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表现
维生素K缺乏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K引起的凝血障碍性疾病。临床主要见于新生儿期及孩子期,发生于前者称新生儿出血症,发生于后者称为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本病为孩子期较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广泛出血倾向,常合并急性颅内出血,若贻误治疗,常导致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
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孩子,人乳喂养者占多数,病前多有腹泻、服用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的病史。
常突然出现自发性出血,如皮肤出血点、瘀斑、皮下血肿,特别以受压部位如背部、腰骶部、臀部多见。常见注射部位出血不止、鼻衄、消化道出血等。
严重者会发生颅内出血,多见蛛网膜下腔、硬膜下出血,脑室、脑实质出血少见。颅内出血可不伴有其他部位出血而单独发生。可出现脑膜刺激征、急性颅内压增高征及血肿压迫脑组织所致神经定位症状。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死亡。其他临床症状可有贫血、肝肿大、发热等。
产生原因
1.乳类含维生素K较少,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仅为牛乳中含量的1/4,且母乳喂养孩子肠道内细菌合成维生素K较少。因此,单纯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的孩子易患本病。
2.患肝、胆、胰腺疾病如阻塞性黄疸等,及任何原因引起的慢性腹泻,均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K在肠道内吸收。
3.病毒感染等原因损害肝功能,造成维生素K依赖因子合成障碍。
4.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因抑制肠道内细菌,致使维生素K合成减少。
并发症
维生素K缺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胃肠道出血,也可引起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症候群。
易发人群
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
应对方法
1.维生素药物。对确诊或疑诊患儿应尽早给予维生素K治疗。轻症可口服维生素K,重症尤其颅内出血者,应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K1,每次5mg。同时静脉输注新鲜血或血浆,以迅速补给凝血因子,并纠正贫血。并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必要时可重复给药数次,一般疗程3~5天。
2.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双香豆素能抑制肝脏中的羧化酶,使维生素K依赖因子生成减少。水杨酸是双香豆素降解产物,也具有双香豆素类似作用,故应用大剂量水杨酸盐治疗风湿病时,应补充维生素K。
家庭护理
对慢性腹泻而长期口服抗生素的患儿,以及3个月内单纯母乳喂养儿,应及时补充维生素K。患阻塞性黄疸或孩子肝炎者,应预防性给予维生素K。对接受大剂量水杨酸盐治疗、完全胃肠道外营养患儿,应给予维生素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