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组方一学就会
6330700000053

第53章 急慢性肾炎中医病名蓄水证

症状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主要表现为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痰饮。主要表现为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由于病邪之气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整个身体的水液运行输布排泄失常,才引发了本证的一系列症状。例如水液阻滞于内,则津液不能输布上达于口腔,表现为口渴,但是水液内阻,其实身体并非出于缺水状态,故饮水而不欲咽,往往饮水后立即吐出。同时内停的水液积蓄于膀胱,则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水液泛滥外泛于肌肤可见水肿,气机阻滞清阳受抑制,见头痛眩晕。如果同时肌表外邪未解,则可以伴随表证,如发热、恶风寒等等。表证犯表之邪内传,或者因蓄水导致的内热炽盛,均可见较严重的发热现象。因而本证即可以表现为里证,也可以表现为表里同病。

【用方】

五苓散——《伤寒论》

方剂说明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适用于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组成

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歌曰: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配伍说明

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水逆证”;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诸药相伍,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五苓散所含有的成分对人体内水分、电解质、脂肪、糖类、蛋白质等物质的代谢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是通过对电解质和水分代谢的调节产生的利尿效果十分明显,对急慢性乙醇中毒等有预防和治疗的功能作用。五味药材单独也都含有利尿的成分,茯苓、猪苓和白术还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保护肝脏、松弛病态紧张的平滑肌,还能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桂枝和猪苓共同作用,加强了抗菌的效果,桂枝自身也能扩张血管,改善脏器血液循环、促进发汗散热,缓解炎性反应。证明了本方除了利水排尿之外,也是具有多种复杂的药理作用的。

方剂制备

现代用法:做散剂服用时,每次服6~l0g,做汤剂服用时,水煎服。服药期间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使用注意

1.头痛微热,代表表邪未解,临床上应注意配合使用药材解表散邪。

2.五苓散为利水祛湿峻剂,用之不当耗伤人体阴液,因而一般不能久服,尤其平素容易阴虚火盛者更需慎重。

3.本方所针对的水湿证以未夹杂热邪者为宜,如水湿已与热邪相夹杂,则应施以清利湿热的治法,桂枝等温热之品不宜再投。

4.入汤剂不宜久煎。

临症加减

1.水肿严重者,加车前子、冬瓜皮、大腹皮、生姜皮等。

2.蓄水证兼阴虚有热者,去桂枝、白术,加滑石、阿胶。

3.眩晕、呕吐严重者,加郁金、钩藤、石决明等。

4.小便滞涩疼痛,兼有腰痛,口渴心烦、舌红脉数一片热相者,属湿热内蕴脾肾两虚,可在本方基础上加生地、熟地、知母、黄柏等。

5.小便不利兼见身体虚弱气短者,加用人参益气。

实例练习

程某,女,6岁。颜面及下肢浮肿1年以上,经医治时消时肿,近日浮肿加剧,伴随恶寒午后潮热,口渴漱水不欲饮,小便黄赤短少,小腹胀满不舒,查体苔白稍腻,脉象浮数。诊断为虚热蓄水证。处方:猪苓6g,泽泻12g,茯苓6g,滑石6g,车前子3g。水煎服,1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