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辉煌与困窘
6285500000004

第4章 感悟“南通现象”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东南沿海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远远走在全国的最前列。其中,以山东为代表的环渤海湾地区,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加上我国台湾地区,我以为代表着我国基础教育目前的最高水平。对他们基础教育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予以介绍,对他们改革与发展基础教育的经验和做法予以研究,无疑会成为尽快改变西部基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面貌最强有力的他山之石。

“南通现象”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江苏省南通市的精神文明建设闻名全国,二是指江苏省南通中学的教育全国知名。我总认为二者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本文感悟的重点是后一个“南通现象”。

南通中学(南通人简称通中),创建于1909年春天,由清末状元、我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兴办,为江苏省最早的省属中学,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教育部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迄今已近百年校史。在百年的风雨历程中,南通中学以张謇先生亲题的“诚恒”校训自励,形成了“严谨善教”、“好学多思”的优良教风和学风,培养了江上青、钱素凡等30位受人敬仰的革命先烈;杨乐、李大潜等17位勇攀科技高峰的院士;赵无极、袁运生等一批自成一格的艺术大师。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南通中学又以其高考和“奥赛”的骄人成绩成就了教育的“南通现象”。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叫“全国高考看江苏,江苏高考看南通”。

从2004年到2005年,《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新华日报》、《成才导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卫视等,几十家当今中国最权威的新闻媒体,集中对南通中学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不过报道的重点不是高考,不是奥赛,而是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的一个新亮点,重点报道了南通中学的德育教育。2004年10月初,首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第一站现场会在南通中学举行。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胡振民亲临现场,并做出了“辉煌人生从这里起步”的评价。

2007年10月,怀着十分激动、敬仰的心情,我终于踏进了南通中学的大门。同行的同仁考察的目标是南通中学的学校管理,尤其是高考备考工作。然而在通中停留的一天时间里,我们时时、处处,看到、听到、体验到的都是通中的“难忘教育”、“体验教育”、“感动教育”。可以说,从校长到教师,再到学生,他们谈论的话题没有一时一刻离开过“德育”这个中心词。几乎没有一个人提到“高考”这个词。这让同仁们略感失望,大家心照不宣地认为,高考的秘诀谁都密而不授。而我却从此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之中。考察归来,更是思绪万千,望着案头从南通带回来的一大堆资料,翻来翻去,有很多感悟需要记下来,又一下子理不出头绪,不知从何记起,踌躇月余,方产生了此篇并不像样的文字。

一、创新教育思想,用全新的理念引领教育

走进通中校门,有一块高两米多,重达四五吨的巨石,上面镌刻着工整遒劲的“诚恒”二字,便是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先生上世纪初创建该校时亲笔题写的校训。通中人的解释为“诚于做人,恒于学问”。在新的历史时期,通中人不断赋予其新的丰富的内涵。

缪建新,这位出版过《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德育新论》等多部德育专著的年轻校长,对学校教育有着独特的看法。他说,德育如盐,不能一口吃个饱,只能化入日常食物中慢慢吸收。他认为,目前学校德育的问题一是“盐”的老化,德育课程未能及时更新;二是过于重视道德认知,即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校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德育恰恰不仅是知不知的问题,而是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

但是如何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又不仅仅是个形式和方法的问题。缪建新发动全校师生就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内容与方法,形式与效果等问题,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刻研究与探讨,并把研究探讨的成果,主编为一套名为《辉煌人生从这里起步》的丛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教科书,来导引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该丛书共四卷,包括“理念卷”、“资源卷”、“活动卷”和“感悟卷”。

在“理念卷”,他们研究和探讨了新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难忘教育的理论假设”以及“德育经验课程的操作定义和实施步骤”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层次问题。其中对他们设计的“难忘教育”做了如此理论解释:“难忘教育既不是指教育的内容,也不是指教育的模式,而是专指教育的特质,具体说是教育的色彩,教育的力度,教育的影响。”他们认为,“教育能不能产生效用,与教育的内容固然有关,与实施教育的模式固然有关,但毫无疑问,它与教育的色彩、力度、特质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教育必得经由教育者的感受、体验,才能产生悟解,最终使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使教育的目的植于学生的心中。难忘教育正是格外地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和体验,同时致力于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活动,由情感在一定情境中的激活和升华,来使德育的认知落实到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中,同时使德育要求的行为规范落实到学生的道德践履中。”他们将难忘教育定义为“感受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情感的教育”、“情境的教育”。

