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的心思你要懂:家庭教育心理学
6289900000067

第67章 有比较,孩子未必就会有进步

很多家长都有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孩子比较的习惯。若自家孩子做得好,父母感到脸上有光彩,逢人就会炫耀一番;若自家孩子表现得不理想,父母觉得没面子,感觉抬不起头来,就会经常数落孩子。

“你看看你,整天就知道玩,人家巍巍学习那么用功,成绩那么好,前两天又得奥数竞赛第二名。你若有巍巍的一半就好了。”

“你看看人家玲玲,在学校的晚会上弹了一首曲子,还跳了一个舞。你呢,一个节目都没有,让你学舞蹈你不学,除了会吃饭,会看电视外,你还会干什么?”

“给你说话呢,你听见没有?好好向冬雨学习,看人家多听话,在家里多勤快。”

妈妈几乎每天都要这样训斥姗姗。姗姗委屈地对老师说:“我妈从来就不夸我一句,根本不知道我的优点是什么,她巴不得别人是她的孩子,我最好没有出生。”

做父母的都有望子成龙之心,他们之所以拿孩子来做比较,是因为有些父母认为没有比较,孩子就不会有进步。他们是希望通过比较来激励孩子。

其实,做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这种做法却是要不得的。因为不管是当众炫耀孩子的优点,还是数落孩子的不是,都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不良的刺激。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你在拿孩子做比较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育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1.炫耀,要么使孩子骄傲,要么给孩子压力

俗话说:“孩子总是自家的好。”很多父母几乎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断地在心中为孩子描绘蓝图,并一厢情愿地将他们当成了炫耀品。殊不知,总拿孩子在人前炫耀,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过多的夸奖可能会使孩子滋生骄傲自满情绪,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优越感太强就可能不思进取。这样的孩子往往是一副高高在上、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模样,这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的人际关系不和谐。另外,如果父母经常在别人面前炫耀孩子,也容易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一位妈妈经常当众说:“我家孩子天生有绘画天赋,画什么像什么……”有一天,众人非要看看孩子的画作。妈妈拿出孩子的“小鸡啄米图”,大家虽然口中赞许有加,但脸上的表情孩子却看在心里。孩子从此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一心只为妈妈口中的“绘画天赋”而奋斗,但他心里最清楚,其实自己以前只是把绘画当成一种娱乐,能很轻松地对待,而现在它却变成了拖累和负担。孩子觉得自己活得很压抑。

凡事有度,做父母的对孩子一定要赏识有度。历史上“伤仲永”的故事,不早就给过我们警示了吗?

2.贬斥,使孩子产生嫉妒、敌视等负面情绪

经常被当做贬斥对象的孩子往往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会觉得父母喜欢别的孩子比自己多。这样的孩子内心往往会产生愤怒、嫉妒、敌视等负面情绪。尤其是对自己的比较对象,他们非但不会把对方当榜样,反而会在抵触情绪的作用下,把对方当“敌人”,从而处处“树敌”。试想,如果一个孩子把周围的人都当成竞争对象,在班级内要战胜其他同学,在邻里之间要赢其他孩子,走在哪里都要打败别人,他们就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我没有朋友,只有敌人。这种孩子会感到自己处处被孤立,走到哪儿都是四面楚歌。时间长了,他们会很痛苦,也会变得不懂得与别人合作。

孩子情绪受困扰,其内心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的信心就会大大减弱。情况严重的,孩子甚至会自暴自弃,不爱学习的往往会越发讨厌学习。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他们往往还会有很多怪异的行为举动,而这些行为通常都是父母不喜欢的。这样,孩子就容易陷入“负面情绪——父母反感——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父母要辩证地看待孩子的能力。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只要加以培养,他们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发展机会。

虽说有比较才会有竞争,但是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进入良性竞争。我们要调动孩子的竞争意识,但前提是先让孩子搞清楚竞争的对象。要使孩子明确,他的竞争目标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和他人竞争的实质是与自己竞争,就是一天比一天做得好,就是每天都要进步一点点。家长具备这样的心境,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一路凯歌。

孩子考不好有很多原因,并不是孩子不愿意考好。要知道,所有的孩子都想考得好成绩。在学校里,老师的说教、同学的高分已经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了。这时候,父母拿孩子和别人比,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不满和痛苦,而对事情本身则毫无帮助。家长不如把拿孩子作比较的时间用在引导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上。

作为父母,请摆好心态,不要拿孩子进行比较和炫耀。孩子有优点要表扬,有缺点及时指出来。但一定要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要让孩子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请关心孩子所想,观察孩子所长,为孩子的前进做出榜样。让孩子扎扎实实地努力,实实在在地进步。

写给父母

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值得表扬,但父母不能把孩子的成绩当做充当门面的东西拿出来当众夸耀;孩子暂时落后,我们也应看到他身上别的孩子不及的地方,千万别在他情绪最低落的时候把他贬斥得一无是处。做父母的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把握好孩子的情绪波动,和孩子一起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