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3200000018

第18章 食礼的萌芽

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礼一直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核心,具有中国一切文化现象的特征。中国食礼萌芽于遥远的先秦时期,从古至今,由上到下,成规成矩,一以贯之。

食礼是人们社会等级身份与社会秩序的认定和体现,食礼的规范和实践最初发端与上层社会,并且由上层社会成员们所遵从和施行。随后统治者有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其作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秩序来推行,最后成为了具有教化民风作用并流行于全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

远古时期  人类文明最早的“礼”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祭礼,同样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礼。在远古时代,当有人死去,先民们就会利用食品为其祭祀,食物在这里只是祭礼过程中的道具和信物。先民们的祭祀和祭祀之物,是为了鬼神和献给鬼神的,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死人的,因此这只能属于食礼的萌芽状态。

食礼的出现与演进

食礼最初起源于祖先们的共食生活实践,也受到了祭祀礼仪的启示。在远古社会,家庭还没有出现,人们是群居共食,这一习性或习惯是延续了相当长时间。当时的人类只能通过一个群体进行觅食,当他们集体觅食之后就各自“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那时在他们脑海中也没有伦理道德的约束,所以彼此之间在进食时的礼貌或协作便也就都无从谈起了。

随着人们的生产力和思维能力逐渐提高,人类社会也随之发展起来了,先民们获得的食物逐渐增多,同时人类也开始懂得制造各种饮食器具。最初人们的饮食生活可能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比较简单的约定俗成的规矩。例如:食料或食物在男女、壮弱、老少等不同成员之间的分配方式,以及在通常情况和特殊状态下的分配原则;有了重大收获或其他特别时刻的食事举措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可能存在的规矩,可以有效地维护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稳定性以及促进人类社会活动的有效性。但这些规定他们很可能还仅停留在这样一种原始或基本管理意义的“行政”手段的层面。这只是食礼的雏形。

等到人们脑海中出现了对鬼神的敬畏,以及先民们对许多神灵威力的等级差异有了认识,并且其已经成为影响饮食生活的重要因素时,食礼才出现。如,集体或社会成员之间因财产和地位有了区别,共食或聚餐场合的讲究才成为客观需要,到这时严格意义的食礼才出现。古人云:“衣食既足,礼让以兴”。“礼”只能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以后的产物,“礼”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别尊卑,用于区别神人尊卑的祭礼原则和精神或有关思想进入人群社会中,并且开始在他们最易于也最需要作此区别的社会和交际性食活动场合发生作用时。人们为了实现人群社会关系在饮食活动中贯彻,为了社交饮食生活中的情感表达,食礼也就随之出现了。

实际上,食礼是人们对社会等级身份与社会秩序的认定和体现。其次才是以其为核心,或在此基础之上的诸般文化形态的演绎和展示。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文化的逐渐下移,当民间百姓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到各种社交性的食活动之后,食礼就以全社会普泛的文明教养和文化娱乐属性为大众所认知和传承,其等级秩序的最初性质和功能便越来越埋入时间历史的底层,其本来面目越来越难以被认识和理解了。

延伸阅读

远古时代的食品祭祀

远古时期,遇到亲人死去的不幸事件,人们就会攀登到高处呼唤他的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唤回其离开身体的灵魂。先民们认为,人活着是要依靠附着在身上的灵魂。呼唤之后,如果人仍不复活,人们就认为他的魂魄已经远去了,也就是他真的死了。之后,就会给其举行隆重的葬礼:将死者的尸体清洗干净,用生米等食物塞到其嘴里,谓其“含礼”,最后还要用草裹上一块熟肉来致奠。“礼”字的出现,即是这种祭活动和事象的记录与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