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粤商窗口:香港中资企业的公司治理
6336300000018

第18章 2 主要政策建议

6.2.1 采用多元化、混合型的股权结构

根据所处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除了100%为政府拥有外,中资企业还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类型的股权结构。例如,行业前景好、有优势在股票市场集资的,可以选择上市;非上市公司,也可以引入合适的策略性投资者,包括外资和香港华资,以降低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股权集中度,增加外部股权制衡,加强对内部人控制的监管力度。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或公司,中资企业可以参股,分享利润的同时还能拓展业务领域。这样不但可以增加企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同时引进国际化的管理模式,还可以借助跨国公司的网络走向国际市场。

6.2.2 完善董事会制度,增强董事会的决策独立性

香港中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对公司价值有正面影响,要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并有效发挥其作用,具体如下:

(1)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独立董事不应由大股东举荐或聘用。独立董事由谁提名,是决定其站在什么立场上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过去的实践中,香港中资企业的独立董事很多都是由公司的大股东或管理层举荐,再由董事会或经由大股东控制的股东大会投票所产生的。这样,独立董事很难说得上真正的独立和公正。由于香港对于独立董事的提名选举方式没有明确的规定,要看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或控股股东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样仍难以有效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从长远考虑,香港中资企业的独立董事可以采取多方股东同时提名、差额选举的办法,以确保独立董事从一开始就不受控于大股东。

(2)要保证独立董事真正有实权。为保证独立董事的实权,独立董事可以通过董事会下设的提名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来行使权力。而且独立董事应在这些委员会的成员中占较大比例;公司的关联交易必须在独立董事签字后方能生效;等等。

(3)强调独立董事的责任和义务。独立董事意见要公开,对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发表的意见必须有明确的记录。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如果有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利益,或者企业违反法律或侵害社会利益,那么在投票决定这些事情时,独立董事如果反对或公开表示其疑义,则没有任何责任,否则就要承担连带责任。

(4)完善独立董事保险制度。既然要求独立董事问责制,那么就得有风险规避的方法。独立董事作为个人,其承担风险的能力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有一种风险转嫁机制来分散独立董事可能承担的风险和连带责任,否则许多人都将不愿意接受独立董事这一职务。中资企业实行董事保险制度,为独立董事购买责任保险,一旦发生需要独立董事承担责任的情况,可以由保险公司来进行相应的赔偿,以确保法律责任的可控制性。

(5)独立董事参与董事候选人预审。以独立董事为主组成提名委员会,可在每年的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时,广泛寻找合格的董事候选人并对其进行预审,参照薪酬委员会的考核结果对留任董事是否合格(包括由公司管理层出任的内部董事)进行判断,还要通过适当的信息披露途径披露预审结果,最终将通过预审的人选名单提交股东大会讨论。这样,业绩考核较差、存在决策失误和违规违法行为的前任董事将无法通过提名委员会的预审。

6.2.3 适当加大股权激励,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

香港中资企业的高管持股比例还很低,增加股权可以有效激发其积极性,本书对此已给出了经验证明。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因为行政官员式的经营层是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尤其是香港和内地在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社会体制、法律规范、市场运作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很多派到香港的中资企业管理人员中,不少人实际上不具备管理驻外企业的能力。所以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熟悉香港市场和国际经营的管理人才,这应从两方面着手,为香港中资企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加速培养自己的“国际工商管理硕士”,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培养一批精通外语、法律、管理、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承担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二是通过人才的本土化策略,吸引和聘用当地的优秀人才,为公司所用。

6.2.4 完善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香港中资企业的大股东是国有资本,因此存在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而国有资产的核心问题是谁对国有资产负责,如何负责,谁来监督国有资产运营,以及如何监督的问题。随着香港中资企业的规模扩大,对香港市场的影响力日渐增加,对香港中资企业的管理应该逐步纳入到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以免香港的国有资产处于无人负责、无人监督的状况。为此,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在防范国家风险的前提下,建立对香港中资企业的统一监管标准,创造一套符合国家惯例的香港中资企业管理办法。同时,完善香港中资企业各类业务的统计、年审、年检和评价机制,实现外经贸管理部门与外汇、财政、税务、海关、银行、香港中联办和投资主体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在香港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实现国有资产监管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国有股权代表责任制度、国有股权代表资格评审制度、国有股权保值和增值标准等,以促进香港中资企业内部管理和监控体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英文部分:

