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6259500000097

第97章 外伤性髌骨脱位

第七节 髋关节 脱位

髋关节脱位,并不常见。患者,多为活动量较强的青壮年男性。根据脱位后股骨头移位的方向,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中央型脱位3类。

股骨头停留在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前方,称前脱位;停留在该线后方,称后脱位;股骨头冲破髋臼底部而进入盆腔,称中央型脱位。

临床中,后脱位最常见,前脱位较少见,中央型脱位罕见。

病因与病理强大间接暴力,为本病的主要原因。

当髋关节屈曲90°内收位时,股骨头仅有一半在髋臼内,另一半顶于髋臼的后上方,并使关节囊紧张。此时,如弯腰跪地,下腰部或骶髂部,突然被重物撞击。或在坐位时,膝前部突然受外力的冲撞,如暴力沿股骨纵轴冲击髋关节,股骨颈被髋臼前内缘阻挡,形成杠杆的支点,使股骨头突破关节囊的后上部,形成髋关节后脱位。有时,可合并髋臼后缘骨折,股骨头骨折或坐骨神经被移位的股骨头压迫、牵拉而损伤。

当髋关节因暴力急剧过度外展时,大转子顶端与髋臼上缘接触,如外力再使肢体外旋,股骨头受杠杆力的作用而被顶出髋臼,突破关节囊的前下方,移位于耻骨或闭孔部位而形成前脱位。如股骨头停留于耻骨横支平面,有时,可压迫股动、静脉,致使血运障碍。如股骨头移位于闭孔前方,则可能压迫闭孔神经。

如暴力作用于股骨大粗隆外侧,或髋关节轻度外展位时,外力沿股骨纵轴向上传导,股骨头撞击髋臼底部,引起股骨头穿破髋臼底,并连同部分或全部骨折片突入盆腔,形成中央型脱位。

症状

1.后脱位,髋部明显肿胀、疼痛,尤其是在移动患肢时为甚。患肢功能丧失,不能站立、行走,仰卧困难。髋关节成屈曲内收、内旋畸形,膝关节轻度屈曲,膝盖落于健侧大腿上,足趾接触健足内侧缘。

2.前脱位,局部疼痛,肿胀明显,患肢功能丧失,不能行走、站立。髋关节呈外展、外旋屈曲畸形,膝部内翻,足外侧可接触床面。

3.中央型脱位,股骨头移位轻者,仅有局部疼痛、肿胀和轻度髋关节运动受限。但无特殊肢体畸形。移位严重者,除有局部疼痛、肿胀外,尚有患肢外旋,功能丧失,站立、行走困难。

体征

1.后脱位,可见患侧臀部明显隆起,患肢缩短,在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后上方,可触及移位的股骨头,且有明显压痛。

2.前脱位,可见患侧髋部外侧平坦,臀部凹陷,患肢相应增长,在腹股沟部可触到移位的股骨头,并有明显压痛。

3.中央型脱位,可见大转子内移,患肢缩短。如骨盆骨折,血肿形成,患侧下腹部有压痛,肛门指检患侧常有触压痛,并可扪及移位的股骨头。

4.X线平片检查,可提示股骨头移位的情况,且是否合并骨折。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股骨颈骨折、结核性髋关节炎等病变相鉴别。

治疗新鲜闭合性髋关节前、后脱位,一般整复不需麻醉。个别整复困难者,在全麻下,即可复位。中央型和陈旧性髋关节脱位,单纯手法整复困难,故从略。

一、治则 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和渗出物的吸收,整复脱位。

二、取穴 腰眼、大肠俞、居髎、承扶、委中、风市、阿是穴。

三、手法

1.髋关节牵引外旋整复法。

2.髋部推揉法。

四、加减

1.上法整复未成功者,加髋关节牵引屈髋整复法。

2.前脱位者,加髋关节牵引内旋整复法;减髋关节牵引外旋整复法。

复位后检查,髋关节部畸形消失,两下肢等长,各方被动运动无障碍。X线平片,显示髋关节复位。

注意事项

1.复位后,一般不需外固定。但应避免髋关节外展活动,并卧床休息2~3周。其间,可在床上逐渐练习髋膝关节的伸屈活动。

2.脱位严重者,可用皮肤牵引,或沙袋制动。后脱位者,维持髋关节在轻度外展伸直悬重位;前脱位者,维持髋关节在内收、内旋伸直悬重位,避免患肢外展3~4周。其间,应主动进行股四头肌和踝关节的功能锻炼。

3.解除固定后,可以健肢负重夹拐步行锻炼。6周后(严重脱位,应在3个月后),患肢可逐渐开始负重锻炼,以减少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4.髋关节前脱位整复后,稳定性较差。应预防复发。

5.合并髋臼后上缘骨折者,在复位后,骨折多随之复位。经X线平片检查,骨折片复位良好者,急需固定。但固定时间,也应相应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