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组方一学就会
6330700000012

第12章 急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冒、哮喘、肺气肿中医病名表寒内饮证

症状

表寒内饮证。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此为必备症状),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痛重,头面四肢浮肿(后三者为内饮的证候),舌苔白滑,脉浮。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只有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由于有风寒在表,所以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表寒症状。又因有水饮内停,阻遏胸背阳气运行,所以往往有背部恶寒严重的表现。水饮夹杂寒邪阻于肺,必致肺气不能宣降而喘咳。咳吐清稀痰涎为内有水饮停留的征象。水饮如外溢于肌肤,则可导致肢体颜面浮肿;水饮内停则小便不利,小腹作胀。胃中如有水饮内停则胃气易上逆而呕吐。口渴喜热饮,苔薄均为寒饮内停的表现。在临床上,对本症的诊断尤以咳喘、痰多而清稀或多泡沫为主要依据,至于发热则可有可无。其中恶寒一症可以由表症引起,也可无表症而由阳气被水饮遏制所致。因而本症即可见于外感病,也可以见于慢性病和各种内伤杂病中,不必拘于表里。

【用方】

小青龙汤——《伤寒论》

方剂说明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适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组成

麻黄去节9g,芍药9g,细辛6g,干姜6g,炙甘草6g,桂枝去皮9g,半夏9g,五味子6g。

歌曰: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配伍说明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症。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苔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小青龙汤可以缓解支气管平滑痉挛,有抗组胺作用;方中麻黄与芍药配合,能解除支气管的痉挛;半夏、麻黄、甘草可以祛痰止咳;桂枝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行;五味子可镇咳,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

方剂制备

8味药用水约2000毫升,先加入麻黄煮至剩余药液约1600毫升时,加入其他药材,最后煮取600毫升左右药液,滤去药渣,分3次温服。

使用注意

1.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2.本症原无口渴症状,因服药而出现口渴者,是水饮将去的表现,不一定是化热之象,须进行区别。

临症加减

1.水饮郁结而表症不明显,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可加射干、生姜、紫菀、款冬花、大枣等以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2.表实而无汗者,可用生麻黄,并去芍药。

3.表虚有汗者,可用蜜炙麻黄。

4.有咳喘而不发热者,可用蜜炙麻黄,去桂枝。

5.肺气久虚而咳者,五味子加量,同时用蜜炙干姜补肺气。

6.水饮郁久化热,口渴痰黄稠,苔黄脉数者,可加石膏。

7.水饮夹杂寒气而嗝噎者,可加附子。

8.水饮内阻而小腹胀满、小便不利者,可加茯苓。

典型案例

徐某,男,26岁。平素好酒,病喘满短气,胁连腰痛,有汗,脉弦细而沉,舌苔白滑而厚,恶风寒,喘息不能平躺。诊断内饮招外风为病,处方:桂枝18g,干姜9g,杏仁15g,炒白芍12g,生姜9g,半夏18g,炙甘草3g,制五味4.5g,旋覆花9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