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活越简单越好
6326800000012

第12章 欲望简单:需求越少烦恼越少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4)

量入为出是这个习惯的立足点,有什么水平便过什么样的生活,收入提高一步消费水平便提高一个档次,绝不好高骛远,也不哗众取宠,而是踏踏实实,这才是老实做人的态度。稍有节余则是这个习惯的结果。

消费盲无目的,随意购物,往往造成积压和不必要的浪费。“顺手”消费,更是百害而无一利,必须改掉这种容易使你变“穷”的盲目消费的坏习惯。

盲目消费,就是赶时髦、凑热闹。随意购物,往往造成积压和浪费。讲求实用,带目的性消费,不是必需品则不必购买。

“顺手”消费,是盲目消费的一种常见习惯。

到商场是为了买电饭煲,结果“顺手”又添了两件大减价的丝质衬衣;去超市是为了买块香皂,在买完香皂后,又“顺手”买了两大盒鲜牛奶……最终,由于整天在外吃饭,而“错”过了鲜奶的保质期,只能白白倒掉;由于减肥计划一直没成功,那两件丝质衬衣被迫压在箱底,被虫蛀咬……

你也有同样的经历吗?如果有,要赶快改掉“顺手”消费的坏习惯,否则你会经常体会后悔的滋味。“顺手”消费的坏处至少有三条:一是破坏消费计划;二是浪费钱,因为根据经验,凡“顺手”买的都不是必需的东西;三是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买回来了,你就得安置和保养,否则最终是废物一件,让你留也不是扔也不是。总之,“顺手”消费对理财不利,要赶快改掉这个坏习惯。

1960年,汉特和玛丽亚从古巴来到美国时,身无分文。1966年他们大学毕业后做了记者。他们的致富策略就是节省每一分钱。由于银行储蓄是按复利计算的,所以夫妇俩每月按时去银行存钱。他们的生活很节俭,打折商品是他们常买的东西,经常从报纸上剪折价券去买便宜东西,上班带盒饭。几年后,他们便把收入的大部分储蓄起来。直到1987年,他们拿出1250美元投到共同基金里,8年后就成了百万富翁。

我们要有意克制,否则我们所谓的“必要开支”将总是大于我们的收入。

不要把必要开支与你的欲望混为一谈。你的支付能力是永远也满足不了你和家人的欲望的。所以,虽然你用所有的收入去尽量满足这些欲望,到头来却仍然有许多欲望没能满足。所有的人都有许多他们自己无法满足的欲望。你以为拥有了财富就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了吗?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只要农民给野草留出了生根的地方,它们就会漫地乱长。同样,只要有被满足的可能,欲望就会在人的心里膨胀起来。你的欲望有很多,能力永远跟不上欲望的需求。

仔细地反思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可以删除。记住,把一分钱都花在真正有价值的地方。但是,有的人却不这样想,他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从来不看质量,只看价格。也就是所谓的“不求最好只求最贵”。

见好就收,见坏更要收

古时候,有个人想出了一个捕捉野鸡的好办法。

他把箱子制作成一个有进无出的陷阱,一旦野鸡进去了,只要把进口堵上,就难以逃出来。

这天,他抓来一把玉米,从箱子外面一路撒下去,一直撒到箱子里面,然后他在箱子盖上系了一根绳子,自己攥着绳子的一端,远远地躲在一边,等着野鸡的到来。只要他把绳子轻轻一拉,箱子盖就会关上,野鸡就跑不出来了。

不一会,一群野鸡看到了玉米粒,都欢快地啄食起来,他数了数一共有10只呢。10只够他吃好几天的了。有3只进箱子里了……已经有7只了、8只了,他盯着外面的2只野鸡,要是它们也进去了,自己就可以一个礼拜不用出来工作了。

他正想着,1只野鸡溜了出来。他懊悔地想刚才真该拉绳子。如果再进去1只我就关,他这样想。可是又出来2只,在他想的时候又跑出来2只……

最后,他眼睁睁地看着那些野鸡心满意足地离去了。箱子里什么都没有了,包括他的玉米粒。

如果故事中的主人公在8只野鸡进入箱子的时候,就拉绳子,或者在第一只野鸡溜出来的时候捕捉野鸡,他的收获都是很可观的。可惜的是,他不懂得“见好就收,见坏更要收的道理”,该断的时候不断,自然会“反受其乱”了。

也许有人会说,见好就收可能会失去更多的好机会,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是当这个“好”到了一定的限度,收也无妨,毕竟你已经占有了大部分利益。10只野鸡捕到了8只,已经是决定性的胜利,如果把目标定在百分之百的占有上,那不是雄心壮志和目光长远,而是人心贪婪的表现。

说到“见坏更要收”,那是因为机遇中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许多问题的严重性随时变化,拖得越久就越难以解决。当事情呈现出不良倾向时,你还期待着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那无异于给问题恶化的机会,也无异于把自己的利益交给不可知的外力。

