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的规则 办事的门道
6339200000056

第56章 给患病的朋友吃一颗定心丸

人卧病在床时,感情会比平时更为脆弱。谈论他的病情,不必掉进科学、客观的误区里去——那是医生的事。你尽管把话往光明面上引,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病痛在身的人,十分需要他人的安慰,因而对探望者的语气语调特别敏感。所以,探望者要努力使自己在交谈时音量适当,语气委婉,感情真挚。要尽量使患者觉得在你探望后感到心情愉快和轻松。这样,有利于减少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有助于恢复健康。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忠祥,有一次去某精神病医院采访一位女患者。编辑的采访提纲中原先拟好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得的精神病?”赵忠祥感到这话过于刺激患者,就改用委婉亲切的问法:“您在医院住多久了?”,“住院前觉得怎么不好呢?”几句和蔼可亲婉转温和的问话,一下子缩短了交谈双方的距离,那位原是小学教师的患者感到来访者亲切可信,回答问题时也显得自然恳切。人们患病的时候,往往会因为病魔缠身而产生抑郁、怀疑、恐惧、依赖及孤独自怜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和心理波动。这时,倘若探视者的语言运用得好,将会使病人精神振作,进而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恢复健康。若是探视者言语失当,将会对患者构成颇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那么,人们在探视患病的朋友时,该如何说呢?

1.运用安慰性语言

探视者对患病朋友的安慰性语言的力量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生动有力,它易于勾起患者与自己情感的共鸣,进而稳定患者的思想情绪,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例如,有个初患胆囊疾病的患者,因为疾病发作时疼痛难忍,加之一时未得到确诊而心理恐慌,大喊大叫。这时,患者的一个同事闻讯前来探望,并安慰说:“请你冷静一下,医生正准备给你作B超检查。你放心,这个部位不会有大病,我的一个亲戚和你有过相似病症,一查才知道不过是胆囊炎,容易治疗。”一席安慰话,似乎是一剂灵丹妙药,患者的情绪很快稳定了下来。

2.运用劝说性语言

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手术的疼痛或怀疑有危险而产生恐慌心理,进而拒绝治疗。面对患者的这一心理障碍,人们去医院探望时,应该积极做些说服工作。尤其是一些颇具现身说法性的劝说性语言,说服力更强,效果最好。有一个年老的胃癌早期患者,因为害怕剖开腹腔而拒绝手术。其家属虽一再劝说,都不奏效。后来,一个曾经做过胃切除手术的老朋友前来探视,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慰道:“你看我做了手术后恢复得多好。你还是早期,手术后更容易复原。所以,你不用害怕。”通过朋友的劝说,这个患者终于接受了手术。

3.运用暗示性语言

有些患者往往因为自己的疾病好转缓慢而灰心。这时,探视者如果能抓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症状缓解的依据,适时予以积极的暗示,将会消除患者的悲观心理,使其鼓起希望的风帆,积极配合治疗。有一个患黄疽型肝炎的患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总以为自己的病没有好转,产生了悲观情绪,丧失了治疗信心。这时,一个亲戚前来探视,遂暗示说:“你的脸色比以前好多了,听医生说,你的黄疽指数已有所下降,这说明你的病情在好转!”这句暗示性语言,客观实在,使患者的精神焕然振作,于是,他乐观地接受治疗,加快了康复进程,不久便病愈出院了。关怀激励和稳定患者情绪的语言形式远不止这些,总之,人们去医院探望住院治疗的朋友时,应该多说些有利患者振奋精神、增强信心、促进疾病治疗和恢复健康的语言。倘若,面对病情较重而丧失治疗信心的朋友,你说:“哎呀,你病得不轻啊,看你瘦成这般模样了。”或者说:“唉,治你这病比较麻烦,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就会使患者的情绪“雪上加霜”,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所以,上医院探视病人时,所运用的语言大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