[1]Alchian,Armen and Demsetz,Harod,1972,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2,pp。777~795

[2]Bebchuk,L。and M。J。Roe,1999,A Theory of Path Dependance In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Ownership[J],working paper no131,Columbia Law School

[3]Berglof,E。and E。L。Von Thadden,Short-term versus Long-term in-terests:A Model of Capital Structure with MultipleInvestor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9,pp。1055-1084,1994

[4]Claessens,Stijin,Simeon Djankov,and Larry Lang。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58,2000

[5]Claessens,S。,Djankov,S。,Lang,L。,1999.Who Control East Asian Corporation[R]。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 054,The World Bank

[6]Davis,Steil。Inshtitutional Investor[M],MIT Press,2001

[7]Denis,D。and J。McConnell。International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38,pp。1-36,2003

[8]D。jankov,S。and P。Murrell。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in Transition:a Quantitative Survey[R]。Working Paper,The World Bank and University of Maryland,2002

[9]Gibbons,Robert and Murphy,Kevin J。Agency Theory and Determi-nants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R],Working paper。Rochester,N。Y。,Univ。Rochester,1989

[10]Gillan,S。G。,L。T。Starks。Corporate Governance Proposals and Shareholder Activism: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 Vol。57,pp。275-305

[11]Grossman S,O。Hart。An analysis of the principal agent problem[J]。Econometrics,1983(51)。pp。7 -45

[12]Grossman J,O Hart。One share one vote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pp 。175 -202

[13]Grossman and Hart。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

[14]Hart,O。&;Moore,J。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Renegotiation[J]。Econometrica,Vol。56,1995

[15]Hart,O。Corporate Governance:Some Theory and Implications[J]。The Economic Journal Vol。105,1995

[16]Helen Short,Kevin Keasey,Managerid Ownership and the pro-formance of Firms:Evidence from the UK[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5):pp。71-101,1999

[17]H。Demsetz。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26,1983

[18]Holderne ss,C。G。,and D。P。Sheehan。The Role of Majority Share-holders in Publicly Held Corporations:An Exploratory Analysi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Vol。20):pp。317-346

[19]Jensen,M。C。,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76,May,pp。323 -329,1986

[20]Jensen,M。C。and Meckling,W。H。The Theory and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October,1976

[21]John C。Coffee。Jr。Liquidity Versus Control:The Institutional Inves-tor As Corporate Monitor,91 Colum L Rev 1278,pp。13-26(1991)

[22]K。W。Clarkson&;K。L。Miller。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ory,Evidence and Public Theory[J],New York,McGraw-Hill,1982

[23]Klaus E。Meyer,1994.Stakeholder Influence and Radical change:A Coordination Game Perspective。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1,pp。235-253

[24]La Porta,R。,Lopez-de-Silanes,F。,Shleifer,A。,1999.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 54,pp。471-517

[25]La Porta,Rafael,Lopez-de-Silanes,Florencio,Shleifer,An-drei,and Vishny,Robert(LLSV),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54,pp。471-517,1999

[26]Lisa A。Mainiero Cherye L。Tromley,Developing Managerial Skill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Second Edition)A Simon&;Schuster Com-pany,1994

[27]Masahiko Aoki,2003.Institutional Complement between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03-E-005

[28]Moerland P。W。Alternative Disciplinary Mechanism in Different Cor-porate System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5(Vol。26)

[29]M。Jensen,W。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30]Oliver E。,Williamson。Industrial Organnization[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6

[31]R。Caves。American Industry: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7/e,@1992.NJ,Prentice Hal,1964

[32]Shleifer,A。and P。Walsh。Public vs。Private Ownership: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ebate[R]。Working Paper,The World Bank,1986

[33]Shleifer,A。and R。Vishny,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52,pp。737-783,1997

[34]Sun。Q。and W。Tong。China Share Issue Privatization:the Extent of Its Succes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70,pp。183-222,2003

[35]Shleifer,Andrei,and Vishny,Robert W1.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JIME):pp。737-783,1997

[36]Shleifer,A。,Vishny,R。,1997.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 52,pp。737-783

[37]Stiglitz,Greenwakl。Weiss。Informational Inperfections in the Capital Market 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J],1985,www。nber。org

[38]Tirole,J。,Corporate governance[M],Econometrica,69,pp。1-35,2000

[39]Wei。Z。,F。Xie,and S。Zhang。Ownership Structure and Firm Value in Chinas Privatized Firms:1991-2001[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40,pp。87-108,2005