校长缪建新以《课程改革:引领德育改革》为题,亲自撰文,从“培养健全人格的课程目的观”、“突显经验课程,变革认知课程的课程价值观”、“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和“在对话中互动的课程实施观”五个方面,既阐述课程改革的理念,又阐发自己的德育改革观。如果说,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引领了全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那么,缪建新全新的德育观毋庸置疑地引领着通中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我想,这正是通中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新亮点的起因。

二、拓宽教育内容,用丰富的资源实施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每隔几年就会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的形式出台一份相关文件,这在中外教育史上都属罕见。另一方面,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却令人担忧。青少年道德沦丧,法制观念淡漠,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等,让家长和社会越来越放心不下。产生这种“二律悖反”现象的原因,固然与市场经济给学生道德素质带来的新挑战有关,与多元文化交汇给学生道德素质带来的新挑战有关。也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给学生道德素质带来的新挑战有关。但是不可否认,中小学德育教育长期存在的资源匮乏,内容空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000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革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作了如下阐述: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文明行为教育,以及理想前途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这些人人都耳熟能详的德育教育内容,在学校德育工作实践中,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资源作为载体,另一方面,仅有的资源都是几十年不变的传统内容。诸如,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经典故事、历史事件、传统美德等。受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阻隔,学生接受起来容易产生隔膜,加之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几乎是同一个内容,学生都听腻了,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难怪德育教育的效果不佳。

南通中学的教育同仁似乎对此深有体会,他们面对实际,立足当地,将目光转投到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中,从中挖掘开采出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德育富矿,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前文已述,通中毕业生中有30位受人敬仰的革命烈士,17位两院院士,和一批艺术大师。他们把这些人的英雄事迹、创新精神、创业过程等,统统挖掘整理出来,编入《辉煌人生从这里起步》丛书的“资源卷”,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教材。同时,他们经常请当世的院士和艺术大师们来学校作报告,现身说法。甚至请他们中的一些人亲临现场,领着学生进行国旗下的宣誓。试想,对于通中学生来说,他们中的许多很可能就是这些先烈、院士、大师们的后代、亲人、弟妹,他们的事迹和现身说教,对学生们来说,多么亲近,多么有感召力。德育教育的内容再也不是遥不可及,难以想象,不可理解的抽象概念,而是触目可见、伸手可及,具体、生动、鲜活、感人的事迹,怎能不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环境育人,是许多教育工作者都非常认同,并致力去做的工作。但是,很多学校的环境育人又仅局限于绿化、美化校园,在校园里搞一些醒目的口号式标语牌出来。其内容大都是些名人名言、政策法规。既正确又深刻,也符合教育规律,唯一欠缺的就是概括而不具体,高雅而不通俗,很少能达到育人的目的。通中人却把空洞的说教化成了具体可感的资源。他们在校内建有校史馆、心理辅导中心,校园里塑有钱素凡钢像。在校外建有少年法庭等30多个德育基地。这些德育基地涉及自然、社会、历史、人文、法制、革命传统、现代科技、建筑审美等各个领域。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以及爱历史、爱生命、爱审美的抽象概念,全部化为具体可感的对象。

不仅如此,校长缪建新认为,校园环境是校园精神文明的载体,大到建筑的造型、色彩、命名,小到种什么花,铺什么草,“均大有文章可做”。通中所有校园建筑的外墙都是赭色,透露出沉稳、凝重的气息。缪建新是这样解释的:“赭色象征忠诚,灰黑寓意永恒,以赭色辅以浅灰色为校园主色调,不仅稳重中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契合通中百年名校身份,而且暗含通中‘诚恒’校训”。此乃他们的刻意之举。这些,都是他们自己开掘的宝贵的德育资源。

三、丰富教育形式,用难忘的活动自我教育

“我向国旗庄严宣誓:热爱祖国,追求真理;诚于做人,恒于学问……”这是南通中学初一新生入学仪式上千余名学生在国旗下宣誓。听着学生稚嫩的声音在校园里回荡,一位语文教师激动得当场流下了泪水。

