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章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北京某高校确实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不仅从就业率的变化中得到体现,也从就业地区分布、就业行业分布和就业单位性质分布的变化中得到证明。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呢?根据就业能力假说,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的必然结果。但这种理论假说是否正确还有待进行实证检验。
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影响因素包括高校、大学生和政府。本章主要考察大学生的培养主体——高校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进而决定其就业结果的。
招生工作对就业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和各专业招生规模调整两个方面。专业设置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状况的反应敏感度决定着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显然,如果某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则该专业的毕业生就难以得到劳动力市场的认可;如果某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则该专业的毕业生就更容易实现就业。某专业招生数量增加,意味着校内的求职竞争对手增多,同样的就业能力在本校就业能力的排序中的位次越可能下降,相对就业能力越小,越难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
下面,考察一下该校招生工作如何通过影响相对就业能力的大小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结果的。
一、扩招、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
1999年该校进行过一次院校合并调整,之前的统计资料难以收集,而2000~2002届本科毕业生、2000~2001届专科和研究生毕业生都是合并以前入学的。因此,我们做一个假定——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够毕业,这时,毕业生人数与四年或三年前的招生人数相等,即可以用毕业生人数代替四年或三年前的招生人数。个别大学生无法毕业可能会造成对招生规模的低估,但通过这种做法,仍能看出招生规模通过影响相对就业能力对大学生就业结果所产生的影响。
该校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生人数。下面,以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就业率为因变量,以相应的招生人数为自变量,分别做一个形式为E2=a+bZ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Z为招生规模。
(1)本科生扩招与就业率变化的关系模型。
以2000~2005年各专业本科毕业生数当做招生人数,作为自变量,以对应的实际就业率E2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同时,为了描述的方便,把招生人数单位设为100人,把就业率单位设为1%。
E2=95.590——1.685Z
(5.593)(17.091)(0.285)(-5.911)
R2=0.897 F=34.938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就业率与高校招生规模是负相关的,招生规模每扩大100人,就业率就下降1.685个百分点。判定系数R2达到0.897,也能通过t检验和F检验,说明其拟合效果较好。
(2)专科生扩招与就业率变化的关系模型。
按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专科生扩招与就业率变化的关系的模拟方程。
E2=48.012——0.842Z
(21.694)(2.213)(8.158)(-0.103)
R2=0.003 F=0.011
单从方程式看,专科生的就业率与招生规模也是负相关的,招生规模每扩招100人,就业率下降0.842个百分点。但其拟合优度很低,也无法通过t检验和F检验,说明其拟合效果较差。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专科生人数较少所致;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该校重点发展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专科生招生规模波动太大所致。
(3)研究生扩招与就业率变化的关系模型。
同理,对研究生扩招与就业率变化的关系进行模拟,可得到如下方程。
E2=104.258——4.551Z
(2.975)(35.046)(1.793)(-2.537)
R2=0.617 F=6.438
对于研究生来说,就业率对招生规模变化的反应程度较明显,每增加100人,就业率就下降4.551个百分点。从判定系数、t值和F值来看,模拟效果还可以。把它与本科生模型和专科生模型结合起来看,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招生规模的变化,学历层次越高,敏感度越高,即同样扩招100人,研究生的就业率的下降幅度比本科生和专科生的下降幅度更大。
再按学科门类做同样的分析。由于数据较少,剔除理学本科生的情况,仅以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本科生为实证分析对象。
(4)经济学本科生扩招与就业率变化的关系模型。
将经济学本科生招生规模作为自变量,将对应的就业率作为因变量,可以得出如下回归方程。
E2=74.925——2.921Z
(3.274)(22.887)(0.762)(-3.835)
R2=0.786 F=14.706
可见,经济学本科生的就业率与招生规模是负相关的,每扩招100人,就业率就下降2.921个百分点。从判定系数、t检验和F检验看,模拟效果较好。
(5)法学本科生扩招与就业率变化的关系模型。
同理,可以得出如下回归方程式。
E2=89.894——38.312Z
(31.290)(2.873)(30.554)(-1.254)
R2=0.282 F=1.572
法学本科生的就业率对扩招特别敏感,招生规模每增加100人,就业率就下降近40个百分点。但拟合优度较低,表明模拟结果的可信度不高。
(6)文学本科生扩招与就业率变化的关系模型。
E2=72.000——9.452Z
(9.487)(7.589)(4.830)(-1.957)
R2=0.489 F=3.829
如模拟方程式所示,文学本科生就业率对扩招也比较敏感,每增加100人就业率就下降近10个百分点。但其拟合优度也不是太高,且无法通过检验。
(7)工学本科生扩招与就业率变化的关系模型。
E2=90.131——4.314Z
(11.775)(7.654)(1.751)(-2.864)
R2=0.663 F=8.072
工学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与就业率变化的模拟方程表明,两者也是负相关的关系,每扩招100人,就业率就下降4.314个百分点;而且拟合效果较好。
(8)管理学本科生扩招与就业率变化的关系模型。
E2=121.275——9.278Z
(15.963)(7.597)(2.866)(-3.237)
R2=0.724 F=10.477
