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基于私营企业主兴起的视域
6332100000011

第11章 假意识形态化思潮批判——以民主社会主义为例

假意识形态化思潮实质是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变种,所不同的是它承认意识形态的存在,但存在的意识形态与理论的意识形态是相反的,因而是假的。假意识形态化思潮尽管也有西方的理论根据,但却是中国独有的社会意识现象。

这种社会意识现象的产生,源于当代中国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把非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结合的社会现实问题。当前,假意识形态化思潮最具代表性的口号式观点有:“打着改革开放的旗帜,实际走资本主义道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实质是搞资本主义”、“中国正在走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打左灯、向右拐”,等等。这些观点集中起来就是:中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已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已不是马克思主义。

从假意识形态化思潮中,可以看到新左派和自由主义的身影,但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民主社会主义。完全舶来的民主社会主义同样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措施提出质疑,声称中国的改革措施实际上是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样板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应该给予民主社会主义合法性,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多元化;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多党政治和议会民主制度;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全面推进私有化进程;晚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已放弃了共产主义学说而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中国共产党应改名为中国民主党;等等。甚至有学者断言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模式”、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义、分配领域中的社会主义,它比科学社会主义更先进、更优越,应该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内涵。

民主社会主义尽管对推进我国意识形态转型、完善社会建设政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实行私有化的主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格格不入,在总体上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反对派形象。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演变历程

民主社会主义是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盛行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它是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国际思想体系的总称,由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右翼发展而来,“民主社会主义”基本思想的奠基者是伯恩施坦。在当代,民主社会主义不仅是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而且是作为一种实践形态而存在的。社会民主党在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长期执政或轮流执政,对当代世界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及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三次转变,民主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重大历史转型。

第一次转型,以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为标志,从马克思主义左翼转变为中右翼理论。民主社会主义最初的名称是社会民主主义。从历史发展来看,社会民主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本出一源。直到19世纪90年代,社会民主主义还基本上是工人运动中一种马克思主义居主导地位的革命学说和流派。它在理论上对资产阶级国家和资本主义制度持彻底批判立场,主张以多种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实践上,社会民主党较多地从事议会活动和工会工作,致力于以社会立法和经济斗争的手段改善工人阶级的状况。随着资本主义的变化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相继去世,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伯恩施坦公开亮出右倾机会主义和改良主义旗帜,成为卢森堡和列宁所批判的修正主义。伯恩施坦在其代表作《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的修正。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巨大政治灾变的必然性减少,社会民主党应该只通过议会斗争使资本主义逐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由于党内主要领袖考茨基持既批左又批右的中派立场,使中右翼的修正主义很快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各种改良主义者、机会主义者的一面旗帜,对“第二国际”及其各成员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对社会民主党和工会的实践起着支配作用。由于修正主义思想逐渐占了上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多数交战国的社会民主党领袖纷纷支持甚至参加本国政府,从而导致了“第二国际”的瓦解,并造成国际工人运动的分裂,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从此分道扬镳。

第二次转型,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德斯堡纲领》为标志,从中左翼转变为右翼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修正主义实际上成了社会民主党多数派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社会民主党虽然在实践中已全面转向改良主义,但在理论和纲领上仍保留了不少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来粉饰社会民主党改良主义实践的独特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基本上已全盘接受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政治游戏规则,不再讳言自己是改良主义政党,因而也就不再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装点门面。为了强调与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相对立,突出民主的价值,社会民主党用民主社会主义取代了社会民主主义,作为其政党实践原则的统称。1959年通过的《哥德斯堡纲领》从理论上概括了民主社会主义在战后所遵循的各项原则:主张世界观的开放性,由工人党转变为人民党,信奉议会民主制,同共产主义划清界限,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主张半公半私的混合经济,坚持只以改良手段争取社会公正和互助,等等。这个纲领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宣布民主社会主义“植根于基督教伦理学、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是“自由、公正、互助”,并宣称“社会主义是一项持久的任务,即争取、捍卫自由和公正,而且它本身在自由和公正中经受检验”。这就彻底切断了民主社会主义在世界观和理论方面保留着的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所论证的共产主义“最终目标”及其“历史必然性”的信仰,《哥德斯堡纲领》由此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第二次转型的标志。

