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领导干部信息化基础
6264200000017

第17章 电子政务建设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建设涉及政务改革和技术建设两个方面。其中,政务改革就是对现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工作思维、工作习惯、权利分配等进行改革,再加上网络建设、安全建设、业务流程建设、系统管理建设等管理性工作,可以说,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长期的工程。本节将详细介绍电子政务建设的解决方案。

一、准备工作

’()*+,-

开展电子政务建设,首先要做好基本的组织工作。一是要树立“一把手原则”,因为没有一把手的政治领导,个人和集团的利益无法触动,利益冲突无法协调,标准规范无法统一,系统无法一体化,资源无法共享,重复建设无法避免。所以,电子政务建设必须由单位的一把手亲自来抓。二是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建设队伍,首先是成立领导小组,应由单位一把手牵头,由各主要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负责议事定事的机构。其次是成立工作小组,负责贯彻领导小组的意图和负责具体的建设工作。工作小组应当由负责内部政务管理工作的人员(一般为办公厅&;;lt;室&;;gt;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组成。最后是成立咨询小组,分别由本单位管理、技术负责人及外部聘请的电子政务专家(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安全专家)组成,在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前期,负责对建设及实施方案进行评估和论证;在建设工作中期,负责监督;在建设工作完成后,负责考核和验收。

。/)0123

1.业务需求的分类调查

政府部门的日常业务一般分为通用业务和专业业务。通用业务是指公文流转业务、信息管理业务、政策法规库等业务系统。公文流转业务是指从公文交换开始,到收文、批分、督办、拟稿、会签、核稿、签发、印制、存档、查询的全过程。公文种类应包括办件、阅件、会签、签报,对外发布的令、公告、部发文、厅发文、司局便函等所有类型的公文。信息管理业务是指信息的采集、挑选、审核、发布、查询。政策法规库是指为本单位提供业务依据的各项政策法规文库。专业业务是指各单位按照职能分工的不同而承担的各项专业业务。

(1)通用业务调查

通用业务调查是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因为通用业务系统是构建单位内部办公基本业务的平台,各单位之间、单位内各部门之间都将通过通用业务系统来实现日常工作业务的衔接。同时,通用业务系统也是比较好做的工作,因为各单位的公文流转、信息管理等业务基本是大同小异的,有经验的建设工作人员只需要对“小异”处进行调整即可。

(2)专业业务调查

专业业务的调查是整个调查工作中的难点,因为此类业务的专业性很强,且牵涉保密、部门或个人权力及利益等。所以,在调查时,应由部门一把手先按照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要求做好部门内的动员工作,再由工作组对业务进行调查和分解,由管理人员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技术人员负责编程开发。因职能分工的不同,一般地,政府部门中横向部门间的业务完全不同,但又相关联;纵向部门间业务是比较相同的,但因权利的分级,又有差异。调查时,可以借鉴已做建设的纵向业务部门的经验,并紧密结合横向业务部门系统和本部门通用业务系统。

这里建议将专业业务分成两类,一类是常用的、长期的业务;一类是临时的、短期的业务。应先考虑建设长期业务系统。对暂时性的短期业务,如果没有特别必要,暂不予以考虑。

2.业务需求的分类建设原则

(1)通用业务建设原则

通用业务系统是电子政务的核心系统,整个政府机器的运转都要依靠公文流转、信息管理、政策法规库等来实现。同时,公文流转和信息管理系统又是各单位间最相近的业务系统。这三个通用系统在前几年的自动化建设工作中构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的主要内容,因此对通用业务系统,建议采用“拿来主义”,在市场的主流产品中寻找与自己单位业务流程最相近的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较小的改动即可使用。

(2)专业业务建设原则

专业业务系统不同于通用业务系统,一般要靠开发,因此业务系统开发的大量精力要放在专业系统的开发上。

对于相互间关联不大的较独立的业务系统,建议采用分批建设的方式,制定建设计划,从比较简单的或已有基础的业务上开始,一个一个地建设。这样,可以节省精力和资金,还可以避免技术上的难度,而且见效快。