南通中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宣誓,每当这个时候,老师、学生、家长无不为之心潮澎湃,甚至有的学生兴奋得睡不着觉。

“不要小看这样一个简单的仪式,它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终身难忘!”一位老师如是说。前几天,她的一位学生从香港科技大学给她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只谈了一个话题:南通中学的难忘教育对他们很有用,在内地也许感受不到,但在香港感触特别深,他觉得在南通中学的6年没有白过。

其实,在南通中学,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都有令人难忘的“仪式教育”:初一学生向国旗宣誓仪式,初二离队仪式,高一青年志愿者交接仪式,高二成人宣誓仪式,初三和高三的毕业仪式等等。翻开《辉煌人生从这里起步》的活动卷,其中记载的学校“精品德育活动”有13项,“班级主题德育活动”有:自豪教育篇、自立教育篇、自强教育篇、心理教育篇、责任教育篇、感恩教育篇,以及“向近视宣战”“中学生拥有手机利弊谈”、“友谊的真谛”、“学会学习”、“‘利’‘义’兼得”、“中学生如何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等。涉及现代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仪式和活动,通过科学选题,精心设计,亲身实验,让每一次活动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终生受益。这便是“难忘教育”。通过“难忘教育”达到了“教育难忘”,实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南通中学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看成是最有效的德育教育。校园电视台、广播台、交响乐团和学生各类社团等活动,都是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广播台、电视台节目的采、编、播等,完全由学生独立制作,节目质量深受师生好评。

学校举办的“四个节日”,即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每个节由若干系列活动组成,均采用承包方式由各年级学生承办,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参与性,全校学生参与面在80%以上,已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节日”。各类小发明小创作成果丰硕,学生制作的机器人在国际青少年比赛中荣获第一名。

学校开展“文明与我同行”活动和“青年文明岗”创建活动。多年来,学校每周由各班轮流管理校园,自编有关简报,并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向全校师生讲评。青年文明岗每周有一个班挂牌上岗,从食堂、图书馆、电话亭到教学楼厕所等,均由学生自己打扫、擦拭、管理。

面对网络文化和心理问题增多,南通中学也及时做了应对:通过组织电脑机器人大赛、电脑设计班旗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班级网页展示等活动,真正发掘了现代网络技术的育人功能。学校与市心理咨询中心合作创建了南通市首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建立心理档案,校内外专家坚持每天中午坐堂接诊,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真正成为学生真情倾诉的家园和港湾。

在南通中学,德育不是教师板起面孔讲大道理的空口说教,而是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德育问题与困惑,精心设计的,让学生自我经历、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的活动。德育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寻求教育的过程。

四、强化教育细节,用慈爱的心雨滋润教育

清晨,南通中学的学生跨进校门的时候,总会看到校长缪建新面带微笑站在校门口,向每一个学生说一声“同学你好”,日复一日,风雨无阻。只要校长没有外出,同学们每天都会经历这一幕。家长们反映,孩子跟校长互相问好后,一整天都很愉快。南通中学的德育工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据说一开始抓文明礼貌,第一天他们给学生讲,看到老师要喊你好。散会的时候同学们记住了,第二天喊得人少了,第三天看到老师一低头走了,他们没有批评任何一个学生,而是从校长、主任到老师,站在校门口、大道上、教室门口喊“同学,你好”。慢慢地,学生们便习惯了。初一学生李欢欢说:像这样的事老师没有批评我们,给我们的印象特别深刻。我们就很容易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一次,初三年级一名男生将头发染成了流行的浅黄色,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朱全中亲自找到这位同学,进行谈话教育,告诉他要把自己的行为放在班集体中考虑,并且打电话跟他父母沟通,纠正了他们的看法。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后,这位同学第二天便把头发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南通中学就是从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校园里,你看不到奇装异服、乱扔垃圾,课间有学生义务打扫卫生间,车库里一千多辆自行车排成一条线,迎面走来的学生都会礼貌大方地说:“老师好!”、“叔叔好!”、“客人好!”,教育书店是校园里6000多名师生唯一能花钱的地方……南通人自豪地说,从停放自行车、跟人打招呼等行为中一眼就能认出南通中学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到医院体检,碰到医生都叫老师好。”

南通中学有三十项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和近千条学生日常行为条例,甚至细化到头发的颜色和鞋跟的高度。在学校制定的《南通中学学生文明礼仪规范》中,对衣着、挂件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南通中学正是通过这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日常教育,将文明道德思想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的。

“陈老师,早恋可怕吗?可耻吗?您第一次有那种感觉是什么时候?您是怎么处理早恋的?”

