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第十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和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今山东省曲阜县)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对后世影响很大。鲁定公时,曾为司寇。后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都不被重用。归鲁后从事著述和讲学,编订了《诗》《书》等重要古代文献,并根据鲁史修《春秋》。相传有弟子三千人,其中名字可考者七十余人。死后,门人弟子及后学记录他的言行,为《论语》二十篇,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如《述而》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写出孔丘安贫乐道的一面,较有感情色彩。在孔门弟子中,子路的为人最为鲁莽直率,常与孔丘发生冲突,这种对话,性格就更鲜明了。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人必读的书籍。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1〕。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居则曰:‘不吾知也〔3〕!’如或知尔,何以哉〔4〕?”
子路率尔而对曰〔5〕:“千乘之国〔6〕,摄乎大国之间〔7〕,加之以师旅〔8〕,因之以饥馑〔9〕;由也为之〔10〕,比及三年〔1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2〕。”夫子哂之〔13〕。
“求,尔何如〔14〕?”
对曰:“方六七十〔15〕,如五六十〔16〕,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7〕。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8〕。”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19〕,如会同〔20〕,端章甫〔21〕,愿为小相焉〔22〕。”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尔作〔23〕。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4〕。”
子曰:“何伤乎〔25〕,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26〕,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27〕,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8〕,风乎舞雩〔29〕,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我与点也〔30〕。”
三子者出,曾晳后〔31〕。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讲,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32〕?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33〕,孰能为之大!”
〔1〕子路:仲氏,名由,字子路。曾晳:名点,字晳,曾参的父亲。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公西氏,名赤,字子华。四人均为孔子弟子。侍坐:陪孔子坐着。
〔2〕以吾两句,大意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就受拘束而不言。下句的“吾以”二字是倒用。
〔3〕居则曰两句:你们平时闲居时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啊!”则,作辄解,犹、常常。
〔4〕如或两句: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将以什么来为治呢?
〔5〕率尔:急剧貌。
〔6〕千乘之国:古代按土地出兵车,能出一千辆兵车的是一个拥有一百平方公里面积的诸侯之国。
〔7〕摄:逼迫。
〔8〕师旅:古代军队的组织单位,两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此处指战争。
〔9〕因:犹继。饥馑:灾荒。《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10〕为:治理。
〔11〕比:近。
〔12〕方:指义。
〔13〕夫子: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哂(shěn,审):微笑。
〔14〕求,尔何如,与下文“赤,尔何如”,“点,尔何如”,皆孔子之问,略去“子曰”二字。
〔15〕方六七十:指六七十平方公里的小国。
〔16〕如:或。
〔17〕足民:使民衣食富足。
〔18〕如其两句:意思说,至于兴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所能,须待其他君子。这是自谦的话。
〔19〕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宗庙:君主祭祀祖先的地方。
〔20〕如:或。会同:诸侯会盟之事。
〔21〕端:玄端,一种礼服。章甫:一种礼帽。此言自己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2〕相:祭祀、会同时赞礼、司仪的职位,有不同的等级。称“愿为小相”,表示谦逊。
〔23〕鼓瑟三句:记述曾晳在孔子询问及作答时的动作。鼓:作动词用,犹弹。希:“稀”之本字。曾晳正在鼓瑟,及被孔子一问,注意力分散,故瑟声逐渐稀疏了;一说,鼓瑟已近尾声,故乐音悉数。铿(kēng,坑)尔:放瑟声;一说,指曲终的余音。作:起。
〔24〕撰:述。这句大意是,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一样。
〔25〕何伤:有什么妨害。
〔26〕莫:同暮。暮春:夏历三月。
〔27〕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
〔28〕沂(yí,移):水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县南。
〔29〕风:作动词用,迎风乘凉。舞雩(yú,鱼):鲁国祭天求雨的场所。
〔30〕与:赞同。
〔31〕后:最后出。
〔32〕唯求句,与下文“唯赤”句同为孔子先从反面发问之词,然后加以说明。邦:国。与:同欤。这句说,难道冉求所说的就不是邦国之事了吗?
〔33〕赤也句,指上文公西华自称“愿为小相”的话,意为公西华只能做小相,那谁能做大相呢?
这是一篇记言散文,记录了孔子弟子子路等四人申述各人的人生理想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内容丰富,反映了四人不同的性格,子路的率真、大胆、自信、无所顾忌跃然纸上,人物形象鲜活,可爱。子路讲的是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第一要务是求生存,在大国之间要立足,就要强化军事,强大国防。冉有的谦虚退让讲的是六七十或者五六十平方公里的小国,要首先解决温饱,至于礼乐教化,需待来人。公西华讲的是如果做事,要先从小相做起,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急功近利,不贪大求全。曾晳讲的是有兴致的事情,是余闲能与几个弟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们各有侧重,互不重复,前提不同,方法各异。孔子对弟子的反应既能体现孔子对弟子的了解,也可看出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关爱。对子路的哂,既有对子路的率真的喜爱,又有对他不为国以礼的不悦;对冉有比较满意,怎见得“六七十”或“五六十”就不是国家?反问表明认可;他说如果公西赤只能做小相,那谁能做大相呢?可见对公西赤很有信心,同时对公西赤的谦虚有些想法;赞同曾晳,“咏而归”是注重教化,同时曾晳的“后”出反映了曾晳的留心请教和富于心计,寥寥数语,就能清晰地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