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论语心得全集
6283600000073

第73章 活到老学到老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学无止境,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厌烦之心。从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勇于学习,不断钻研中受益的呢?

世间有“知足者常乐”一说。而且,大多数人都承认,知足常乐是一种美德。是的,这是一种美德。但是,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环境,知足常乐的道理也是如此。在物质生活上,知足者常乐。如果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有幸福。而在事业上,在学习上,总是知足就会裹足不前。所以,在学习上,要知道精进才行。

什么是精进呢?精是专一。进是不断。专一不断地进取,才是对学习的态度。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断进步。这就需要有善于发现别人长处的能力。如果一天到晚总是在挑别人的毛病,而不去看别人的优点,就很难说有什么可学了。到头来学不到本事的是自己。而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才可能向别人学习。

早在我国春秋时期,晋平公有一次问师旷:“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对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古人尚且如此,我们现代人更应该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应该认识到学习是给自己补充能量,先有输入,才能输出。成功是学习的过程。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过时的知识等于废料,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摄取能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生存下来。学习时留意你身边的事,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善于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学习是积累财富的过程,是创造财富的过程。学习就是创收,学习就是创业。

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我们从小就听别人说,长大以后我们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话虽是这样说,可做起来就不像说的那么容易了,人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惰性”的动物,常常满足于现状,经常是吃以前的“老本”,没做到“学到老”,而只是“活到老”。“活到老,学到老”这话说起来很顺口,听起来很顺耳,拿来教育别人很容易,用在自己身上总要掺假,不是吗?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即使你没有意识到,你一直也是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学习。但这种被动的学习效果肯定不会明显。如果你自己有这方面的意识,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地主动学习,你就能一直保持强大的竞争力。毛泽东曾经说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实,如果真正实践起来,这个“天天向上”是个非常难以达到的境界,它需要我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精神。

在离德国科隆不远的西比希城,约翰娜·玛克司夫人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早在1994年,当时70高龄的她,经过长达6年的刻苦攻读完成了学业,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科隆大学的教育学硕士文凭。9年之后,玛克司夫人又在79岁时,完成了长达200页的博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是:“如何度过晚年——学习使老人永远充满活力”,最后她被科隆大学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西比希城的市民们,无不对这位孜孜不倦的老人赞叹不已,由此她还当选为该城“最伟大的女性”。

在我国也不乏有许多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即使是在临终前的那一刻也不忘记学习。现在国内出现的各种老年大学、培训班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体现。可见国人对这一观点的认同。

全国人大代表林强曾提交过一份议案,呼吁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全民终身学习法》,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迅速提高全民素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人才基础。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教育几乎等同于学校教育,忽略了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没有看到教育原有的终身性和发展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生态的不平衡。目前,许多地方出现了多种专业人才紧缺的现象,必需的专业人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已成为许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加强终身教育,大力培养各方面人才,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