“早恋不可怕,更不可耻,但你们都还小,正是读书长身体的年龄,而不是恋爱的季节……第一次有那种感觉是初二,后来我用理想激励自己,用更勤奋地学习转移兴趣,战胜了早恋。”

提问的是高一年级的一位学生,答问的是陈祝华老师。在南通中学,每一个老师都是用心与同学们交流的,用爱感染着好学勤思而又多愁善感的中学生们。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不好做!一是他们懂得多,经常提出一些很尖锐、很前卫的问题;二是网络的诱惑,学生一旦迷上上网或打游戏,常常不能自拔;三是早恋的苦恼。对做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讲,这些都是挑战。”南通中学副校长朱全中这样讲,在他们学校,从没有一个老师用责怪、批评、警告的口吻来教育学生,而总是把自己平等地融入学生之中,一起讨论那些棘手的问题。

南通中学有一门自编的课程叫“利育课”,专门讲如何看待“利”,看待“金钱”。这是德育的一部分,也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结晶。“视金钱如粪土是君子行为吗”、“真应该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吗”、“淡泊名利值得提倡吗”……面对当代中学生直言不讳的提问,学校组织了多场次的讨论。师生们感觉:“对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学本领、挣大钱、作贡献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知识和勤奋是挣钱的最好方法,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这些结论如春风化雨,沁入同学们的心脾。

在一位初二学生的成绩簿上老师写下了这样一段评语:“仰望天空,群星璀璨。你就是那最亮的一颗。祝贺你本学期获得‘新荷之星’。”原来,这位同学的成绩只算中等,但在那个学期进步很快,老师评他为“新荷之星”,借此鼓励他更进一步。学校多年坚持不按考试成绩排名。在老师眼里,人人都是好学生,没有优生、差生之分。更没有“坏学生”之说。

浓浓的爱意像蒙蒙的春雨流淌在南通中学师生间。老师用爱的心雨滋润着教育这块沃土,溶解着学生成长中的烦恼。

五、拓展教育空间,用爱心实践固化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最终要长大成人,进入社会,所以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成果仍然要表现为公民道德水准的提高,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南通中学的教育同仁深明此理。为了避免产生“一加一等于零”的负面效果,他们从来就不关起门来搞德育,而是把德育教育的空间早早拓展到了社会。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就重点建设了一批德育基地,强化了对学生的体验教育。

1995年建立并投入使用的东方红农场军训基地,是省级优秀社会实践基地,该基地突出对艰苦环境、严格纪律的体验。由于军训工作的突出表现,南通中学2002年被表彰为江苏省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

南通中学广西柳州科普教育基地1999年由校友、著名古人类学专家周国兴教授领衔建立,每年暑假组织40名左右的学生赴基地学习古人类、动物、植物、考古、地理、气候、民俗等知识,并在大苗山区定点援建希望小学一所。

社区服务基地是1993年在南通市和平桥街道开辟的,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主要形式。学校的青年志愿者为和平桥街道的几十位老人长期提供服务。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志愿者们共服务老人近40位,其中15位老人是在青年志愿者的关爱中度过人生最后的美好时光。

在南通“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八位烈士中,有5位是南通中学校友。学校抓住纪念“三一八”惨案50周年的机会,在校园内树立校友钱素凡烈士塑像一座,供学生们瞻仰纪念。同时还出版了两本爱国主义教材。

南通中学创建的法制教育基地,2002年被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评为全国百所“示范青少年法制学校”。学校积极与社会各方面联系,聘请了崇川区法院院长为学校法制副校长,组建了一支兼职法制教育工作者队伍,十多年来,学校师生违法案件的发案率均为零。

1999年,南通市寺街区一位长期得到南通中学青年志愿者关爱的老人去世后,周围邻居被志愿者的行为所感动,但又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就自发写了感谢信贴在校门外。