对于相互间关联很大的业务系统,建议由提需求的工作人员对整个流程进行重组,将核心的部分独立出来先建设,以保证主要的、大量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能够先流转起来。然后再根据技术力量和资金,分批建设剩余流程。

’()*+,-

1.规划的重要性及内容

(1)规划的重要性

电子政务需求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电子政务规划的重要性,没有清晰、明确的规划是建不好电子政务的。一般规划的时间在整个电子政务建设的时间中应当占到1/3左右,一个经充分论证的、完整可行的规划方案,对整个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将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2)规划的主要内容

电子政务规划的主要内容有:系统现状、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主要任务、方案设计、保证措施等。

系统现状应详细描述本单位目前在用的软硬件系统和使用情况,说明本单位已经建设了什么系统,还需要建设什么系统,还需要完善什么系统等。

总体目标应明确建设目的,即建设后应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系统,能进行什么样的应用,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指导思想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思想依据,如国家电子政务示范工程提出的指导思想为:需求为导向、应用促发展;统筹规划、科技支撑;分工负责、持续发展。

建设原则如国家电子政务示范工程提出的建设原则为:遵循与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电子政务总体建设框架相衔接的原则,以业务为主线进行网络划分的管理原则,以应用为龙头、以信息安全为基础的建设原则,以各示范单位各有侧重、不求大求全、尽快见效的示范原则。

主要任务中应明确近期和中长期的任务计划,对于中长期任务计划可以用远景规划方式来描述;近期工作计划应详细明确工作任务,明确要做什么等。另外,还可考虑是否举行试点工程等。

方案设计要按照主要任务来确定实施工作,要明确网络体系是什么样的,具体有些什么系统和平台,每一个系统、平台都是干什么的,各系统应如何有机地进行组合,如何与外部系统相衔接等。

保证措施应将涉及电子政务建设的各项保证措施予以明确,如组织机构的建立:如何分工,各自的责任是什么;资金保证:经费来源,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办法;培训体系:需要哪些培训,如何进行培训等。

2.规划的制定方式

规划的制定方式应考虑三个方面。一是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因政务管理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特性,在制定中长期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管理和技术的发展可能性,要留有修改的空间。二是内部与外部相结合,虽然各部门是自己建设自己的电子政务,但其目标应该是实现所有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实现信息、数据、业务的互联互通,最终目标应是实现全社会的互联互通。因此在制定建设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本单位与外部———其他政府部门(G2G)、其他社会机构(G2B)、个人(G2C)的互联互通问题,要重点注意相互联结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措施。三是需求与技术相结合,充分考虑本单位目前的需求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水平,切合实际地进行建设,不要贪大求全。假如只单独从现有业务需求考虑来建设系统,没有留下空间,往往会在未来出现新业务需求时,不能很快地适应;假如只从技术考虑,往往会出现建设了一个很好的系统,却没有什么应用,造成浪费。

3.规划的审定

规划的审定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征求建设人员与使用人员意见,以保证其实用性;同时,建设人员在了解规划后,也可以为工程的具体实施做好准备;使用人员在了解规划后,也可以为自己的工作业务实现信息化做好准备。二是一把手审定,因为一把手是最了解本单位整体情况的人,也是能决策、拍板的人,所以规划应先由一把手审定。三是专家审定,前面的审定只是肯定了规划的适用性,但规划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否符合电子政务下的管理和技术理念等,还需要交专家组鉴定。由各方面的专家对规划中的标准、实施方式、主要任务、方案设计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四是权威部门审定,规划方案还应报上级主管部门和电子政务建设管理部门及安全保密管理部门进行审定,由其对规划做出权威的鉴定,这样也为建设后的验收奠定基础。

