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的规则 办事的门道
6339200000039

第39章 两难之境,把球踢回去

在别人找你小辫子的时候,或者局势不明朗不宜表态的时候,别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把球往回踢,也是一种避祸之术。有道是“此一时彼一时”,人在啥时候就应该说啥话,完全看自己所处的情势而定。强者处在弱势地位,就应该以弱势的话讨得对方的信任,这样才能保全自我,隐而待机。在我国历史上的秦末战争中,楚王项羽与刘邦两路兵马同时进发关中。结果刘邦先打进关中,当了关中王,项羽依仗自己兵多势大,对刘邦很不满意,并且要加害于他。这时范增就给项羽献计,说:“等到刘邦上朝时,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意去吗?’如果他说愿意去,你就说:‘我早就知道你愿意去。那里是养兵练将的好地方,又可聚草屯粮,你养足了精兵强将好跟我争天下,对不对?这证明你有反我之心,绑出去杀了!’如果刘邦说不愿意去,你就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愿去的,你入关当了关中王,叫你去南郑,你怎么会愿意去呢?你这是有意反我,绑出去杀了!’我想他刘邦是怎么也逃不出灭顶之灾的。”范增这个主意够恶毒了,看来刘邦是必死无疑了。有一天,刘邦参见项羽。项羽就按范增所授一套问刘邦,刘邦沉思片刻,对项羽提出的问题却没有回答“去”还是“不去”。他装着很虔诚的样子回答说:“大王啊!臣食俸禄,命悬于君手,臣如大王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惟命是听。”项羽一听,杀掉刘邦的借口看来不是那么“名正言顺”,无可奈何,只好对刘邦说:“你要是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刘邦回答:“是,臣遵旨。”

刘邦巧妙运用了模糊的话“唯命是听”,避免陷入项羽的圈套,从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其实我们在回答别人问话的时候,不必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把球往回踢,也是一种避祸之术。李勣是唐代初年的大将,原名徐世勣,参加过瓦岗军,失败后投奔唐朝,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单名勣。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勣任司空,为人机巧,行事谨慎。高宗李治想立太子,由于王皇后没有儿子,武则天却有,便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尚书右仆射褚遂良提议说:“王皇后是世家之女,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先帝临终前拉住陛下的手对大臣们说:‘我的好儿子好媳妇,现在托付给你们了。’臣听到过这话,至今如在耳畔,没有听说王皇后有什么过错,怎么能轻易将她废除了呢?陛下如果一定要变更皇后,恳请好好选择天下的望族,何必要选武氏呢?武氏曾经跟随过先帝。这是众所周知的,天下众人的耳目,怎么能遮挡得住呢?”韩瑗、来济也上书李治,力主不选武则天,但高宗听不进去。后来,高宗问李勣的看法,李勣生性乖巧,心想这个关键时刻超越自己本分发表意见,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废立皇后成功与否,都与性命有关。同意废除王皇后,要是不成功,就将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废除王皇后,如果武则天被选中,无疑是自投罗网。李勣左思右想,含糊其辞地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么必要问外人呢?”高宗听了这话便下定决心,将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马上废除王皇后和肖淑妃,下令将武则天立为皇后。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任用大臣许敬宗排斥打击不同意拥立她为皇后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一批人,或者被贬逐,或者被诛杀。李勣因为应付巧妙,避免了祸及自身,并且受到重用,负责审理长孙无忌等人的案子。李勣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含糊其辞的回答,避免了杀身之祸,可谓方圆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