10余年来,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对老人的爱心从没间断。在每年的青年志愿者帮扶老人交接中,高二年级团支部负责人都要向新志愿者介绍结对帮扶老人的脾气,性格,喜好等,讲述帮扶活动中一些感人的故事。

“朱大爷,1918年生,掌印巷××号,独居,脚部有中风后遗症,行动不便,性格直爽,讲普通话……”这是几十万字的“志愿者服务日记”中工工整整地记载着的一位老人的情况。

南通中学2001界毕业生袁青青在学校是青年志愿者活动积极分子,考上复旦大学后曾主动问老师有没有青年志愿者活动,后来一次在街头帮助残疾人的镜头恰好被媒体捕捉到。

南通中学的一位老师去东方红农场看望在那里实践的女儿,差点都不敢相信:洗衣服、做饭自己来,连被子都叠得整整齐齐。因为女儿在家里从来都不会叠被子。

一位学生家长如是说:“我也多次听人说,是不是通中学生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开始不觉得。有次上街女儿刻意走斑马线,我说人家都不拐你怎么拐?她说我是通中学生,要对得起身上穿的校服。在街上,她有时指着几个学生模样的人说,那肯定不是通中学生,因为通中学生是不会勾肩搭背的。”

是的,将道德内化为自身需要,正是南通中学德育工作的成功之处。

于是,南通中学的德育工作得到了官方和媒体的充分肯定,可谓好评如潮,这在文章开头我们已有交代。那么,其他方面又是如何评价呢?

一位清扫厕所一年之后的通中学生如是说:“一年来所改变的,不仅仅是厕所的面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的思想观念,培养了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中自由而又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有了献身科学的激情,这样的感觉伴我一生”。1953年毕业于通中,现为中科院院士的李大潜如是说。

“孩子进了通中,我就放心了。”一位学生家长如是说。

“通中学生就是不一样。”一位南通市民如是说。

写到这里,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与其说南通中学的德育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的一个新亮点,不如说南通中学的德育工作,成就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南通现象”。先有南通中学的“南通现象”,而后才有南通市的“南通现象”。

一口气介绍完“南通现象”,回过头来思绪又回到文章开头同仁们的失望以及我自己的感悟。那么,我从“南通现象”里感悟到了什么呢?

其一,育人之本重在育德。南通中学的同仁们对教育的理解深刻,抓住了这个根本,所以他们在育人这个教育的终极目标上取得了成功,高考、奥赛这些教育的过程性目标的实现自不待言。我有一个并不恰当的比喻:育人犹如登山,选择科学的登山路线是成功的前提保证,扎实的体能训练是登山的实力保证。德育为先还是智育为先,就是选择路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犹如体能训练。通中人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其二,素质教育之魂在于德育。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通中人对此心领神会,于是他们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称为“塑魂工程”。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用‘诚恒’固化生命绿色的纯真;用爱心雕刻青春金色的年轮;用智慧塑造冰清玉洁的灵魂;用今天编织明天辉煌的人生”。岂有不成功之理?

其三,人才成长的动力始于内心。“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个简单的哲学道理我们都懂。教学要想方设法化“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句话我们也常讲。但是通中人成功了而我们没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古训今天还有效,但是请记住,“悬梁”也罢“刺骨”也好,那是学习者自己的事,不能由老师去代替。我们不是不用力,我们的力气用错了地方。所以,我们“出力不讨好”。

其四,人生成功于德才兼备。有德无才的是人,有才无德的是捕食能力超强的走兽,德才兼备才可称为人才。翻开南通中学出版的《辉煌人生从这里起步》的“资源卷”,看看他们培养出的一个个烈士、院士、大师的事迹,有哪一个不是胸怀大志,兼济天下,德才兼备的人才呢?难怪他们成功了!