二、建设工作

*+,-。/0123

1.建设思路

电子政务是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建设工作,必须分阶段进行建设。

基本的建设原则是:统一规划,加强领导;需求主导,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拉动产业;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发挥支持作用;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初步形成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规和标准逐步完善。这些工作完成后,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将得到较大改善和加强,电子政务体系框架将初步形成,为下一个五年计划期的电子政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基本建立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加强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考核;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法制建设。

建设的主要措施是: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稳步推进,严禁重复建设;利用统一网络平台;规范试点;保证建设和运行资金;创造有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2.建设原则

各政府部门要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以上建议来开展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来制定本部门的主要目标、建设原则、主要任务和措施。这里要着重强调几个建设的基本原则:

①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这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建设电子政务的目的。

②分阶段、有重点地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这是合理利用资金,尽快实现电子政务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规划和开发重点信息资源。应该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建设的契机,挖掘和开发大量的、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是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必要手段。

④加强软环境建设。软环境主要包括:思想统一、制度建设、标准体系、安全体系、人才培训等方面。

⑤允许非政府单位参与。国务院明确提出电子政务建设要“企业运作”。这里的企业是指除政府单位以外的单位,包括社会中介机构。一方面,企业拥有数量众多的技术人员和产品,可以集中力量进行开发、建设及后期的应用、维护、升级等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是进行市场运作的单位,可以通过政府招标等方式,降低电子政务建设成本,提高建设质量;再有,让国内的企业来参与建设工作,还可以扶持国有产业,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3.建设模式

电子政务的建设模式是由简单到复杂,由独立到联通的。一般地,电子政务建设的起点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即先实现办公自动化,实现在部门内部的业务信息化、网络化。然后,是政府网站的建设工作,通过建立一个能提供咨询、向社会发布信息的网站,来实现对外的简单交流;这只是电子政务的初级阶段。之后,是通过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外部网站来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即能实现网上的申报、审核、服务等功能。最后,是实现与整个社会的交互,实现G2G、G2B、G2C的功能;实现数字城市、数字社会。

’()*+,-

建设方式一般按主要建设模块来划分。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把建设分为网络建设(又称硬件建设或系统集成)、业务系统建设(即软件建设)、安全建设、保障措施建设。这几个系统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建设时应该通盘考虑。

1.网络建设

网络是建设工作的基础。网络的建设方式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建设前的思路:建什么样的网?要多大?要多少速度?用什么样的设备?因此必须确定三个原则:一是网络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网络建设也将随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升级更新,因此不要追求建最先进的网络;二是网络建设是为应用服务的,有什么样的需求,有多少应用,才是决定网络设备、规模和速度的原则,不要追求拥有最豪华设备的网络;三是网络建设要考虑资金和精力问题,任何单位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在短期内将整个电子政务一步建设到位,都是通过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建设,网络也应与其他建设同步,不要一上来就追求最完美的网络。

网络的建设首先是按照规划制作网络拓扑图,然后按照拓扑图采购设备,设备采购应遵循“量体裁衣”的原则,其中要特别注意服务器的采购。电子政务首先需要的是安全,在服务器内存储的涉密信息的安全存储和传输、支持工作时间要达7×24小时等,所以,服务器的安全性是第一位,同时再考虑机器的可靠性、可管理性、可扩展性、售后服务等因素。网络建设的最后步骤,就是按照拓扑图铺设网线,并将设备进行连接和调试。

2.数据交换和管理层的建设

数据交换和管理层的建设较为复杂,主要是数据库软件和中间件的采购和应用。因为我国电子政务中信息数据的交流标准是XML标准,所以数据库软件应采用符合XML国际标准的软件。中间件的选择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与已有系统的结合,要选用能够较好地在新建系统和已有系统中进行中间转换的软件。二是与新建业务系统的结合,选用能支持新业务系统的中间件,为建新业务系统做准备。三是与外部系统的结合,要充分考虑其他政府部门系统的接口和标准,为实现各部门的互联互通做准备。其他数据交换和管理软件的使用,应结合业务系统的建设来进行,有什么样的需要,再购买或开发什么样的软件。

