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行为通过影响资产定价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传统金融理论在完全理性人的假设下研究证券市场投资者的行为不同,行为金融理论在心理学、决策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投资者的有限理性行为。行为金融学理论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预期效用最大化和有效市场的研究范式,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重新审视主宰金融市场的人为因素对市场的影响,从而有效地解释了众多的市场“异象”。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决策是投资者的一种心理上计量风险与收益的过程,容易受到投资者心理特征的影响。投资者除了受人们固有的认知偏差影响外,还经常受到情感、心情、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是易变的,对于效应的感受存在时间差异性,他们并非追求最优决策,而是追求满意的决策结果。
中国股票市场属于新兴的股票市场,在政府监管、市场微观结构、股权结构及投资者构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通过对中国股票市场构成主体的个体投资者行为特征的研究,对丰富、验证行为金融理论,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框架,首先对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心理因素进行探讨,并用行为金融学的有关理论进一步解释投资者决策行为模式;然后以行为金融理论为指导,利用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在二级市场的交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中国个体投资者单体和群体交易行为特征,并探讨其理性程度。本书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受启发式和框架依赖认知偏差的显著影响。基于启发式认知偏差,历史收益率对中国个体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存在时间的递减性,交易当日的股票收益率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股票收益率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逐步降低,在一个月后基本上不产生影响。在卖出-持有决策中,股票价格变动幅度越大,投资者越可能卖出持有的股票,正的股票收益率对卖出决策影响程度大于负的股票收益率。在卖出-买入交易决策中,负的股票收益率对投资者卖出决策的影响要大于正的股票收益率,负的股票收益率影响投资者决策的期间要比正的股票收益率长。基于框架依赖偏差,股票价格信息的表现形式影响投资者的买卖决策,在股票价格走势(连续上涨或下跌)形式下,投资者预期股价逆转的概率要小于股票收益(历史收益率)形式。市场态势影响投资者的认知偏差程度,上涨行情中股票收益率对投资者卖出决策的影响大于下跌行情;无论是相对于持有还是买入股票决策,与下跌行情相比,在上涨行情中投资者更愿意卖出价格下跌的股票。
中国股市个体投资者交易行为表现出显著的“处置效应”和“愉悦整合(hedonic edit)Hedonic edit这个词语最初由本书作者译为“享乐编辑”(《南方金融》2007年第9期)。责任编辑在通读全书时发现“享乐编辑”这一术语显然在相应的上下文中难以理解,因此经查阅相关资料和原文词典,并且与总编辑及作者反复探讨后,最终确立了“愉悦整合”这一名称。——编者注效应”。投资者的“处置效应”与市场态势相关,在上涨行情中投资者一般表现出处置效应,在下跌行情中则呈现“反处置效应”现象,这是由于市场态势使投资者价值函数的参考点发生了变动,从而改变投资者心理计量的盈亏股票相对数量所致;投资者的“处置效应”还随着其投资股票盈亏程度的增大逐步减弱,并最终出现“反处置效应”现象,这表明当盈亏程度足够大时,投资者对损失与收益的风险偏好可能会发生改变。投资者存在“愉悦整合效应”表明,他们会通过合并亏损分割盈利的方式实现心理效用的提高,具体表现为:集中卖出亏损股票以减少心理打击次数或分次卖出盈利股票以提高心理愉悦程度的行为偏好,在上涨行情中投资者集中卖出亏损股票、分割卖出盈利股票的交易特征不明显,而在下跌行情中,投资者比整体样本区间更显著地表现出集中卖出亏损股票、分次卖出盈利股票的交易行为特征。
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卖方羊群行为强于买方羊群行为。投资者在各年、各月内都表现出强烈的羊群行为,并且都是卖方羊群行为强于买方羊群行为,这说明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源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同时,投资者羊群行为还受股票涨跌的影响,交易当天股票上涨时投资者羊群行为大于下跌时;投资者买方羊群行为在交易当天股票下跌时大于上涨时,而卖方羊群行为则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