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3200000091

第91章 音乐与饮食:鼓瑟吹笙享美食

中华民族十分重视饮食时的气氛,同样也较早的意识到了饮食带给人们的愉快和欢乐,人们经常通过音乐的方式来表达或者来烘托宴饮的欢乐气氛。这样一来,饮食与音乐之间就有了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

“乐”本来指乐器,后来引申包括音乐、快乐等含义。古人认为,只有沉浸在快乐之中,才能够达到宴饮的目的。《礼记曲礼》中有“当食不叹”的规矩,汉代刘向在《说苑贵游》中说:“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也。”可见古人对宴饮气氛的重视。为了烘托宴饮气氛,同时也为了表达在宴饮之时的快乐之情,人们就会经常利用音乐的形式来抒发宴饮之时的感情。

先秦时期,当主人在宴饮上请客人喝酒时,手里拿着点燃的蜡烛,另一只手抱着备用的烛炬,在前面领路,客人起身谦让时,主人将烛火交给仆人,并和客人作揖礼让,还互相唱着诗歌。主人借歌声表达对客人的诚意,客人用歌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谢。

周代宴饮歌曲

周代贵族在宴饮之时使用的传世乐歌非常多,《诗经》中的《鹿鸣》、《伐木》、《南有嘉鱼》、《噫嘻》、《振鹭》、《丝衣》都是当时宴饮之时所唱的歌曲。《彤弓》是周天子赏赐有功之臣的乐歌,《天保》、《南山有台》、《菁菁者莪》皆为诸侯们赞颂周天子的歌曲。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关鸠》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古代人们认为《鹿鸣》是《诗经》四始之一,《鹿鸣》就是周天子宴乐群臣时的歌曲,分为三章:第一章写主人鼓瑟吹笙的邀请嘉宾;第二章赞扬嘉宾的贤德;第三章写宾客和主人一同奏乐,欢乐的情绪达到最高潮,嘉宾为了感谢主人,拿出准备的币帛当作礼物赠送,主人也要拿出物品回礼。

战国宴饮乐器

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中,发现了一套震惊世界的乐器,那套65件(钮钟19件、甬钟45件、钟1件)组成的编钟,编制齐全、制作精美、音域宽广,依大小顺序排列三层,悬挂在曲尺形的铜木钟架上。编钟低音浑厚,中、高音悠扬,12个半音齐全,能演奏各种乐曲。这套乐器完全按照墓主人生前宴饮作乐的场景安放的。通过这些乐器,我们能想象出当时的宴饮音乐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明代宴饮音乐

明代的宴饮音乐受元代杂剧的影响比较大。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定宴饮之乐曲,大多数都会采用杂剧的音乐曲调填词,如《开太平》、《大一统》、《安建业》、《定封贵》、《抚四夷》、《起临壕》、《守承平》等宴乐,都是按照杂剧的曲调演奏。到了明洪武十五年又重新确定宴乐的乐章。这些歌曲的内容主要是用来歌颂当朝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宣扬国威,祝福皇帝长寿健康,歌唱都城繁荣等。后来,一些少数民族前来朝贡之时,为了炫耀中原的强大和富饶,在招待外国使节的酒宴上,还要兼用大乐、细乐、舞队,奏《醉太平》、《朝天子》之曲。

吓坏使臣的楚国宴饮乐

在《左传成公十二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共王为了彰显自己的大国气派,在宴请晋大夫至时,把宴饮时使用的钟鼓琴瑟放置在宴会厅的地下室,至刚刚到来,乐声就响起了。这位晋国使臣以前并没有见过这样宏大的场面,他大惊失色,转身就跑。作为宴会宾相的子反不紧不慢的对他说:“天色已经晚了,我们君王已经等您很久了,请您进去吧。”在惊魂未定之中,至道出了难言之隐,他认为楚王接待他的礼仪过于隆重了,这种“备乐”(三面悬挂钟“轩悬”之礼)是诸侯之间相会时使用的,他不敢承受这样的礼节,否则楚王接见晋国国君时使用什么样的礼仪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宴饮的乐队设置在地下,除了讲求排场这个因素,还有能使音乐达到很好的共鸣效果,并且希望悠扬的音乐能增加宴饮的欢乐气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