于吴越交战数百年。而东晋王嘉《拾遗记》称越国曾为吴王进献了夷光、修明两位美女,名字就又不一样。

——到了《吴越春秋》,西施渐有身世故事,如该书《勾践阴谋外传》第九:“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

至于与范蠡的爱情或婚姻关系,则要到唐陆广微《吴地记》“嘉兴”条称范蠡进西施前已有过一个私生子,并谓此地“县南一百里有语儿亭”,是西施入吴之前与私生子说话的地方。《吴地记》有《太平寰宇记》都叙述了有关范蠡与西施在越国破吴后破镜重圆,泛湖而去以及其他有关他们的结局的不同说法,另外杜牧有“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的诗句,也搀和了一把。以后范蠡西施的故事主要通过不同时期的戏曲——如宋元戏文中佚名的《范蠡沉西施》、元杂剧中关汉卿的《姑苏台范蠡进西施》、赵明道的《灭吴王范蠡归湖》等——得以丰富和加强,而以《浣纱记》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