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们一起走过:志愿者之路
6332000000021

第21章 从心底发出阳光万缕

古语曰:四十不惑。我的理解是40岁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什么是对自己重要的,也就是说这个年龄的人应该懂得在生活里如何选择自己要走的路,特别需要清醒的自我认识和独立思考,对女性来说,尤为重要。

我长久的思考过自己以及我的上两代人的命运,出于对自我生活的迷茫,也看到我的母亲、祖母生活的沉重,我急于找到这个谜底,为什么?为什么百年岁月带给我们三代女人的命运会有如此多的重复?尽管百年历史中国家民族的命运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女人的命运,尤其是家庭中女人的处境竟然还有如此本质的延续?

我和母亲、祖母的出生年代,前后各差30年,我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母亲早我30年,祖母则早母亲30年。我的年代是“文革”开始前,母亲在抗日战争前,祖母应是五四运动前。然而我的家族由于地处偏远,世代务农,几乎每次大的历史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到了这里都只能是强弩之末。祖母没有像世纪老人冰心那样做五四女性,她的一生只能是在祖父的责骂、殴打中度过,尽管她在活着的90余岁高龄里,生养抚育了十多个儿女,人又极其精明能干,可是每次面对祖父的打骂,祖母唯一能做的就是躲避、忍耐,甚至听不见一声怨愤的回骂或者责怪辩解。我在祖母身边成长的十多年岁月里,几乎从来没有听见过祖母说粗话,她的一双小脚支撑着她接近一米七的躯体,总是摇摇晃晃的走动、不停的劳作,对于命运的态度从来都是顺从接受,一切的煎熬忍受似乎都如刮风下雨一样自然。我的母亲秉性刚烈,她的童年、少年生活都是优裕的,嫁给父亲多半是由于兵荒马乱的岁月造成的,母亲比祖母有文化,她读过几年书,能识字会算账,解放后又上过学,年轻时期还做过妇女干部。家里的大小事情多半都是母亲做主,父亲很少过问,但是父亲和祖父一样,也在不顺心时打母亲、打孩子。母亲的策略是讲道理、斥骂或者跑开,母亲常常说如果不是看在孩子的分上,她早就和父亲离婚了。比起祖母面对命运的态度,母亲的进步在于反抗和斗争,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但是母亲不屈服。虽然她无力与整个环境抗争,却在家庭范围内旗帜鲜明地树立自己的尊严,使得家庭关系中的自己尽量少的处于被动状态。我的生活与祖母和母亲比,已经无法同日而语。但是,其中又不乏惊人相似处。尽管我的婚姻不是包办的,我读过大学,有独立的经济收入,我的婚姻生活初期却同样出现过不被尊重、甚至被专横强制等等那些在祖母、母亲那里上演过的历史场面。从祖母出生到我走进婚姻生活,时间几乎整整跨过一个世纪,一百年里这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女人在家庭里的固有命运依然有许多部分被顽强的保留着。生儿育女、家务劳动似乎是女人与生俱来的责任,侍候男人、奉男人为家里的天,似乎也是不争的事实。每当有工作和家庭冲突的时候,做出牺牲的总是女人。这个现实对于踏进婚姻门槛不久的我来说,既无准备也未来得及思考就被打得晕头转向。我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又不知从何做起,于是婚姻的苦涩和艰难与日俱增,一直持续了尽10年。

10年中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个始终声称爱我的男人为什么要如此待我?我的命运难道真的和上两代人一样?假如说祖母、母亲与祖父、父亲之间无法沟通,那么我们呢?我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又是自由恋爱结婚,为什么大家的观念相差会那么远?男人仅仅是因为生为男性就优越,无论是在外面还是在自己家里?紧抱着刻板平等的心理在一起生活,几乎每一件事都不会有满意的结果,我始终想当然的认为男人女人在家里应该是平等的,却忽略了爱人的出发点是男人天然的中心地位和首要性。爱人的性格是开朗乐观的,他做事态度明确,他的家人、自己的面子一切都是需要首先考虑的,特别体现在每个逢年过节。我沉默、敏感却坚持己见,认为没道理的、不公平的事坚决不做。这样坚持的结果是一个又一个年关,几乎是我最痛苦、最难过的时候。10年中因为孩子,因为过年,因为双方家人生气、流泪的次数无法数清,因为爱人的大男子作风、甚至粗暴专制不懂尊重我,想过也提过多次离婚。我的命运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道真是上天注定不能改变的?我四处寻找答案。