如果为了难以预料的未来的利益,而牺牲眼前的大部分利益,这是明智之举吗?只是因小失大的短浅罢了,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浪费时间和错失良机。

很多商人在情况开始恶化的时候,依然抱着缥缈的幻想,祈祷事态按照预想情况发展下去,他们无法客观分析状况,也不做补救措施,根本就没有立刻停止的意识。这种盲目坚守最后导致的是企业和生意深陷困境,甚至无法挽回。

生意场上不能把算盘打得太响,有7分的把握还会有3分冒险,这个时候就要懂得“见好就收”,以免事情向坏的方向转化;当事情只有3分把握7分冒险的时候,就是你该收场的时候了,如果不当机立断,就会在幻想和迟疑中把事情弄得更糟,遭受的损失也会更大,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见坏更要收”。

很多时候,生意的发展并不像商人主观想像的那样,能否早退一步有时就决定整个生意的成败。见好就收才能谋得更多的利益。

有了金钱,也未必幸福

金钱一出现,它对人的吸引力就从未停止过,无论是硬币、钞票还是信用卡。然而时至今日,人类仍无法解释金钱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当面对金钱时,人的行为几乎没有道理可讲。西班牙著名经济学教授巴勃罗·佩罗龙说:“人要比点钱机器复杂得多。我们很难给人的爱恨情仇总结出数学公式。任何经济理论在人的不理智面前都变得站不住脚了。”

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曾说,人的行为就好比一辆由两匹马拉着的马车,一匹马代表理智,另一匹就是情感。

曾有哲学家这样总结金钱与人之间的关系:几个世纪以来无数人都在谈论金钱,金钱同时成为人最爱和最蔑视的东西。人类对金钱孜孜以求,就连道德家也不会轻视它的存在。

一个人有100万元并不能称为“百万富翁”,只有那些拥有100万元但又能连续投资使100万元再增值100万元的人,才可以称得上“百万富翁”。前者充其量只是个“存款额”很高的人,他们不能荣获“百万富翁”的称号。

凡是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用金钱买到了,它原有的价值便不存在了。

1角硬币和20美元的金币沉在海底是毫无区别的。只有当你将它们拾起并投入流通时,它们的价值区别才会显现出来。

因此我们对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保护的,是光荣的;不义之财终被夺,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是没有好下场的。

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花钱要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就能让钱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在算“经济账”的同时,还要考虑家庭的“幸福指数”,因为精打细算、科学理财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我们明了金钱在生活中的真正用途。其实,我们拥有金钱的真正目的无非是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在字典里,关于幸福的注解表明——幸福就是生活或者境遇称心如意。也有人说,幸福应该是意识层面上的东西,与物质上的富足并不直接对等。就是这简单的两个字,是所有人的奋斗目标。但是很多人为此奋斗、腰缠万贯后,蓦然回首,却不知道幸福在哪儿。

金钱与快乐的关系

快乐与金钱之间的关系似乎非常微妙,不同的人会把它们摆在不同的位置。

记得有人曾对滚石集团的总裁进行过这样的评论:他实际上不是一个最好的经营者,对他而言,经营是次要的,金钱只是他快乐的副产品。他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他们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并最终获得了成功,这成功当然也包括财富的创造。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从事业中获得了快乐,这种快乐并不仅仅来源于金钱,更因为他们实现自己梦想的成就感。

在整个人类活动范围内,快乐都有助于改进人们的行为方式,从而获得成功,这包括婚姻美满、收入增加、健康长寿。科学家们还指出,把快乐视为通向完美生活的坦途也是错误的。实际上,快乐和成功之间的联系也有一些阴暗面,例如科学家们指出:“一个快乐的黑手党成员可能更可怕,一个快乐的骗子艺术家在造假却不被抓获方面也许更厉害。”但是基本情况是,快乐似乎是成功之母。快乐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如果你愿意分享,那么一个快乐会变成个快乐。

中国有句古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赚钱当然是为了幸福生活,但是挣钱多少与幸福真的成正比吗?

我们通常认为,薪水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有一份来自美国的经典调查显示,年收入由5万美元涨到100万美元的人群,不觉得自己在加薪后的一年中,比过去的一年里更快乐。

心理学家对此现象的解释是:人往往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当薪水提高时,人的欲望也随之提高了。当拥有健康的身体时,我们不会期望自己更加健康;当拥有一个幸福的家时,我们不会希望拥有两个幸福的家;但对于和金钱有关的物质,我们总是觉得越多越好。于是在不断追求、满足自己对物质的渴望时,人往往牺牲的是健康、人际关系、家庭、爱情和平和的心境。

说话对不少人来说是个很大的难题,愈是如此,他们把说话看得比登天还难。确实,不管做什么事情,大多要通过说话来完成。掌握好说话的尺度和分寸,根据不同的对象把话说到位,才能达到圆满办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