附录:南通中学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材料

秉承百年塑魂精髓 谱写难忘教育新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内涵丰富,但思想道德素质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从静态来看,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两者在内容和目标上具有同一性和包容性,是个体和整体、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从动态看,素质教育对德育具有反作用,德育最终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两者在过程上具有连续性、递进性和循环往复性,是相辅相成和互为促进的关系。

因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追求人品与学问同步卓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

江苏省南通中学,创建于上个世纪初1909年春天。办学之初,张謇先生曾亲笔为通中题写校训:诚恒。中国人自古以道德文章立身于当世、垂范于后代,张謇先生寄希望于我们通中人的正是这种理想人格与典范精神。百年传承,通中人正是秉持这样的教育理想,艰辛求索,不断开拓创新,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扬帆破浪,使我校英才辈出、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栋梁之材,使我校成为文化底蕴深厚、办学业绩骄人、社会声誉日隆的历史名校。

在新时期,我校在办学中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针,秉持“追求人品与学问同步卓越”的教育理想,始终坚持将“育人”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实施“难忘教育”,取得了德育改革实践的可喜成果。

2004年11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将我校确定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典型向全国推广,中央省市三十余家媒体聚焦通中校园,集中宣传报道我校的“难忘教育”,使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的一个亮丽窗口。

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潜心研究并努力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重要课题。

怎样才能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辉煌人生的起点,怎样才能让教育融入学生的灵魂?我们带着极强的使命感、从为学生未来发展和成才夯实基础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对传统德育理念、方法及课程进行全面审视之后,我们深感,传统的德育模式往往只停留在道德认知的层面,而忽视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养。由斯,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必须走出德育误区,改革传统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模式,以真正解决让学生“依道德认知来行为”这一道德教育领域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全面挖掘办学近百年来积淀的厚重的人文资源,提炼、丰富其内涵,并融入新的时代要求,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塑魂为主旨”的学校德育工作新理念,着力建构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和育德模式。

在学校德育改革的探索实践中,我们明确地认识到,德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学生人品的升华和行为的改善。要让德育的知识和道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转化为学生的行为,“难忘”是关键。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创设教育的优化情境、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只有强烈刺激的事件和持续刺激的活动,才能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因此,在学校德育改革实践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科学选题、精心设计对学生今后发展和成才施加积极的影响的各项教育、实践和训练等活动,努力让每次的德育活动能在学生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产生强烈的震撼,并成为永恒的记忆。

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实施难忘教育,达到教育难忘”。

一、活动篇――震撼心灵的活动教育

素质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是德育的主要方式,构成道德品质基本要素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仅靠思想灌输不行,学生的良好品德都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而且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识统一,言行一致的目的。因此,教育不能只限于直接的政治活动和道德活动,而要贯穿在一切活动之中。实施素质教育,震撼学生心灵是根本。

通中以“难忘教育”为核心,精心设计了20多项震撼学生心灵的德育精品活动。仅仪式教育,每年就有六次:初一新生向国旗宣誓仪式,初二离队仪式,高一青年志愿者交接仪式,高二成人仪式,初三、高三毕业仪式。2004年9月出席首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的领导和代表莅临通中现场考察了初一新生向国旗宣誓仪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校每个年级的班会都有特定的主题:初一以“自豪”为主题,初二以“自立”为主题,初三是“自强”,高一为“心理健康教育”、高二是“社会责任感教育”、高三是“感恩教育”。

学校每年有四大节日,即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每个节都由若干系列活动组成,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参与性,全校同学参与面在90%以上,已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节日”。在全校广泛开展评选“每月一星”的活动,奖励各个领域中表现优异的同学,激发每个同学的进取心和荣誉感、成就感。

通中的德育精品活动教育,让无数学子感触颇深,永铭在心、经久难忘。

二、体验篇――实践人生的体验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自我体验。它注重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参与生活、参与社会的过程中,焕发主体意识。从而不断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最终落实到学生主体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等能力的发展上来。

一直以来,我校始终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看成是最有效的德育途径。校园电视台、广播台、交响乐团等各类社团活动,都是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学校里每个班级都有班旗,班旗图案由各班同学自主设计,各有寓意。在实践中既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全校深入开展“文明与我同行”活动和“青少年文明岗”创建活动。每一个岗位上,都记录着通中学子忙碌的身影和辛勤的汗水。

爱心接力是通中精心打造的德育精品工程之一。2004年3月1日,通中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队被评为南通市第26次文明新风典型,为全国闻名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校还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育德功能,组织了机器人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班级网页展示等多项实践活动。

学校与市心理咨询中心合作创建了南通市首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常年聘请专家坐堂接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建立心理档案。

学校还有设在东方红农场的军训基地、位于广西柳州大苗山地区的科普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

