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校毕业分配工作以前是由学生处统一负责的,现在的就业指导中心于2003年8月挂牌。各项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及其资料统计都是从这时开始的。根据现有资料,可以看出该校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就业能力对就业结果的影响。
一、经费投入、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
不论是本专科生的就业指导,还是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不管是经费、指导人员、场地、网络设施等投入,还是各项具体就业指导活动的开展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这说明了该校领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重视,投入的人力物力越来越多,也说明了大学生从就业指导中心得到的就业指导服务越来越多。但该校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的总体水平还不高。
1.经费投入不足
这里的经费专指公用经费,目前该校还没有专门用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建设经费。2004年、2005年用于本专科生就业指导的公用经费分别为30万元和32万元,生均为128.37元和104.75元。2002~2005年用于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公用经费一直是5万元,生均经费分别为420.17元、318.47元、242.72元和203.25元。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使很多就业指导活动难以开展。
2.就业指导人员有限
该校实行校、院系的二级就业指导制度,院系主要负责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其他活动主要是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来做。2000~2005年指导本专科生的校级领导1人,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分别为4人、4人、2人、5人、5人、4人,院系指导工作人员分别为12人、12人、12人、12人、12人、11人;负责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分别为2人、2人、3人、3人、5人、5人,院系指导老师一直都是1人,学历都是本科及以上。从总量上看,该校就业指导人员不算太少,但很大的比重都在院系一级,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并不是太多。而实际上,就业指导中心恰恰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在调研过程中,确实可以感觉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的辛苦与忙碌。
3.基础设施不完善
可以通过就业指导活动的场地面积和信息网络两个指标来反映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2000~2005年,前3年用于本专科生就业指导的场地面积都是30m2,后3年分别为68m2、180m2和260m2,这对于每年有3000多毕业生的高校来说,要举办一些大规模的招聘会是很困难的。前3年用于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场地面积都是18m2,后3年都是80m2,也是较为狭小的。网络系统是高校宣传国家就业政策、收集和发布人才需求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接受就业指导的重要渠道,但该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站2004年才建成,目前带宽为10兆,免费上网浏览有时间限制,本专科生为0.3小时/天、研究生为2小时/天。经费不足、人员有限以及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限制了该校就业指导活动的正常开展,也限制了就业指导活动开展的层次与针对性,进而制约了其人力资本开发功能的发挥。这样,学生所能得到的就业指导服务的数量、质量和市场适应度都是有限的,从根本上制约了大学生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范围与边界。
二、指导内容、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
该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
本专科生的就业指导项目是从2003年开始的,有些项目2004年才开始。也就是说,2003届及以前的本专科毕业生并没有获得或者没有系统地获得就业指导服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始得早一些,但也是从2002年才开始的,同样,之前毕业的研究生也没有得到完整的就业指导服务。
2.就业指导内容不全
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主要集中于信息收集与发布、单个学生具体问题的指导和协议签署指导三个方面,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生涯规划的指导次数很少,心理辅导无相关记录,这表明这项内容还没有成为一项常规性的指导工作。从总体上说,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被动的、事务性的指导,而没有上升到技能培训、生涯规划等具有主动性和开拓意义的高层次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限制了大学生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能力。
三、生均经费投入、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
将上述的经费投入量及就业指导工作量分摊到每个毕业生头上,就得到生均经费和生均就业指导工作量。进而,可以考查生均经费和生均就业指导工作量反映出来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结果的影响。
根据生均经费、生师比、生均场地的数值,并加以图形化。可见,生均经费由2004年的128.37元下降到2005年的104.75元。生师比是上升的,即每个老师负责指导的学生数量是上升的,换句话说每个大学生分摊的指导老师的服务量是下降的。尽管生均场地呈现上升趋势,但受到经费下降和生师比上升的制约,其作用也难以有效地发挥。
同样,可以得到研究生的生均就业指导投入的变化图。与本专科生相比,研究生生均经费的下降趋势更加明显,生师比也是上升的,尽管幅度不算太大,这说明每个研究生获得的就业指导服务的份额下降了。2003年生均场地有一个大幅度的上升,但近两年又明显地下滑了。
不论是本专科生,还是研究生,其生均经费投入总体上是下降的,即大学生能从高校获得的针对大学生就业环节的教育服务的量是下降的,这制约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从第二章的分析可知,近年来,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这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生均经费投入的下降是相对应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证实子命题1.1一部分的正确性,即通过就业指导工作影响就业能力的大小而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结果。
四、生均指导内容、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
可以推算出本专科的生均就业指导工作量。除了生均就业形势报告会和生均组织参加校外招聘会外,生均信息、生均就业政策指导、生均技能培训、生均生涯规划指导、生均单个就业指导、生均校内招聘会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对于研究生来说,除了生均单个指导外,其他指标也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均就业指导量在总体上是下降的,这与第二章分析的近两年大学生就业率的下降以及就业质量的下降是相对应的,这证明子命题1.1的最后一部分的合理性。
综合本章所述,通过高校招生工作、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工作三个方面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都是与大学生就业结果高度相关的。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招生工作反映的相对就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结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培养模式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结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就业指导工作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结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从总体上证明子命题1.1和子命题2.2的正确性。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结果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