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6341700000021

第21章 曲律(节录)

王骥德

曲之有南、北,非始今日也。(1)

以辞而论,则宋胡翰所谓:(2)“晋之东,其辞变为南、北;南音多艳曲,北俗杂胡戎。”(3)以地而论,则吴莱氏所谓:(4)晋、宋六代以降,南朝之乐,多用吴音;(5)北国之乐,仅袭夷虏。(6)以声而论,则关中康德涵所谓:(7)“南词主激越,其变也为流丽;(8)北曲主慷慨,其变也为朴实(9)。惟朴实故声有矩度而难借,惟流丽故唱得宛转而易调。”(10)吴郡王元美谓:南、北二曲,“譬之同一师承,而顿、渐分教;俱为国臣,而文武异科。”“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辞情少而声情多,南声情少而辞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此其大较。康北人,故差易南调,似不如王论为确。

“注释”

(1)曲之有南、北,戏曲有南曲和北曲;非始今日,不是开始于今天。

(2)辞,曲词;宋,宋代;胡翰,字仲申,金华人。

(3)晋之东,即东晋;南音多艳曲,南方多采用华丽的歌曲;北俗杂胡戎,北方的习俗中则掺杂了少数民族的歌音。

(4)地,地域;吴莱,字立夫,浦阳人。

(5)晋、宋六代,西晋、东晋、宋、齐、梁和陈共六代;以降,以来;吴音,吴地的语音、歌音。

(6)北国,北方;仅袭,只是沿袭;虏,古代对北方外族人的蔑称;夷虏,夷蛮。

(7)关中,在陕西;康德涵,即康海。康海,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功人。

(8)南词主激越,南方词曲风格激切超越;其变也为流丽,其发展变化成为流畅华丽。

(9)北曲主慷慨,北方词曲慷慨昂扬;其变为朴实,其后变化成为朴实。

(10)故,所以;矩度,规矩和法度;难借,难以借用;宛转,通婉转;易调,容易调和。

吴郡,治所在苏州;王元美,即王世贞。下引语见《艺苑卮言》。

同一师承,同一宗教继承;顿、渐分教,佛教分为顿教和渐教;俱为,都为;文武异科,文臣和武臣各有所管。

北主劲切雄丽,北曲风格以劲健雄丽为主;南主清峭柔远,南曲风格以清峻柔远为主。

北字,北曲中的字;调促,音调紧促;促处见筋,既紧促又具有筋力。

调缓,音调和缓;缓处见眼,和缓处表现出亮点。

辞情,文词中表现出的情感;声情,声音中表现出的情感。

北力在弦,北曲的力量表现在弦索上;南力在板,南曲的力量表现在鼓板上。

北宜和歌,北曲适宜于相互附和着歌唱;南宜独奏,南曲适宜于独自演奏。

北气易粗,北曲的气质容易粗犷;南气易弱,南曲的气质容易懦弱;此其大较,这是就其大概情况来说。

康,康海;北人,北方人;差易,不同;南调,南曲的音调;似不如,似乎不如;王论,王世贞的说法。

“译文”

词曲分为南曲和北曲,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

就文词来说,正如宋人胡翰所言:“从东晋的时候开始,南方的文词和北方的文词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南方的音调多用艳丽的歌曲传唱,北方的习俗中掺杂着少数民族的音乐。”就地域而言,正如吴莱所说:“晋、宋六朝以来,南朝的乐歌多用吴音演唱;北方的乐歌却沿袭了少数民族的音声。”就声调而论,正如关中人康海所说:“南方词曲风格激切超越,其发展变化成为流畅华丽;北方词曲慷慨昂扬,其后变化成为深厚朴实。正因为深厚朴实,所以声调中的规矩和法度难以借用,正因为流畅华丽,所以能够唱得婉转调和。”吴郡王世贞说:出现南、北两种词曲毫不奇怪,“譬如佛教都师承释迦牟尼,但后来却出现了顿教和渐教两派;一个国家的高官同为大臣,却区别为文武两门。”“北曲风格以劲健雄丽为主,南曲风格以清峻柔远为主。”北曲中的字,音调紧促,在紧促处又表现出筋力;而南曲中的字,音调和缓,在和缓处表现出亮点。北曲辞情少而声情多,南曲正好相反,其中的声情远远多于词情。北曲的力量表现在弦索上,南曲的力量表现在鼓板上。北曲的气质容易粗犷,南曲的气质容易懦弱。这是就其大概情况来说。康海是北方人,所以他的作品不同于南曲的音调,他的说法似乎不如王世贞的说法来得确切。

