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这段论述,言简意赅,生动地描绘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精辟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透辟地揭示出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规律,明确地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概念。所以,在世界教育史上,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启发式教学之父。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人们只能从他学生的著述中了解他的言行业绩。苏格拉底用谈话问答法,教导学生获得知识。他从来不直接把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个别事实的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他的“产婆术”对后世的启发式教学影响很大。
我们知道,读书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双向交流的过程,老师固然起指导作用,但学生才是主体,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老师只是外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内因。学生自己不主动学、主动思考,单凭老师“灌”是学不好的。必须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想办法刺激他,“刺”出“激愤”的心情;想法设疑、设问,引起学生“怀疑”,进而做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最佳的教学效果。
大文豪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在一首诗中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些观点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是随意说出来的,而是从其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提炼出来的经验之谈。
有一次,樊迟请教“仁”的道理,孔子简单地答“爱人”;请教什么叫“智慧”,孔子又是简单两个字“知人”。樊迟听了之后,不明所以,孔子又向他解释了—番。看来樊迟这个人反应比较迟钝,还是不大明白个中道理,可孔子没有训斥、讽刺,没有泼樊迟的冷水。倘若泼一盆冷水,很可能浇灭了求知的欲望;一声训斥,也会戕害了活泼的灵魂,这肯定是失败的教育。可是孔子也没有照直往下讲解,而是在这里打住,不往下说。这就是“引而不发”,启发你自己去思考,去举一反三,实在想不出来,你或者看书,或者向别人再请教。樊迟最后还是向学友请教,终于明白了。“引而不发”,正是孔子倡导的刺激、诱导的教育方法。
注意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即使是过于幼稚或离题甚远的问题,也不要简单地顶回去,尽量发现其中的合理部分或积极因素,设法诱导,使其思维走上正确的轨道,而这正是启发的大好时机。
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影响学生对待学习活动的态度。当学生因启发而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开始把那种按“现成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工作看成是乏味和枯燥的事情。在课堂上或在做家庭作业时,一旦独立“发现”题目的某种解法,就会成为学生难以忘怀的时刻。如果某种作业可以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方法,学生对这类作业的兴趣就会明显增长。
20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给大学生讲《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红楼梦》专题时,问学生:“你们爱林黛玉吗?”当时许多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其中却有一个学生反问道:“周先生您爱不爱?”这时鲁迅毫不迟疑地问答:“我不爱。”那个学生又追问一句:“为什么不爱?”鲁迅说:“我嫌她哭哭啼啼。”在这里,学生有问,教师有答,既不计较提什么问题,又不计较提问时的态度。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积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的。可见鲁迅先生非常重视启发式的教学法。也正因为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学的通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教育者都十分推崇。
启发式教育,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然而,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启发式教育法,以便在教育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首先,将所要传授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教师要吃透教材,精心备课。这样,在教学设计上才能有的放矢。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结合课题进行案例分析,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贯穿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做到人人都能动手参与,在亲身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启发和领悟,进而使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得到加强。第二,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式教育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对有见地的学生发言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思维,鼓励个性发展。对理解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的学生,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给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第三,教师对所提问题在学生讨论、辩论的基础上要给予正确的归纳总结,重要问题要给予科学阐释,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第四,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这就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要进行艺术性设计,诸如在案例教学、场景模拟、教师语言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在怎样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都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潜心研究,做好课堂教学策划,努力创造出一个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表现能力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第五,“要允许学生不懂”,这是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叶圣陶先生主张“一课一得”,一堂课学生学习上有收获,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这堂课就是成功的。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进行启发式教学正体现了这一思想。教师教学不是为了把某个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自学能力,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他们,让他们以后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