[40]Xu。X。and Y。Wang。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ese Stock Companies[J]。China Economic Review 10,pp。75 -98,1999

中文部分:

[1]白重恩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2)

[2]伯利,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文版)[M]。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81

[3]陈辞。香港中资企业惨遭滑铁卢的历史教训[J]。发展研究,2002(9)

[4]陈恩。九七后香港中资企业发展刍议[J]。暨南学报,1997(4)

[5]陈洪博。香港中资企业的发展与问题[J]。开放导报,1998(4)

[6]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J]。经济研究,2001(11)

[7]陈晓,江东。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J]。经济研究,2000(8)

[8]蔡赤萌。中资企业:香港经济繁荣和稳定的重要力量[J]。国际经济合作,1997(6)

[9]崔新有。外部约束下的公司治理[J]。统计研究,2004(12)

[10]段从清。独立董事制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

[11]刁伟程,邱贵忠。香港上市中资企业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5)

[12]刁伟程,邱贵忠。香港特区上市的中资企业股利政策研究[J]。世界经济,2002(11)

[13]杜莹,刘立国。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11)

[14]冯邦彦。香港华商企业的经营模式(香港华商系列四之三)[J]。港澳经济,1998(11)

[15]冯邦彦。香港英资财团(1841-1997)[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

[16]冯邦彦。香港华资财团(1997)[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

[17]冯邦彦。香港产业结构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8]冯邦彦。香港华资企业的经营特色[J]。特区与港澳经济月刊,1997(7)

[19]冯根福,韩冰,阎冰。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2(8)

[20]关向东。中新综述:香港吸引境外投资,内地企业已占三成。中国新闻网www。news。com,2006年2月17日

[21]郭灿。开辟国企改革的“第二战场”———香港中资企业改革的理论透视[J]。特区经济,1998(7)

[22]胡鞍钢等。公司治理中外比较[M]。新华出版社,2004

[23]黄德根。公司治理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4]霍建生。公司治理中的准租金和不完全契约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2)

[25]何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5)

[26]胡军。跨文化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27]何济川。中资企业在香港[J]。世界经济研究,1997(4)

[28]何家成。公司治理比较———信息与通信业10家跨国公司案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9]韩世君。董事与董事会[M]。气象出版,2004

[30]何晓晴。回归前的香港中资企业[J]。统计与预测,1997(6)

[31]和致源等。博弈论框架下的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行为及对策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5(8)

[32]黄韦华。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经理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以国有企业经理为例的博弈分析[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33]李道波。公司内部治理及其外部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4]雷丁(G。Redding)。海外华人企业家的管理思想———文化背景与风格[M]。(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

[35]刘芳华。中资企业———香港经济的重要力量[J]。经济前沿,1997(7)

[36]刘芳华。对香港中资企业的文化考察[J]。开放时代,2000(10)

[37]刘国亮。公司治理过程中的外部约束机制[J]。当代财经,2003(12)

[38]廖理。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9]刘山在等。《香港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0]刘清文。香港中资企业“九七”前瞻[J]。国际经贸探索,1995(1)

[41]雷强。回归后的香港中资企业[J]。学术研究,1998(5)

[42]李维安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资本结构、公司治理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3]李维安。国际经验与企业实践:制定适合国情的中国公司治理结构[J]。南开管理评论,2001(1)

[44]李维安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5]凌文辁等。领导与激励[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6]李增泉。国有控股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一项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47]林晓凯,李舟。试论现代公司内部治理缺陷及外部校正[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4(2)

[48]罗祥喜。中资企业在香港日趋活跃,香港大中型企业掀起大陆投资热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49][美]G。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8

[50][美]沃尔特·J·萨蒙等。公司治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1

[51][美]J。弗雷德·威斯通等。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2][美]拉姆·查然。顶级董事会运作:如何通过董事会创造公司的竞争优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3][美]罗伯特·考特等。法与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9

[54][美]哈罗德·德姆塞茨(1988)。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M],段毅才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5][美]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1994.第6页

[56][美]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M]。费方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57][美]科斯,诺斯,威廉姆森。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刘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8][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4

[59][美]威廉姆森(1971)。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引自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1996

[60]梅慎实。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运作论(修订版)[M]。中国法制出版,2002

[61]马云飞。见证辉煌———香港中资百年[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62]马春爱,薛昊,张进。强化公司治理的新视角:强化外部治理机制[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63]马胜杰等。独立董事与经营者之间的博弈分析[J]。财会研究,2003(11)