3.业务系统建设

按照上面把业务分为通用和专业两类的模式,这里也把建设工作分为通用业务系统建设和专业业务系统建设。

(1)通用业务系统建设方式

一般地,各单位的通用业务基本都相同,且鉴于公文流转、信息管理等一般都在各政府部门的办公厅(室),所以建议应由办公厅(室)通过从市场上购买成熟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产品,再按自己的需求进行改动的方式来建设。注意要选择应用比较成熟的、内容最贴近本部门的软件,这样改动的内容会少,能提高效率。

在修改完办公自动化系统后,需要对使用人员,即每一个客户端进行配置,主要需注意权限的设置。

最后就是政策法规库的建设。由于政策法规库的内容一般都比较多,可以由档案部门通过扫描历史文档、购买政策法规光盘,以及在今后业务中积累的方式来建立和完善。

(2)专业业务系统建设方式

各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不同,决定了各自的专业业务也是不尽相同的。而且许多专业业务还有很强的特色。所以,在专业业务建设之初,首先要由技术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一起用充分的时间来对业务流程和需求进行分析。将业务分为长期稳定的业务和短期临时的业务,并优先考虑长期稳定业务中的重点业务建设。在分析基础上,由管理人员按照信息技术的特点对业务流程、管理方式等进行重构;之后由技术人员负责编程实施,管理人员负责测试。技术人员在编程时,要特别注意遵循专业业务系统必须建立在通用业务系统之上的原则,考虑好专业业务系统嵌入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技术问题。

4.安全建设

(1)基本安全原则

在建设初期,由于资金限制和应用有限,可以先考虑基本安全原则,即先利用各硬件和软件中自带的安全措施,对已开始应用的系统进行简单的安全保护,对业务中比较敏感的部分,可以先不通过网络传输。

(2)最佳安全原则

在系统建设基本完成时,应该按照国家安全保密部门对政府部门网络传输安全的要求,严格采用专门的安全系统来对整个系统进行安全保护。并应在通过安全保密部门的鉴定后,方可开始完全开展网络应用。

在建设安全系统时,应遵从最佳安全原则。所谓最佳安全原则是这样考虑的:首先,要明白安全保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安全产品,二是人员素质。不要以为买了最先进的、最好的安全产品,全副武装,就是最安全。其次,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来讲,不管你花多少钱、即使买全所有的安全产品,都不可能使系统达到100%的安全保密,要摆脱“绝对安全”的倾向,科学地评估和管理安全系统。最佳安全原则包括三个部分:在满足国家安全保密部门的要求下,一要注意产品装备与人员素质教育相匹配;二要注意购买产品的经费和达到的效果相匹配;三要把握好电子政务安全要求与电子政务平台的开放性要求之间的平衡关系。这样,在既能满足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又能达到经费使用的最佳效果。

(3)安全建设内容

安全建设的内容主要有:建立以认证系统、安装安全(漏洞)扫描系统、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安装防病毒系统、安装防火墙设备、建设网管工作站。

(4)安全建设方式

由于政府部门网络安全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在建设之初就必须挑选具有国家安全保密部门资质认可的单位来进行安全建设。

安全建设主要有以下两个步骤:一是先由管理人员将本单位的安全需求进行整理分类,密级度可以分为绝密级、机密(秘密)级和普通级,权限可以分为单位领导级、部门领导级和普通级。然后根据分类来分别制定安全策略。制定完安全建设方案后,应先交由权威的安全保密部门进行鉴定。可以说,通过了安全部门鉴定的安全建设方案,等于安全建设成功了一半。二是安全分类建设。根据安全建设方案中对不同安全对象的策略,来购买和安装安全设备,并按安全级别和分类分别对使用人员进行授权。