在这多渠道、多平台的自我体验中,学生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以升华,素质得以提高。

三、规范篇――细致入微的规范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可塑性强的时期,这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常规管理可以从时间上强化德育、具有明显而又稳定的导向作用、控制作用和教育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最有效方法。坚持常规管理可以使学生对日常行为规范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时刻遵纪守法、严于律己,逐步把外来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习惯,自觉地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

我校从新生进校起,学校就狠抓“从头做起”和“从早做起”两项基础性训练。“从头做起”,即从学生的头发、挂件、衣服、鞋跟等外表礼仪入手,规范学生仪容仪表;“从早做起”,即从早晨师生间相互问好等语言文明做起,加强学生文明言行举止的养成教育。

作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典型,通中因势而上,在全校发动并全面展开“1+5”创建活动,拉开了通中德育二次创业的序幕。

在通中,文明礼貌蔚然成风,无形的德育已渗入学生的言语仪容、举手投足。一声声满怀真诚的问候,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自行车,一扇扇光亮清洁的窗户,触目所及,尽皆风景。通中学生在校外参加各类活动,同样自觉地表现出文明的行为举止,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欲塑造其灵魂,必先规范其言行,这是通中人实施“难忘教育”中所获得的最朴素的真理。

四、情境篇――润物无声的情境教育

走进通中校园,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文化气息。校园建筑的色调凝聚着我们通中人的育德思想,赭色象征忠诚,灰色和黑色则寓意恒久,校园布局神似“恒”字,它们形象诠释着百年校训“诚恒”。

校园内遍洒名人风韵,校舍楼名无一不蕴含深意。艺术廊名家名作群星璀璨,四角亭烈士忠心光照史册。充分体现了“让学校每面墙壁说话、让学校一草一木育人”的德育思想。

精心营造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学校精神文化的浸染熏陶,在通中学子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难忘教育”在润物无声中实现“教育难忘”。

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方面,我们特别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在通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设计者,更是一名平等的参与者。“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我们要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终生楷模,既然为人师表,就应在文明礼仪、品行德性上为学生做好表率。

在学校德育改革实践中,校长、老师们总是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每天清晨,校领导都要早早地赶到学校,站在校门口面带微笑,恭迎师生,这已经成为通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个班的班主任也会站在教室门口,给学生送去亲切的问候。在通中大多由学生自我申报、自我管理的公益性岗位中,出现了一个由学生组成的岗位文明礼仪示范岗。其用意不言自明。

在通中校园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已渗透到每位教职员工的心里。全校教职员工都自觉的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影响和感染学生。学校还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育德作用,将“难忘教育”与各科教学有机结合。学校着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育人水平,推行“青蓝工程”,对青年班主任进行“传帮带”,并在全国率先实行班主任资质评定等制度。

2005年6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来南通中学视察调研,盛赞通中德育改革实践:南通中学的德育教育经验很好,值得在全国推广,中央新闻媒体要好好宣传。南通中学的德育教育经验有三个特点:一是这所百年老校、中华名校的校长和老师们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二是道德建设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三是秉承了张謇先生“诚恒”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在“恒”字上下工夫。贵在积累,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在新的历史时期,素质教育工作在要求、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已有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趋向也在不断更新,给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只有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才有其生命力和实践意义。

我校学生持续优化的道德行为,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并自觉将在品德、情感生活领域中建构的个人素养结构,迁移到学习生活领域中来,使个人的学习品质得到根本的改善。这就是通中学生能成为同龄学生中最优秀群体的奥秘,也是通中教学质量能够持续高位走强的保证。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为出色,各类小发明小创造成果丰硕,学科竞赛屡获全国一等奖,学生制作的机器人在国际比赛中更是勇夺第一。

如今通中办学水平已跃上了全新的台阶,实现了全方位的跨越式发展。这是通中“难忘教育”渗透、辐射、放大效应的体现,也是以德育统帅并贯穿学校一切工作的必然结果。以塑魂为核心的通中素质教育已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享誉大江南北,她已成为南通基础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们南通中学这所中华名校,在岁月的长河中,勇扛素质教育大旗,用不断开拓、进取、创新的业绩,雕琢着自己不朽的容颜,续写着自己永恒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