[64]马海霞。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构建———中国公司治理机制构建的突破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65]聂辉华。新制度经济学中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分歧与融合———以威廉姆森和哈特为代表的两种进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

[66]瞿宝忠。公司控制权配置:模型、特征与效率性选择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3)

[67]渠海雷,刘焕喜。对香港中资企业主要经营策略的研究[J]。武汉金融,1997(4)

[68]仇书勇。论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外部治理的完善[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4)

[69]齐晓航,贺静。香港经济界的一支劲旅———中资企业[J]。对外经贸实务,1994(11)

[70][日]青木昌彦,(美)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71][日]滨田道代等。公司治理与市场监管———比较与借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2][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73]任冷。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J]。南开经济研究,1999(3)

[74]隋广军。广东处于转折点———广东跨世纪发展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75]石纪扬。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76]石纪杨。中资企业在香港的发展[J]。中国市场,1999(3)

[77]石纪杨。中资企业在香港的角色和影响[J]。财经科学,1997(4)

[78]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9]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9(12)

[80]孙文杰。中资建筑企业在香港[J]。国际经济合作,1997(6)

[81]沈华珊。窗口企业的兴衰成败———香港中资企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向经济,1999(4)

[82]苏小方。公司治理模式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83]郑伯瞷。差序格局与华人组织行为[J]。本土心理学研究(台北)。1995年3月号

[84]唐正清,王子文,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效应分析[J]。中州学刊,2005(5)

[85]唐俊。打造蓝筹[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

[86]唐仁承。入世后香港中资企业的发展[J]。党政论坛,2003(6)

[87]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

[88]武捷思。粤海重组实录[M]。香港商务印书馆,2000

[89]武捷思。粤海变革[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90]乌兰木伦。迈向21世纪的香港经济[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

[91]王庆华。过渡时期香港中资企业的改革与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7(12)

[92]王天习。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93]文宗瑜。现代公司治理:董事会与CEO的较量及制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94]王志民。“走出去”战略与制度创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95]汪晓宇,马咏华,张济珍。不完全契约理论:产权理论的新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

[96]温小军。香港中资企业的新机遇与新挑战[J]。企业经济,1997(12)

[97]文群思。香港中资企业的中坚[J]。经济世界,1994(4)

[98]吴祖尧。香港中资企业海外融资的新途径:发行可换股债券[J]。国际经济合作,1994(9)

[99]吴冬梅。公司治理结构运行与模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0

[100]魏燕慎。香港中资企业跨世纪面临的选择[J]。当代亚太,1997(3)

[101]魏燕慎。跨世纪香港中资企业面临的选择[J]。中国软科学,1997(7)

[102]郎咸平。公司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3]刘泽生。香港华商企业管理[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

[104]张五常。中国的前途[M]。信报有限公司,1985

[105]许新等。转型经济的产权改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6]许卓松。“九七”前后香港中资企业发展战略思考[J]。发展研究,1996(10)

[107]许辉。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探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9)

[108]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3(2)

[109]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3(2)

[110]徐莉萍等。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1)

[111]谢际争。迈向1997的香港中资企业[J]。今日中国,1996(6)

[112]谢军。外部公司治理制度的失败———中国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的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13]肖条军。博弈论及其应用[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114](英)克里斯·皮尔斯。执行董事[M],华夏出版社,2004

[115]云冠平等著。东南亚华人企业经营管理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16]杨英。香港经济新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117]应焕红。家族企业制度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8]杨从杰。香港中资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1999(5)

[119]叶向阳。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及对我国公司治理的启示[J]。晋阳学刊,2003(6)

[120]于栋。董事会对经理控制权监管的博弈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12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122]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J],经济研究,1996(9)

[123]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J]。经济研究,2002(1)

[124]张炳申:《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探索》,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25]郑佩玉。“九七”后香港经济社会研究[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126]郑林。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127]周小全。竞争、产权与绩效———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28]朱虹波。香港中资企业的贸易地位及巩固策略[J]。国际经贸探索,1996(1)

[129]张兴胜。企业内博弈与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J]。东岳论丛,2000(3)

[130]朱武祥,宋勇。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对家电行业上市公司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12)

[131]赵长茂。香港中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体制约束及对策[J]。理论前沿,1996(3)

[132]赵锋。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博弈论分析[J]。财会研究,2004(2)

