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拥有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伴之而来的还有不息的音乐。音乐与人类相伴,音乐与人生相伴。在中国,将自然界的声音称之为天籁。而音乐,就是心灵之天簌,因为任何一种好的音乐都来源于人的心底。在国外,一曲《命运》,一曲《国际歌》,让人有了另一种感悟与感动。《命运》反映了一个刚强不屈的人在向命运抗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贝多芬一生多舛,但他不低头、不屈服,他要做一个强者!是音乐支持了他,也是音乐成就了他。他的人生充满光辉!而《国际歌》则让音乐与世界连在了一起,改变了无数人的人生。在那个年代,革命的激情在愤怒的火焰中燃烧,热血在信念的鼓舞下沸腾!而如今,我们的生活如花园中的鲜花般幸福,我们已经远离那血雨腥风的年代,但我们仍然不能缺少音乐,因为音乐可以净化心灵,平静心绪,如柳宗元般“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惬意,有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神秘与美妙。
俞伯牙、钟子期的一曲《高山流水》,经久流传,孔子当年听一曲“韶乐”,竟是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之魅力。而孔子的母亲,是很早就懂得了音乐对于智慧的开启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所以对孔子采取了音乐教子的方法,一直被传为佳话。
孔子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小就学会了吹、拉、弹、唱,懂得了礼仪规矩,懂得了音与音之间存在的节拍,符与符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孔子从音律的协调关系得到了启示:音律调节好,才能演奏出悦耳的音乐;人际关系调整好,才能安宁本分,克己复礼。正是这种思想认识使他逐渐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调整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为主体的儒家思想,进而创造了儒家学说,使他成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应该说,孔子的成才和成功与他的母亲颜征的培养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颜征,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母亲。由于她教子有方,培养出了千古流芳的孔圣人,所以世人称颜征为“圣母”。
早在孔丘还不懂事的时候,颜征就买来了很多的乐器,有时自己为儿子吹弹,有时请人为儿子演奏,有时让儿子自己摆弄。邻里乡人不解其意,颜征对人们说,孩子现在还不懂事,但天长日久,他就会喜欢这些礼器。做人要讲根基,办事要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礼器最讲礼仪与规矩,无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让孩子早一点懂得礼仪、音律、等级,对他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在母亲的引导和教育下,孔丘对音乐有了浓厚的兴趣,邻里有了婚丧等红白喜事,他挟着乐器跑去奏乐。孔丘长大后,对音乐的爱好有增无减,简直到了胜过吃肉吃饭的地步。他在齐国听了《韶乐》,一连学了3个月,吃饭连肉味都觉不出了。他说:“真没想到学音乐会使人达到这个境界!”。
从此,孔子对音乐钻研得更深了,在音乐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他从音乐中能悟出许多深刻的道理。在各种乐器的奏鸣声中,孔子懂得了音和音之间存在着节拍,符和符之间有着一定的规律,音律协调好了,才能演奏出悦耳的音乐。于是,他告诉鲁国太师音乐演奏的道理,说:“音乐是可以懂得的,开始起来的时候,就是协调的,接着,五音是精粹的,节奏是明朗的,持续着缭绕不绝,终于就完成了。”孔子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是精深的,整理了出“六经”之一的《乐经》。
由此可见,音乐与心灵智慧之开启有着多么奇妙的关联,它是心灵的阅读,是从心灵深处抽出来的丝,点点滴滴跳动的灵性。音乐的语言只能用心灵述说,因为人们最终探索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你会陶醉在音乐艺术的自我幻想中。心灵是精华的调色板,给音乐换上七彩,渗透变成了我们的颜色。有人说音乐是“人类精神不屈的咏叹调”。当所有的一切都离我们而去时,我们唯独可以寄生在音乐里。音乐让我们充实,让我们放松,让我们空灵。亚里斯多德说:“灵魂本身就可以是一支乐调。”
孔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能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在音乐中我们找到了我们内心的同时,赞叹音乐的魅力。音乐使我们不再隐蔽和萎缩成一缕枯枝。让音乐走进心灵,滤出杂汁,除去暗淡;让心灵听懂更多的音乐里的欢乐和祝福吧。我们要心灵听音乐,用思想来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