5.保障措施建设

保障措施应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管理与法规体系,即各项操作、管理、传输规则等;项目投资管理体系,即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投资管理办法等;安全体系,即应急、灾难恢复管理办法、保密规定等;标准体系,即网络平台标准、公文、信息传输标准等;人才培训体系,即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学习办法、机关公务人员计算机网络应用培训、学习、考核办法等。

’()*&;;amp;+,-。/0123456

1.业务流程重构

(1)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制定新的业务流程

电子政务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一种高效、快捷、透明、能提供服务的政务模式。因此,业务流程的制定也要满足和符合这种要求,符合从管理型政府向管理服务型政府模式转变的要求。

(2)通用业务与专业业务流程的重构

通用业务流程重构相对比较简单。其中的信息管理系统、政策法规库等没有太多的流程更改问题,只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对公文流转的具体要求和规定来重新调整公文流程,从文件传输交换、收文、拟文、发文、督办的流转程序等方面来进行规范即可。

专业业务流程重构相对就比较复杂,要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来对流程进行去芜清杂工作。建议在建设中重点考虑两点:一是业务流程应该尽量简洁、高效、透明,把多余的不必要环节去除掉;对各办理环节应尽量用时限来提高效率,加强督办监督。二是充分考虑各不同部门及单位间的协作问题,明确各自的权限,细划到最小环节。

(3)业务重构的难点与重点

①业务重构的难点主要在三方面:流程重构、工作习惯方式的改变、权利的分配。对于流程重构,首先要结合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来进行,把没有必要的,与现有体制相违背的审批项目去除掉。然后对每一个审批项目进行仔细分析,按照流程来设计专业软件。之后,就是在设计软件时考虑建立监督体制,如办公厅(室)对时间的监督,本部门负责人对办理情况的监督,专业监督部门对办理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的监督等。要充分利用时限提高效率,利用计算机记录功能来记录每一个环节的详细办理意见和依据的法律法规,及时将每一个办理环节存档以备查(可以公开的应及时公开,以提高透明度)。最后,就是考虑多部门办理业务的协同能力,如统一协同办理业务的文本格式、数据表格格式等,以便于数据的填报和传输。

对于工作习惯的改变和权利的分配,应从各部门一把手做起,带头参与改革,同时做好工作人员的思想动员及使用培训工作。

②业务流程的重点就是流程的重构,电子政务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高效、规范、透明、能提供服务功能的办公系统,以推动政务的改革和发展。所以流程是否高效、透明,是否有良好的安全性,是否有完整的监督体制等,是流程重构的关键。

2.资源整合

(1)信息资源整合

就我国的国情来讲,我国政府是国内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使用者,如何利用好这些信息,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起更大的作用呢?这就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是建立基础数据库,把所有从外界得到的、在工作业务中产生的数据,由管理人员挑选后,全部分类保存在数据库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涉及如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国家基础数据的,因目前正在由国家统一建设,可以不用再建。涉及其他专业部门的数据,也因其他单位更有权威性,也不用再建。我们只需要建一个能容纳只有本部门才能产生的信息数据的基础数据库即可,其他信息数据可以通过网络的查询、调用等功能来实现使用。

在建立了基础数据库之后,就需要由管理人员对数据进行密级和等级的划分。由于网络的意义在于资源的利用和信息的共享,所以在划分密级和等级时,应尽可能地减小带密级、等级信息的范围。对带密级和等级的信息要在严格遵循安全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在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流转起来。

最后,就是建立专业数据库。即根据专业业务的需求,从基础数据库中提取相关信息,形成专业数据库,为专业业务使用做准备。

(2)资源整合的难点———分类和利用

信息资源整合的难点在于信息的分类和利用。在整合基础信息后,实际已经拥有了一个强大的基础数据库系统,要想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利用,关键在于分类。信息资源的分类可以按照信息类型、使用对象,密级度等来划分。管理人员首先应按信息类型分类来建立基础信息库,再按使用对象的不同从基础数据库中提取信息来建立专业数据库,再按信息的分类来控制带级别信息的存取。

