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妈妈”启示录
6295600000068

第68章 美国普通教育改革让弱势学生出头

美国高中为四年制,为了鼓励学生在学术上的竞争力,几乎每所公立高中都会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也有一部分高中开设国际学者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要求学生写大量的报告。所以在美国高中,很多学生的课业压力也是很大的,但也有一批优异的学生会在学术上脱颖而出。如今美国高中又在进行一项新的试验,即高中二年级学生在学期结束后如果通过一系列考试,就可以取得高中文凭,同时允许他们直接跳级入读两年制社区学院。

这一新的高中课程计划大部分是仿照丹麦、英格兰、芬兰、法国和新加坡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不错的国家的模式。提出这项计划的美国教育和经济中心称,采用这种方式的其中一个目标是,减少入读大学的学生需要补课的人数。据有关统计数据,美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一年级大学生要补课,不少人在完成学业前退学。

对于那些通过高中毕业考试但有意入读名牌大学的学生,他们可以在高中的三年级及四年级继续准备四年制大学的课程。那些不能通过考试的高中二年级学生,将可以在三年级及四年级结束时再参加考试。这个名为委员会考试的考试不仅包括英文和数学,也包括科学和历史等科目。

美国的比尔·盖茨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为这一新的计划提供了150万元的奖金,以保证其能够得以实施。实行新教育计划的8个州将向联邦教育部提高公校考试成绩的3.5亿元专款中申请部分拨款,以负担部分开支。

康州、肯塔基、缅因州、新罕布什尔、新墨西哥、宾州、罗德岛和佛蒙特这8个州的高中学生,将于2011年开始这个新课程计划。参与试验计划的州将要为参与的学校挑选最多5个科目和相应的考试。课程设置已获得全国考试中心的批准,包括大学委员会的大学先修考试(AP)、国际学士文凭和ACT的Quality Core等。

这个计划的支持者希望该计划最终将从这些州推广至所有学校,同时鼓励其他州跟随。支持者包括全国制造商协会和全国教育协会这个全美最大的教师工会。美国教育界人士认为,长期以来,高中毕业的要求一直以学生累计足够的课程学分为根据,新计划将改革这一做法,允许以对科目的掌握程度为根据。

在美国教育体系兴起的另一个实验项目是高中和大学联手,以低收入家庭学生为对象,鼓励他们在高中就开始大学学业,目标是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的高中和大学毕业率。重点扶助的学生主要是来自少数族裔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全美国的先修大学高中里,七成学生是有色人种,将近六成学生符合在学校领取折价午餐的资格。

有关人士认为,美国教育的问题之一是评估和教学上没有衔接。所以年轻人能念完高中,拿高中文凭,却没做好上大学的准备。一般而言,大学第一年是关键的一年,许多大学新生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而决定退学,尤其是那些贫穷家庭的孩子。先修大学高中由于学校规模小,能给每名学生最大的支持。而那些有机会得到支持,无论是课业还是非课业上的支持的年轻人,他们在为念大学做准备和修大学课程方面都比较成功。

今年17岁的尼尔二世,为了更快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他从高二就开始到大学里修学分,如今高中三年级的他已经修了19个大学学分。华盛顿特区友谊中学有50多名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自愿参加了先修大学高中项目,他们当中许多人的目标是成为家族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一名学生说:“我的家人非常支持我这样做,我的父亲念过大学,但因为有了我而没有念完。所以他对我有这个机会念大学并念完大学感到十分兴奋。”

每天下午,这些高中生便摇身一变,到当地大学上课成为大学生。虽然他们不跟大学生在一起上课,但这些中学生却认为,这对他们提早认识以及适应大学生活非常有帮助。这让他们有更多的动力和资源念完大学。

创办先修大学高中的费用是由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提供的。先修大学高中均为公立高中,学费如同正规高中一样,为政府补助,这包括了先修大学学分费。先修大学高中项目虽然属于实验性质,但自2002年实施以来,已经成功鼓励许多少数族裔和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创办超过四年的先修学校,学生毕业率高达93%,学生在毕业时平均先修了22个大学学分,甚至有11%的学生同时拿到高中文凭和副学士学位。到2009年为止,全美国200所先修大学高中扩展到全国24个州,学生总数为4.2万名。创立这一项目的人员的最终目标是在美国建立250所先修大学高中,每年培养出10万名学生。

在高中选修大学课程对学生而言并不轻松,一名高中生希望自己未来能够成为一名工程师,因此他不仅在大学修习相关工程课程,还同时在工程公司实习,一个星期要占去20个小时。对于必须牺牲很多休息时间,这名学生甘之如饴。他说:“你要找到读书之道。我在火车里、地铁里、公交车上读书,在家里读书,我随时随地都在学习。”

在一所高中,参加先修大学高中项目的90%的学生是家族中第一代念大学的人,他们都很珍惜自己能够读大学的机会。而高中的低年级学生看到他们每天下午“集体缺席”到大学念书,也看到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谈论大学生活,也受到了鼓舞,看到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