第三次转型,以“第三条道路”为标志,从右翼转变为半极右翼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资本主义的威信扫地,凯恩斯主义盛行,就连资产阶级自己都不相信不进行社会主义改良的情况下能继续存在,欧洲社会民主党纷纷上台执政,推行缓和劳资矛盾的一系列政策,在欧洲建立福利国家。由于战争对产能的破坏和福利制度的推行,利润率下降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得到缓解,民主社会主义显示出了其相对于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被战争破坏的产能完全得到恢复,生产力的发展又使资本主义面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遭到质疑。传统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谋求充分就业和全面福利保障的福利国家式的民主社会主义难以为继。70年代末,代表大垄断资产阶级的新自由主义或新保守主义开始向民主社会主义反攻。它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取代凯恩斯主义,放松国家对大垄断资本占主导的国民经济的管制,大力推进私有化,限制工会权利和削减社会福利。在新自由主义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民主社会主义因缺乏有效的对策而陷入了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社会民主党不得不以变革求生存,力图在变化了的条件下通过积极的理论革新和政策调整来摆脱困境,实现其重返执政舞台的目标。于是,“第三条道路”便应运而生了。以“第三条道路”为标志,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成为当代社会民主主义。当代社会民主主义强调社会的民主主义,试图在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开辟欧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传承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本原口号,即建立一个自由和平等的人民的社会。但是,面对新自由主义的压力,“第三条道路”对这些价值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强调人的平等不是个人对财富占有的结果的平等,而是人们寻求财富和权利的机会的平等。在具体实践上,“第三条道路”不再强调所有制的重要性,放弃了公有制的原则,主张建立拥有以多种私有制占主体的混合经济模式;反对传统福利国家的高税收、高福利政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涉,主张建立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的所谓“积极的”福利国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施罗德、英国工党的布莱尔等年轻领袖先后击败党内年长领袖而执政,使“第三条道路”带上了浓厚的新自由主义色彩,被公认是“打左灯、走右路”,实质上推行的是“半民主社会主义、半新自由主义”的半极右理论和政策。

从民主社会主义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从最初作为社会主义同义词的社会民主主义,到强调政治民主多于经济民主的民主社会主义,再到现在强调经济自由多于政治民主的“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一步步成为资本主义既定制度的总体维护者和局部改良者。与许多改良主义者认为“第三条道路”在欧洲的盛行表明欧洲正在逐步接近科学社会主义相反,“第三条道路”恰恰表明整个民主社会主义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正在向右转。民主社会主义在维护工人和中间阶层利益方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现阶段资本主义在民主社会主义的节节退让之下大大增添了不自由、不民主和不公正的成分,对外增强强权政治、军事扩张和经济掠夺,对内增强寡头统治、两极分化和思想控制。

二、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学者们在研究中指出,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有四点。

第一,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民主社会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提倡社会主义思想构成和来源的多样性。他们把基督教学说、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康德的伦理学与启蒙思想、黑格尔的辩证历史哲学、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都作为自己的思想来源和构成,将多种思想观点熔为一炉,冠之为“多元化”和“思想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用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应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占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科学体系,具有强大的持久的生命力。

第二,是否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不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实现,声称生产资料主体结构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标准。他们主张在维持私有制主体的基础上,实行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并维护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结构,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于强国富民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共产党执政等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尽管由于目前中国生产力不发达,还不能实现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在发展各种私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

第三,是否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

各种名称的社会党抹杀党的工人阶级性质,反对民主集中制原则,公开宣称他们的党是由具有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不是一个阶级的党,而是“全民党”。他们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变化,工人阶级已经丧失其为历史动力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将由那些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出现的社会阶层来领导,而不是由工人阶级来领导。同时,与他们提倡的民主化、多元化相适应,他们反对一切情况下的一党制,提倡保障制度的建构资产阶级多党轮流执政的国体。在党的组织原则上,他们反对民主集中制,主张党内实行无条件的民主原则,不需要严格的组织纪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面前,工人阶级仍然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体现者,仍然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历史使命的承担者。在多种社会阶层出现和并存的新格局下,共产党仍然必须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现阶段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民主集中制是共产党及其执政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是正确处理党内外各种关系的政治准则。

第四,是否坚持共产主义奋斗目标。

民主社会主义抛弃共产主义奋斗目标,从资产阶级的理性和伦理原则如自由、平等、公正、互助等出发,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为一个社会公正、自由民主、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弊病和矛盾产生的根源不在于资本主义根本经济和政治制度本身,也不在于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存在,而是违背了所谓人类一般的理性、伦理原则。要解决资本主义的问题,不需要替代资本主义根本制度,只要按照上述原则不断对其改良即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原则,并最终要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制度创新历程。应当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还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一些对社会主义缺乏了解,又对中国现实不满的人在资本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与专制之间画了等号。如果我们仅仅去批判民主社会主义的虚伪,而不去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那我们永远都不可能铲除民主社会主义在我国存在的土壤。批评民主社会主义的武器之一,就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在政治民主、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方面持续做出比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国家更大的成就,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在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而如果步戈尔巴乔夫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后尘,必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中国绝不能重蹈覆辙。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既立足于国情,又适应时代,是一条把强国与富民相结合的道路,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既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又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包括民主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但是,这种吸收和借鉴绝不是照抄照搬。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绝不是说我们所走的道路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