词曲(1)虽小道哉,然非多读书,以博其见闻,发其旨趣,终非大雅。(2)须自《国风》、《离骚》、古乐府(3)及汉、魏、六朝、三唐诸诗,(4)下迨《花间》《草堂》诸词(5),金、元杂剧诸曲(6),又至古今诸部类书,俱博搜精采,蓄之胸中(7),于抽毫时,掇取其神情标韵,写之律吕(8),令声乐自肥肠满脑中流出,自然纵横该洽,与抄袭口耳者不同。(9)胜国诸贤及实甫、则诚辈,(10)皆读书人,其下笔有许多典故,许多好语衬副,所以其制作千古不磨。至卖弄学问,堆垛陈腐,以吓三家村人,又是种种恶道。古云:“作诗原是读书人,不用书中一个字。”吾于词曲亦云。

“注释”

(1)词曲虽小道,意谓相对于经典作品词曲虽然是小道。

(2)以博其见闻,以便广博见闻;发其旨趣,开发其宗旨兴趣;终非大雅,意谓终究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3)国风、《离骚》,均为先秦时期著名诗歌作品;古乐府,汉代乃至以后的诗歌作品。

(4)三唐诸诗,盛、中、晚唐诗歌。

(5)下迨,下至;《花间》,即《花间集》,晚唐五代词集;《草堂》,即《草堂诗余》,词总集名,可能为宋代人所编。

(6)金、元杂剧诸曲,金代、元代的杂剧词曲作品。

(7)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而编成的工具书;博搜精采,蓄之胸中:广采精搜,积蓄于胸中。

(8)于抽毫时,在写作时;掇取,拾取;标韵,表示出神韵;律吕,乐律。

(9)肥肠满脑中,指胸腹和大脑中;该洽,博通;抄袭口耳,模拟别人口耳。

(10)胜国,指前朝被灭亡的国家;实甫,即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则诚,即高则诚,名明,浙江瑞安人,生活于元末明初。

衬副,衬托辅助;制作,作品。

卖弄学问,堆垛陈腐:意谓为了炫耀博学而堆垛词藻。

吓,吓唬;三家村,偏僻的小山村;恶道,恶行。

“作诗原是读书人,不用书中一个字”。作者借用此语意在说明写作词曲作品,既需要多读书又要求不要掉书袋;吾于词曲亦云,我对于词曲作品也是这种看法。

“译文”

词曲虽然被人们看作小道,但是如果不多读书,广闻博见,发掘文章的宗旨和兴趣,最终也难成大器。必须从《国风》、《离骚》、古乐府以及汉、魏、六朝、盛唐、中唐和晚唐等诗歌学起,下至《花间集》、《草堂诗余》等词集,还有金、元杂剧等戏曲,再加上古往今来的各种类书,精搜博采,积蓄于胸怀之中,到了动笔写作时,根据曲作的内容情感,抒写出乐律,表达其神韵,令所写的东西从胸怀和大脑中自动流出,使作品纵横自如,博通圆满,这自然与那些从别人口耳相传中抄袭模拟者不同。元代贤才王实甫、高明等人,都是读书人,写作词曲时使用许多典故,喜欢用好语陪衬,所以他们的作品有千古不可磨灭之名。当然,这不是要大家都去卖弄学问,堆垛词藻;如果这样,那未免就有些腐朽了。掉书袋不是好的创作风格,只能用来吓唬那些偏僻山村的人。古人说得好:“作诗原是读书人,不用书中一个字”。写作词曲也必须使用这种方法。

夫曲以模写物情,体贴人理,(1)所取委屈宛转,以代说词,(2)一涉藻绘,便蔽本来。(3)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不胜其靡,(4)此体遂不能废,犹古文六朝之于秦、汉也。(5)大抵纯用本色,易觉寂寥;(6)纯用文调,复伤雕镂(7)。故作曲者须先认其路头,然后可徐议工拙。(8)至本色之蔽,易流俚腐;(9)文词之病,每苦太文。(10)雅俗浅深之辨,介在微茫,又在善用才者酌之而已。

“注释”

