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们一起走过:志愿者之路
6332000000019

第19章 人生路上的加油站

成为研究会的一名志愿者真是很偶然的。1998年我结束了心理学硕士学位课程,拿到了硕士学位,突然感到心里很空。3年的学习生活很紧张,没有一点闲暇时间,每天骑40分钟的自行车去上课,下午下课后到幼儿园接孩子、买菜、做饭、做家务,有时又要去学校给学生上课,整天忙忙碌碌的。突然有了大块的时间,却没有了目标。一位在研究会做志愿者的朋友建议我到那里做志愿者。

我去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开始上岗了。随着咨询经验的增多和咨询技巧的提高,我对这项工作有了更多的兴趣。其间又有机会到北京红枫、北大法律中心、农家女等机构参观学习,我对志愿者的价值和女性主义争取男女平等的策略有了更多地认识。

2000年,研究会拓展工作领域,建立了家庭暴力预防与辅导专线,开始对受暴力伤害的妇女提供电话咨询、面询和小组辅导。我和热线的其他20多名志愿者来到专线工作,并一起接受了香港王美凤老师的培训。当时专线刚起步,人员少,我每周至少值班一次,加上培训、分享会、外出学习和考察,我又忙了起来,研究会成了我工作之外的第二个投入精力最多的地方,成为我人生路上的加油站,也是我成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在这里,个人的收获特别多。

在研究会,我接受、聆听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培训和讲座,像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淑兰的“咨询技巧”、杨永明教授的“人性问题”、香港中文大学马丽庄教授的“青少年与家庭治疗”、香港大学陈高凌博士的“社工方法介入家庭暴力”、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陈佩章教授、高成阁教授的“心理障碍表现及诊断”、郭慧敏教授的“妇女维权”、天津大学杜芳琴教授的“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华夏族性别制度”、香港性暴力协会的“性暴力受害者资源服务培训”、大连大学教授李小江的“性别研究发展”、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杨洪的“危机干预”等等。除了参加志愿者的培训,研究会的双月研讨会也是我获得信息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学会从宏观的角度看两性平等。

我获得被派出参加会议、培训和考察的机会,像参加东亚妇女论坛、参加系统化家庭治疗培训、道家认知疗法的培训、参加全国婚姻问题研讨会、到长沙芙蓉区参观零家庭暴力社区、到湖北孝感参观妇女庇护所等等。这不仅使我了解到目前国内机构为妇女提供的服务,学者在婚姻家庭方面研究的重点、一些治疗方法,而且了解了亚洲各国妇女组织面临的问题和工作方向。

几年来,我在电话咨询、面询和小组辅导工作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多篇研究论文,像《妇女支持小组的运作与心理问题研究》《支持小组对受虐待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小组的动力模式及局限性》《妇女小组的情感支持功能》《从脑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婚姻暴力的成因》等等,这些文章均已公开发表。同时我多次被研究会派出承担“妇女心理保健”“社会性别与家庭暴力”“妇女维权”“对智障儿童家长的小组辅导”“反家庭暴力热线咨询技巧”等培训和讲座。这些工作成为对我个人知识和能力的检验,我在无数次挑战性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提高了自信心。

在8年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中,我明白了什么是志愿者精神,明白了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助人的能力,明白了两性平等对于女性的重要性,明白了什么是社会工作,什么是女权主义……志愿者工作让我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对男女平等抱着更为积极的态度,也使我与研究会的关系更加密切。她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一次加油站,她会帮助我再次攀登上我的事业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