要最大化地利用好信息资源,需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注意信息资源的收集。要做好拥有信息资源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尤其是因信息资源能带来特权人员的工作,尽可能地向基础数据库提供信息;同时在建设业务系统时,要注意信息收集系统的建立,从日常一点一滴的业务中采集数据信息资源。二是准确划分信息等级,尽量少对信息分级。对必须定级的信息,一方面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化地流动;另一方面,对超过时效的密级信息要及时解密,尽早在最大范围内流动。

(3)信息资源整合后的效益

可以说,政务信息经整合后能为我们带来非常巨大的效益。一方面,信息是政府部门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最佳“助手”,通过整合后的信息,可以极大地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准确率,可以帮助政府制定出更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提高政府决策能力,以推动国家和社会更好地发展;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监管,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信息又是政府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最好形式。公众可以通过政府提供的信息来得到政府最大化的帮助;可以通过信息来了解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以保障自己最大化的权益。

三、电子政务管理服务与系统维护

’()#$%&;;amp;*+,&;;amp;

1.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在实施电子政务建设后,政府部门由于业务流程模式、工作方式的改变使得整个政府部门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将带来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变化。首先是机构设置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金字塔形的结构变为扁平的网络结构,即由串联工作方式改为并联工作方式。其次是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全人工监管变成了人工与计算机智能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通过网络,还加强了事前审核和事中监督的能力。再次是对社会管理理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由于网络的透明性,政府为公众的服务将变得非常透明,政府将最广泛地受到社会的监督;另一方面,网络的互联互通性,使每一个公民都可能直接享受到政府的服务,改善了政府和公众的关系,增强了政府亲和力。由此,政府将从传统的管理型政府转变为管理服务型政府,管理理念发生重大变化。

2.电子政务下的政府服务管理模式

电子政务下的政府服务管理模式主要分为政府对内部(业务人员)的服务管理和对外部(社会公众)的服务管理。

(1)对内服务管理

对内服务管理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业务流程管理。新的业务流程将完全按照网络技术,按照安全、快捷、透明的标准来构建。业务流程被分解为许多模块,并细化到最小。业务系统开发的主要内容就是最小模块的开发设计。在设计完成之后,政府部门对业务流程的管理,就变成了按需要将模块进行重新组合即可。这种开发的优点在于使政府业务的灵活性得到最大实现,可以最好地实现为社会服务。同时,流程可以随时按照使用的实际情况和使用者的意愿进行重新组合的能力,也赋予了系统强大的生命力。

其次是业务管理。业务的管理方式将变为在流程模块中进行监管的方式。在一个业务系统中,当每一模块的工作完成并向下一流程传输时,会受到上级主管领导、专门监管部门在网上的监督,他将通过网络来检查业务办理所花费时间、经办人员办理的过程和结果,对于可以量化的工作,还将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对完成情况进行考评。

再次是内部服务。在电子政府模式下,传统的单位为职工的服务将变得更清晰、更有效。最典型的如财务报销管理,可以通过网络来申请差旅费,由财务部门将款划入借款人员的银行卡中,借款人员只需带信用卡就可轻松出差,不用再带大量现金。回来后,通过网络将出差票据情况上报部门领导(实际票据交财务部门),经领导电子签名后,送财务部门,经财务部门审核后,直接从卡里划款,予以多退少补。

通过网络,单位还可以为职工提供更多新的服务。由于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信息数据得到极大的利用,不同单位、部门和个人之间可以通过数据交换的形式,得到最好的数据信息服务,打破行业、部门和个人间的信息垄断,还可通过视频点播,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等等。