(1)曲,词曲,戏曲;物情,物理人情;人理,人伦道理。

(2)委屈,曲折;宛转,委婉;以代说词,用来代替论说、议论的词句。

(3)一涉藻绘,一涉及到过分的藻饰与描绘;便蔽本来,便隐蔽了本来的面目。

(4)积习,积累成的习惯;不胜,制服不住;其靡,其文词的靡丽。

(5)此体遂不能废,这种文体于是不能杜绝;犹古文六朝之于秦、汉也,就像六朝的古文华丽于秦汉的古文一样。

(6)大抵,大概;纯用,纯粹使用;本色,质朴自然,不加矫饰;易觉寂寥,容易觉得寂寞单调。

(7)文调,文饰的语调;复伤雕镂,又会被雕刻镂画所损害。

(8)须先认其路头,必须先要认清道路;可徐议工拙,可以慢慢地议论工巧和笨拙。

(9)至本色之蔽,至于讲究本色方面的弊病;易流俚腐,容易熟滥粗俚腐化。

(10)文词之病,文饰字句方面的弊病;每苦太文,常常苦于过分文饰化。

雅俗浅深之辨,雅俗浅深方面的分辨;介在微茫,其中介边际十分微妙渺茫。

又在善用才者酌之而已,还在于善于使用自己才能的人斟酌着使用罢了。

“译文”

词曲作品以模写物理人情、体贴人伦道理为主,所以着力于用文笔委曲婉转的表现情感,以便代替议论说明。不能过分使用藻绘修饰,这样容易遮蔽本来面目。但是,文学家和诗人,常常积习难改,不能克制藻饰的欲望,所以过分讲究藻绘修饰的文体总是难以杜绝。这就像六朝的古文华丽于秦汉的古文一样。大概说来,如果纯粹使用质朴自然和不加矫饰,这容易使人觉得寂寞单调;如果一味是文饰的语调,又会被雕刻镂画所损害。所以创作时必须先要认清道路,至于工巧和笨拙问题,则不妨慢慢地议论。关于本色方面的弊病,容易熟滥粗俚腐化;文饰字句方面的弊病,切忌过分文饰。雅俗浅深方面的分辨,有一些十分微妙渺茫的细节,这有待于善于使用自己才能的人斟酌着使用和把握。

句法,宜婉曲不宜直致,(1)宜藻艳不宜枯瘁,(2)宜溜亮不宜艰涩,(3)宜轻俊不宜重滞,(4)宜新采不宜陈腐,(5)宜摆脱不宜堆垛,(6)宜温雅不宜激烈,(7)宜细腻不宜粗率,(8)宜芳润不宜噍杀。(9)又总之,宜自然不宜生造(10)。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他人用拙,我独用巧。平仄调停,阴阳谐叶,上下引带,减一句不得,增一句不得。我本新语,而使人闻之,若是旧句,言机熟也;我本生曲,而使人歌之,容易上口,言音调也。一调之中,句句琢炼,毋令有败笔语,毋令有欺嗓音。积以成章,无遗恨矣。

“注释”

(1)句法,句子的写作方法;宜,适宜;婉曲,婉转曲折;直致,直接达到而没有曲折。

(2)藻艳,词藻华艳;枯瘁,干枯憔悴。

(3)溜亮,犹浏亮,明朗流畅;艰涩,不明朗流畅。

(4)轻俊,轻快漂亮;重滞,沉重停滞。

(5)新采,创新开发;不宜陈腐,陈陈相因。

(6)摆脱,摆脱掉旧的模式;不宜堆垛,不宜堆垛词藻。

(7)温雅,温厚雅正;激烈,猛撞。

(8)细腻,细致温润;粗率,粗糙轻率。

(9)芳润,芳香温润;噍杀,声音急促,不舒缓。

(10)又总之,再次总结一下;生造,生编硬造。

意常则造语贵新,以新语表达平常的意思;语常则倒换须奇,通过调整语言结构来吸引人。

他人所道,他人已经说过的;引避,回避,躲避。

他人用拙,他人使用质朴的手法;我独用巧,我却使用巧妙的手法。

平仄,平声和仄声;调停,协调和谐;阴阳,阴柔和阳刚;谐,谐和;叶,同“协”。

上下引带,上句和下句之间相互引导带领;减一句不得,增一句不得,意谓每一句都有自己的作用。

我本新语,由我自己所创造的语言;使人闻之,让别人听闻。

若是旧句,如果是旧有的句子;言机熟也,应该注意言说的机巧和熟练。

我本生曲,词曲本于我自己所作;上口,上口歌唱;言音调也,语言和音调要协调。

一调之中,句句琢炼,意谓每一句都要仔细推敲;毋令,不要让;败笔语,不好的语句。

毋令有欺嗓音,不要让唱词中出现不符合发音规律的词;积以成章,积累成篇章;无遗恨矣,没有留下不令人满意的瑕疵。

“译文”