[133]钟子亮。公司治理的博弈论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2)

[134]钟永平。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文化基础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35]章玉贵。内部人控制的博弈分析与解决思路[J]。商业时代,2004(30)

[136]梁能。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37]张建琦。经理人“背叛”的机理与雇主的对策取向[J]。管理世界,2002(5)

网络资源:

[1]www。hkex。com。hk/index_c。htm,香港交易所网站

[2]www。csrc。gov。cn,香港证监会网站

[3]www。sasac。gov。cn/index。html,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委网站

[4]www。3009.cn/index。htm,财网(wealth index)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融入了一些近期的研究心得。学位论文有幸得到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控制人类型与制度环境的大股东行为倾向研究”(批准号9451042001004027),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粤商网络的市场风险控制系统与广东企业海外拓展战略”(批准号2009 B070300118)的资助,被列入“粤商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出版,要感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商研究所与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对本研究的关注与支持。

1987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粤海集团工作,该公司是广东省政府在香港设立的“窗口公司”,对外称为粤海集团,对内又称广东省人民政府驻香港、澳门办事处。在粤海集团工作的15年里,我历任科员、科长、处长、集团法律部经理、集团办公室副总经理和香港上市公司广南集团(HK1203)副总经理等职,兼任多家下属公司的董事或董事长,还兼任过香港中资企业协会文娱委员会委员。期间,经历了香港中资企业在“九七”前后的跌宕起伏。在参与“粤海重组”和“广南重组”的过程中,我看到了香港中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深思如何防范香港中资企业的风险,提高其绩效。由此,我萌发了到暨南大学“读博”和深入研究香港中资企业的想法,并得到了曾任广东省省长助理和广东控股集团董事长的武捷思博士及中山大学法学院罗伯森教授的支持,他们欣然担任了我的学术推荐人。

在“读博”的四年半里,我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自己长期在驻港企业工作的体会,从雇员、经理层、董事会和政府管理部门等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去研究香港中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问题,逐渐积累,反复斟酌,终成此书。回顾自己边工作、边学习和边写作的历程,备感艰辛!如果没有家人、老师、领导、同窗、同事和朋友们的支持,我是无法完成此书的。在此,我要衷心感谢所有关爱和支持我的人们:

感谢隋广军、胡军、冯邦彦、邓伟根、张丙申、李江帆、谢新春、朱卫平、夏洪盛等教授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尤其感谢隋广军、冯邦彦教授对本书的选题、框架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我的老领导周练基、钟光超、武捷思、李文岳、康典、叶旭全、梁江、罗蕃郁、孙映明及我的同事成欣欣、梁凯明、侯伯坚、肖昭义、单明、陈基耀、黄循武、李向平、夏国洪和梁晓等给我的鼓励和支持,尤其感谢李文岳董事长,在我协助他完成东江供水项目注入广东控股集团过程中给我的耐心指导和帮助;感谢我“读博”时的学长及同窗庄友明、邱丹阳、万俊毅、曹鸿涛、苏启林、申明浩、曹芳、傅沂、曾驭然和陈王琨等博士给我的帮助;感谢香港中联办经济工作部副部长巴曙松博士、香港中银高级研究员黄少明、香港中旅客运公司董事冯伟翔、银桦集团董事长黄宙昌、香港中资企业协会副总干事朱世雄、广东省轻工集团董事长林夏苗、嘉应发展公司董事长曾令华等香港中资企业的朋友给我的交流和启发;感谢香港星光集团(HK403)董事长林光如、裕华国货公司董事长余国春太平绅士、原香港百货及零售业协会主席余鹏春太平绅士、中国宏兴集团董事长刘小等香港企业家给我的关怀和帮助,尤其感谢他们帮助我进一步了解香港华资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和女儿长期以来为我所做出的无私奉献和支持,尤其感谢我的妻子黄淳,在我驻港工作和“读硕”、“读博”期间,承担了照顾和教育女儿的任务,使我能够全力投入工作和学习。

香港中资企业是中国最早走向市场经济环境经营的弄潮儿,她为内地和香港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已成为香港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生力军。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香港中资企业正在走向国际化、集团化,由于受内地和香港两种不同法律制度的约束,使其在公司治理和管理等方面日趋规范,有很多经验值得内地企业借鉴。囿于作者水平所限,本书不妥之处,敬请指正,并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朋友去深入研究香港中资企业的有关课题,为香港中资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提供理论依据。

杨胜华

2009年8月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