(2)对外服务管理

对外服务管理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外管理。在电子政务模式下,政府将改变过去依靠下级部门一级一级地汇总信息后再上报的模式,下级政府和社会可以不分时间和空间,直接通过网络向相关部门报送数据信息。这样,政府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最广泛的信息数据,这无疑提高了政府的工作能力、决策能力、管理社会的能力,也提高了政府制定的政策的可行性,增强了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能力。政府在得到全面的信息后,通过业务系统快速地处理信息,并形成意见,再通过网络反馈给相应的单位和个人,这就是未来电子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法人和社会公众可以直接接触到政府,得到政府的帮助,政府的亲和力得到加强;同时,政府可以更多地接触到社会每一个角落,政府的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另外,还节省了邮寄(专人专送)文件材料的费用,节约了时间。

在未来数字化社会里,整个社会将主要通过数字方式存在,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保、远程教育、电子娱乐等,政府将通过网络监管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主要方式为:G2G(government to government政府对政府)、G2B(government to business政府对企业)、G2C(government to customer政府对公众)。

二是对外服务。网络的互联互通性增加了政府服务的社会对象,因此,在电子政务模式下,政府要重新考虑为社会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一方面,要利用政府的信息和权力,更好地实现为社会的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政府也将接受社会对自己的最大监督,这也迫使政府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

’()*+,-。/0

1.安全管理

(1)设备安全管理

系统的安全管理首先需要考虑设备的安全和应急处理问题,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备本身的质量,政府部门使用的服务器一般都需要能达到7×24小时不停机地提供服务。二是设备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建立系统管理员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后备电源系统、防水防火防虫管理等。三是设备的应急安全系统,可以建立数据被分系统、异地容灾系统、多种备用网络系统路径等,来确保在重大灾难下系统不会被完全破坏,网路不会完全断开,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

(2)内容安全管理

内容的安全管理即信息数据的安全管理,是政府部门特别要注意的重点问题。内容的安全管理主要指内容的分类和分级授权管理。前者应由业务部门和保密部门共同按照国家保密法的有关规定来定密,系统管理人员应按照规定的密级严格确定密级内容的使用范围,要做好对本单位和外界不同使用对象的分级授权管理,在将人员划分出等级后,再结合保密内容的范围来对使用者分别授权。授权方式可以采用简单的口令方式、PKI方式、身份认证方式相结合。

内容安全的其他方面还包括技术文档和信息数据文档的管理。技术文档是系统维护和升级的依据,在系统开发结束或将来升级后,都应要求开发商提供完整的原程序和程序说明、详细的流程图、网络系统的配置及应用方式等资料。对数据文档的管理应制定相应的信息数据文档管理规定,将信息数据分为短、中、长期文档,并明确保存期,由系统管理员根据保存时限进行保存和删除操作。这可避免大量的过期垃圾信息,提高系统运转速度和安全性。

(3)内部安全管理

内部安全管理分为:人员素质教育管理、系统权限设置与管理、系统口令及密钥管理制度、运行规则、岗位责任制度、人员调离规定等。前面我们讲过,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中,人的安全因素要占到一半,如误操作、泄露国家机密等,所以一定要重视加强对人员的素质教育,主要方式有:安全保密教育、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培训。系统权限设置与管理、系统口令及密钥管理制度在前面已详细介绍过,这里不再叙述。

(4)系统安全管理

在以上各点实现安全管理后,接下来的就是整个系统的安全管理。首先是安全设备的使用,可以根据单位级别、涉密内容多少、密级高低,以及安全保密部门的要求来统一考虑安全设备的选用。通常政府部门常用的安全保密设备有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扫描(漏洞扫描)、防病毒系统、身份认证系统(CA认证)、加密机、干扰器等。其中,加密机、干扰器应按照保密部门的规定来使用;身份认证系统应按照政府部门的统一标准来配置。

应做好系统日常的防入侵、防病毒和身份认证工作,严密监视黑客入侵和病毒感染,并及时做好防病毒系统的升级增量工作。配备加密机的单位要管理好密钥,并按规定进行密钥更换和升级。这里建议应配备专职人员来管理整个系统的安全,主要人员有:系统管理员(超级管理员),负责整个系统运行的监督和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员,负责系统入侵检测、病毒检测,系统权限、口令、密钥管理。