写作词曲的语句,适宜于婉转曲折而不适宜于直截了当,适宜于词藻华艳而不适宜于干枯憔悴,适宜于明朗流畅而不适宜于艰涩难懂,适宜于轻快俊秀而不适宜于沉重停滞,适宜于创新开发而不适宜于陈陈相因,适宜于冲破旧的模式而不适宜于堆垛词藻,适宜于温厚雅正而不适宜于激烈猛撞,适宜于细致温润而不适宜于粗糙轻率,适宜于芳香温润而不适宜于声音急促。总结为一句话,适宜于质朴自然而不适宜于生编硬造。要善于以新鲜的语言表达平常的意思,有时还要通过调整语言结构来吸引人。他人已经说过的,自己一定要回避。他人使用质朴之法,我却以巧妙的手法胜出。平声和仄声调停和谐,阴柔和阳刚搭配妥当,上句和下句之间相互引导铺垫,少一句不行,多一句亦不行。使用自己所创造的语言,让别人聆听接受。如果是旧有的句子,也应该巧妙的言说。词曲出于我自己的创作,要让别人歌唱,应注意朗朗上口,使语言和音调协调。在一个曲调之中,每一句都要仔细推敲琢磨,不要让不好的语言出现在句中,不要让唱词中出现不符合发音规律的言词。仔细留意积累成的篇章,绝不留下一点令人遗憾的瑕疵。

“作者、作品简介”

《曲律》是明代戏曲作家、曲论家王骥德的作品。王骥德是徐渭的弟子,并与沈瞡、吕天成等人有密切来往。《曲律》在中国古典曲论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全书共4卷,分40节,内容涉及戏曲源流、音乐、声韵、曲词特点、作法,并对元、明不少戏曲作家、作品进行品评,发表了许多精湛的见解。

“内容讲解”

第一,《曲律》论述了南北曲的源流、南北曲的不同风格。叙述了调名、宫调的来源。阐述了声律与音乐、歌唱的关系并继承了沈瞡“和律依腔”的观点。第二,《曲律》主张戏曲创作要做到声韵律法与文词优美“两擅其极”。王骥德虽属于吴江派中崇尚音律的人物,但他也肯定汤显祖的“尚趣”论,认为曲词应做到“才情恣肆,文章动人”。第三,《曲律》对本色当行理论持兼容并蓄的态度。王骥德以妙悟融通曲论中的本色当行理论,具有博采众长而又不人云亦云之特点。第四,《曲律》认为,宋元以来的戏曲作品以《西厢》、《琵琶》最值得称道。

“附录”

明代文论的特点

明代文论流派林立,异说纷呈,各种文体理论都有一定成就,而以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和戏曲、小说理论的繁荣最为引人注目。宋代重人文义理之本,“崇性理而抑艺文”;明代重人文精神之心,是一种心化的文论,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文章需“从自己胸臆流出”。明中期,王阳明心学兴起,并与禅宗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个性意识相融合,此对明代文论带来很大影响。明代传统诗文领域,其论文者有秦汉派、有唐宋派,其论诗者有的人标举格调、有的人标举风神,各成一家之言。在通俗文论领域,戏曲、小说理论形成争鸣态势。曲论中既有《西厢记》、《琵琶记》、《拜月亭》等名著谁为绝唱的论辩,又有吴江派和临川派关于“曲律”和“曲意”的论辩。小说理论中出现了对有关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怪小说、世情小说的不同理解,许多学者对小说的艺术特征、社会功能和文学价值发表了不同意见。

明代文论流派概述

1.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其诗文主张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2.茶陵派。以茶陵人李东阳为首,主张学诗应以唐为师,学唐诗着重于音节、格调和用字。3.前七子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主张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4.后七子派。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与前七子一样,主张复古,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5.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首,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6.唐宋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提倡“直写胸臆”、“委曲详尽”的唐宋古文。7.竟陵派。以竟陵人钟惺、潭元春为首,主张“幽深孤峭”的文风。

明代文论作家、文论作品概述

明代心化文论之主流执持一种“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阳明语)的趋向。明初高木秉撰《唐诗品汇》,尊盛唐品格。李东阳的《怀麓堂诗话》,以古律的体格、时代的音调论诗,首倡格调说。何景明的文论作品有《与李空同论诗书》。李开先的文论作品是《市井艳词序》。徐祯卿属前七子,其文论作品为《谈艺录》;谢榛属后七子,其文论作品为《四溟诗话》。王世贞的文论作品是《艺苑卮言》。胡应麟的文论作品是《诗薮》。袁宏道的文论作品有《雪涛阁集序》。钟惺的文论作品是《诗归序》。冯梦龙的文论作品是《序山歌》。

“参考资料”

1.袁峰,中国古代文论义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297~302.

2.李铎,中国历代文论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67~283.

“思考题”

1.明代吴江派和临川派的代表人物各是谁?王骥德对这两派持何态度?

2.简述《曲律》中的文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