当婚姻走入暗无天日的黑胡同时,我的整个世界似乎也只剩下阴霾,生活在我眼里变得索然无味。我不得不开始另寻出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研究会做志愿者,参加各种培训和活动让我枯竭已久的心重新沐浴在阳光雨露下。他为我打开人生的另一扇窗,我再次看见生活的五彩斑斓,再次体味到人生的丰富滋味,志愿者们对社会、对他人无私的爱和奉献让我感动,研究会关于婚姻家庭以及两性理论的讲座培训让我豁然开朗。随着工作,我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参与各种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认识并逐渐熟悉了不同层次不同经历的人,我的生活参照体系越来越丰富,我可以学习领悟的对象越来越复杂。随着眼界的开阔,我的心灵世界开始扩展。我生来倔强、沉闷的性格也开始有了转变。受此变化影响最大的是我的儿子。在他幼儿时期,我不愿多说话,情绪经常低落,对孩子的好奇多问以漫不经心的打发居多,我的严肃不苟言笑情趣贫乏,使得孩子胆小多疑,本来活泼的性格也难以有表现机会,自信心极度欠缺。尤其当他与别的孩子有了摩擦冲突,委屈哭诉时,我总以责怪他收场。不懂得孩子的事一样需要理论清楚,这正是教育孩子让孩子成长的好机会。记忆当中,那个时期我和儿子之间正面的交谈、有意识的鼓励他几乎没有。因为我自己首先不自信,生活没有激情、不得要领。家庭关系的紧张使得所有生活内容黯淡无光。当变化一点点产生,在生活中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成长轨迹。儿子的校园活动经常有我的参与和出谋划策,他的信心逐渐增强,和同学伙伴的关系开始融洽,性格也更开朗乐观。我对爱人的态度和策略不再坚持平起平坐、凡事必得整齐划一。我懂得了观念的形成既非一日,转变更是谈何容易。我可以包容、可以体谅、可以晓之以理,更可以用身边的事实说服他。当家里的气氛慢慢平和下来,我们终于可以深层次交流,我终于意识到所谓爱,其实也有多重含义,站在男性中心的立场看,他的爱其实是占有,当他说爱你时,他其实在告诉你你是他的附属品,你的一切都是他的,他爱你是在爱自己。所以,他怎么容许你有自己的意志?然而我同时也意识到,这种残酷的爱其实也不是某个男人的发明,它是我们这个文化的产物。所以我还是相信他的真情,并容忍他的滞后。我甚至感谢他给了我思考的动力和机会,在我眼里,婚姻中的男人是一本书,一本告诉我男权文化到底为何物又如何不断演绎的书。我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调整自己,提高自己,我的婚姻生活也不再像曾经的那样紧张痛苦。

走出了家庭生活的泥沼,脱离了心灵的羁绊,我的眼里更多看到的是世界的美好、人性的光辉。我不再像从前那么被动,凡事都努力争取主动;我也不再像从前害怕别人的批评和指责,可以笑对所有意见,诚恳地做出道歉或改正;我不再以为自己不如别人美丽智慧,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单位里,我不再担忧同事比我更出色,我会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管身边的人比我强还是弱,我总是看到对方身上的优点,并由衷的给以赞美。

生活的阳光只要从心里发出,它就不会逝去,而且可以不绝如缕。感谢生活,感谢生命,感谢我身边所有的人,是他们给了我勇气和智慧,使我的心底从此阳光万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