如模拟方程所示,管理学本科生的就业率与招生规模的相关性较强,每扩招100人,就业率就下降近10个百分点;模拟效果也比较好。
通过以上8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扩招引起的相对就业能力下降,与就业率的下降是一致的,这印证了子命题2.2.有些模型模拟效果较差,无法通过检验,可能是由于样本数据较少的原因,削弱了对子命题2.2的证明力度。但大多数模型都是成立的,因而,从总体上证明了子命题2.2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对于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扩招通过相对就业能力对就业率的影响不同,对研究生的影响明显大于对本科生的影响。这说明就业能力对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决定作用还受到学历层次的影响。对于不同学科的毕业生,扩招通过相对就业能力对就业率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管理学受影响最大,工学和经济学较小,这说明就业能力对就业结果的决定作用还受到学科专业的影响。
二、各专业招生规模调整、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
由于社会需求和招生规模的不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差别很大。显示的是各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剔除数据少于4年的专业。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专业的就业率差距很大,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有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较高,而另一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较低。这说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其就业风险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同理,根据不同专业的专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数据,可以得到相应的就业率分布图。专科生一般是隔年招生的,大多数就业率曲线是不连续的,但仍可以看出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的就业率差距不是很大,但最近两年有明显扩大的趋势。
专业是专有人力资本的基础,决定着大学生未来的求职方向,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又是不同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其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专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而某专业的就业前景取决于高校能否根据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灵活地调整其招生规模。如果某专业的就业形势一直很差,而高校对此反应的敏感度较低,不能适当地减少招生规模,则该专业的大学生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困难。
下面来考查一下该校各专业招生规模调整对就业率变化的反应敏感度。对于本科生而言,招生与就业之间间隔四年的大学教育时间,某年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对于当年和以后年份该专业招生规模的调整才有参考价值,比如,2000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对于2000年、2001年招生规模的调整才有参考价值。由于本次调研的时间跨度只有6年,所以,只能研究2000年就业状况对当年招生规模调整的意义、2001年就业状况对当年招生规模调整的意义,以及2000年就业状况对于2001年(滞后1年)招生规模调整的意义;专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时间为3年,可以研究2000年就业状况对于2000~2002年招生规模调整的意义、2001年就业状况对于2001~2002年招生规模调整的意义、2002年就业状况对于当年招生规模调整的意义。有些专业,尤其是专科生,是隔年招生的,数据不连续,无法计算其环比增长率(表中简称为“增”),因而,只能对6年数据资料完整的16个本科专业和14个研究生专业的情况做出分析。
2000~2001年16个本科专业的就业率与招生规模增长率。据此,分别做出2000年就业率与招生规模增长率的散点图和2001年就业率与招生规模增长率的散点图,它们都反映了招生规模调整对当年就业率的反应程度。再以2000年就业率为X轴,以2001年招生规模增长率为Y轴做一个散点图,以反映2001年招生规模增长率对2000年就业率变化的反应敏感度。
以上三个图都表明招生规模调整与就业率的变化没有规律可循——两者的关系是杂乱无章的。这说明了该校招生规模增长率对就业率的变化不敏感,或者说,招生规模的变动并没有反映出就业率的变化。如果某些专业的就业状况已经亮了红灯,而学校却置若罔闻,不做任何反应,这意味着进入就业率较低的专业的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难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面临着更大的就业风险。
研究生的就业率与招生规模增长率。
由于2000年、2001年各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率都是100%,无论规模增长率如何变化,其图形都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即各专业招生规模的调整与就业率的变化无关。2002年就业率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而招生规模增长率对此并没有明显有规律的反应,即招生规模调整并没有考虑就业率的变化。进入就业率较低的专业的研究生将更难以实现就业目标。由于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可以对2000年就业率滞后1年、2年,以及对2001年就业率滞后1年的相关性分析,由于2000年和2001年就业率为100%,招生规模调整与就业率的变化无关,在图形上也必然表现为一条垂直的直线,不必再做出单独的分析。
由于不同专业的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差别很大,而招生规模又没有考虑就业率的变化,如果同时又缺乏转换专业的体制,就会使进入就业率水平较低的专业的新生面临较差的就业环境与较大的就业风险。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们将会有较低的相对就业能力,其就业结果也将更差——这从环境专业和化工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一直比较低的事实中得到了印证。这就证明了子命题1.1的一部分,即通过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调整反映出来的相对就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