2.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首先应解决下面两个问题。一是经费问题,在以往的办公经费中没有这么大的日常维护经费项,因此,在电子政务系统完成建设后,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考虑要有固定的维护经费。二是维护量和难度问题,由于大多数工作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限制,加上大量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应用,经常能遇上死机、瘫痪等问题,这其中有许多的问题都是因人员使用操作不当造成的。另外,由于系统设备量大且复杂,使用不同品牌的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等,给维护带来一定的难度。建议采取内部和外部相互配合、共同维护的方式来进行,即单位内部应设立维护小组,负责日常的、基本的、简单的维护;外部的企业负责较复杂的、专业的专门维护。对于外部维护,应首先尽量利用购买设备、建设系统等方式,由企业提供保修维护服务,之外,再考虑通过外包方式寻找能进行专业维护的企业提供维护服务。

3.软件管理

在网络系统中,软件系统将占主导部分,所耗费的经费也超过了硬件,而且由于软件的不可见性,也给管理带来了特别的要求,所以,对软件的管理要单独考虑。

(1)软件的采购与开发

对于通用类软件,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的原则,其中的基础类软件,如数据库、开发工具类软件等,均可通过市场购入,在购入时应当从应用和经费出发来考虑使用哪种软件。另外,因此类软件专业性强,而且安装后,将构成整个系统的基础平台,所以必须要有稳定性作保证,应从软件公司许可的正规渠道购入,以取得原公司提供的支持和维护。其中对于通用类业务软件,在采购时需要注意软件的可用性应尽量贴近本单位的业务应用,这样可以减少软件修改的时间,提高效率。

对于需要自主开发的软件,一定要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相互了解、统一思想,即要让管理人员了解软件开发和编程的方式,要让技术人员了解业务流转过程和管理的重点,这样才能开发出适合自己需求的软件。一个好的专业系统,应当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要方便使用者使用;有良好的嵌入性,能容易地与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互嵌。

(2)软件的登记与保管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软件购买和开发将花费大量的经费,往往在建设中超过硬件建设费用。而且,由于软件也是一项资产,所以要按照管理资产的方式来对软件进行管理。要登记造册,要保管好与软件配套的密钥、使用手册、程序代码、程序说明等资料。

(3)软件的使用与维护

软件使用的关键在于人,为保证使用者愿意并很好地使用软件,在软件使用前需做好思想动员和培训工作。

软件的维护分为两方面,一是使用者的维护。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软件操作程序进行操作,避免误操作对软件、计算机以及系统带来的灾难;发现问题时要及时报告系统管理员,不要强行操作。二是管理人员对软件的维护。需要注册的软件,要及时注册,并按开发商要求的步骤进行安装、操作和设置;在运行中发现问题的,要及时与开发商联系,及时解决;对软件的修改、升级,要在运行之前做好数据备份。

(4)软件的再开发和升级

软件的生命力就在于再开发和升级,因此做好再开发和升级工作是提高软件使用寿命的保证。在新的需求和新的技术出来后,要及时考虑对软件进行修改、再开发和升级,使其不断满足我们的需要。

’()*+,-。/0

1.培训

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技术的电子政务也需要对使用人员进行不断培训。按培训的内容划分,培训分为计算机操作培训、网络知识培训、计算机及网络基本维护培训、应用软件使用培训、安全保密教育等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培训。按对象的不同划分,培训可以分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对部门领导的培训、对普通使用者的培训等。

2.考核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将列入公务员基本业务技能考核内容,所以,加强对本单位公务员的考核也应成为一项基本工作。企业管理包括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一切运作的基础,是企业外部业务是否能够运行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企业信息系统的目标在于处理企业内外部信息,提高业务处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