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出戏
意象对话心理学有一种分析人物的方法,就是把人物拆散,每个人有很多不同的侧面,研究发现可以把这些不同的侧面一个一个地拆开来,每一个侧面是一个子人格,这样再来看人物性格的时候,会变得异常清晰。举个例子,李逢这个人物肯定不止一方面的性格特点,比如说他既有非常执拗的一面,但同时又有非常善良、很爱母亲的一面,用意象把这两方面拆开之后,他的性格特点会更加鲜明。做过大量意象的研究人员会有这样的经验,拆开的子人格的特点,经常与大家对这个人的感觉是非常一致的,比如有一个女性,大家一看到就她就觉得她特别像一只小蜜蜂的话,这种情况下给她做意象分解,她的子人格里肯定有一只小蜜蜂。
意象对话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子人格之间的关系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高度对应的。比如说,你的意象里有一个李逵,还有一个高逮(意象里的人物不是完全按照原来的作品,也不是按照合理的逻辑出现的),李连特别讨厌高逮,一看见就特别想踢他,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假如你遇到一个像高逮的人,就会真的特别想踢他,尽管你跟这个像高速的人可能根本互不相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见到一个人就特别讨厌他她,无缘无故,就是讨厌。而这种时候,你如果能自我反省一下,看看这个想踢高逮的人,就会发现,你自己此时此刻特别像李逵。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在意象里特别喜欢一个人,那么在生活中碰到跟他/她很像的人,也会不自觉地喜欢。
心理学上有一点非常基本的常识,真正跟自己无关的角色,决不是你讨厌的人,你之所以讨厌,是因为你跟他/她关系大着呢,因为你的潜意识里非常喜欢他/她,只不过你自己不知道罢了。就像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如果他不断地跟你提,他特别特别讨厌某个女生,简直一看到生气,恨不得她马上在他眼前消失,那么这种时候,你最好不要轻易相信这家伙的话,尽管他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情绪可能真的很讨厌。不喜欢一个人,是觉得自己跟她没关系,而不是特别讨厌她。
意象里的人物,也同样是分轻重的。意象里我们会有非常多的子人格,但不是每个子人格都能跟我们自身发生关系。真正跟我们关系特别重要的有两类,一类是我们最喜欢的,一类是我们最讨厌的。正是由于内心子人格的关系与外部现实人际关系的高度对应,我们不得不相信,好多时候,现实是被注定了的,喜欢一个人,还是讨厌一个人,经常不是自己说了算;能跟什么样的人相处,没法跟什么样的人相处,跟什么样的人能暂时相处,但最终会分开,这都不是个人能控制的。
笔者有一个学妹,交朋友先看星座,不符合标准的不交,这种做法,在心理学家看来,其实蛮有道理,有的人没法交往,不行就是不行。当然,这涉及星座学与性格的问题,笔者不是星座学的专家,没有专门的研究,但从经验观察,笔者宁愿相信星座,这并不仅仅因为笔者个人的性格特点就与星座说完全符合,从理论上说,月亮都能影响到地球上的潮汐,谁能保证星座、季节转换、昼夜更替等规律不会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呢?当然,根据星座选择交往,有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弗洛伊德心理学所说的移情,比如曾经交过一个巨蟹座的朋友,后来吵翻了,从此以后见了巨蟹座的人就讨厌,决不交往,这就要谨慎,这种情况多半是移情,你把对过去那个人的讨厌,转移到现在巨蟹座的人身上,看到巨蟹座的人就不顺眼。如果确定自己没有移情,那可能跟巨蟹座的人还就是难以相处,像命运一样被注定。文学家喜欢说一句话,“人生如同一出戏”,这句话在意象对话心理学上有非常好的理论依据做支持。人生就是一出戏,这出戏的剧本早就在我们内心里写好了,戏剧的主人公是自己,也就是子人格里占据中心地位的那个人。生活中会有不同的人跟我们发生关系,发生关系的就是子人格里比较重要的那部分,包括讨厌的和喜欢的;生活中还要遇到大量角色,是匆匆的过客,不跟我们发生什么关系,这就是意象里偶尔出现,又匆匆消失,既不喜欢,也不招人讨厌的那些角色,多他/她不多,少他/她也不少。世界上还有更多的人,是我们这辈子都不会相遇的,事实上,人的潜意识里也有大量这样的角色,他们处于潜伏状,但并非没有。处于潜伏状的子人格也是这样,也许有一天他/她就出现了,只不过可能这一天属于来世。
实际上,不仅仅子人格之间的关系在内心里有脚本,每个子人格能做什么,其实也是在剧本里写好了的,假如你主导的子人格是只小蜜蜂,现实生活中绝对不会像李逵一样去战场拼杀。在一个心结没有解决的时候,生活当中一定会不断碰到这个结,“李逵”不断碰到“高逑”,而且始终纠缠不清。当然,有这个结在现实层面不一定就是件坏事,假如“李逵”是处于真正的义愤,那“高逑”这种混蛋本来就该踢,但是,现代人身上,真正的义愤极为罕见,通过心理分析发现,大部分所谓的义愤,都只是表面上的,其实是移情,也就是出于某个心结。正因为剧本里的心结如此严格地决定现实,所以说人生就是一出戏,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人生就是自己潜意识写好的一部戏。也正因为剧本非常严格地决定现实,似乎很难改变,以至于很多人相信这就是所谓的命运,不可跟命运抗争,其实所谓的命运,就是自己潜意识里的剧本,写这个剧本的不是上帝,也不是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就是自己而已。
既然剧本是自己写的,那是不是自己就可以随便修改自己的剧本呢?也不是。前面提到,剧本决定现实非常严格,是因为潜意识的决定力量很强,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改变的。而潜意识的决定力量之所以非常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自知。有些人特别喜欢宣称自己非常了解自己,经过大量心理分析的经验,笔者不再轻易相信这样的话,对潜意识的自知是非常困难的,宣称自己很自知,多数情况下,这本身就是潜意识的一种阻抗,它恰恰说明你还特别不了解自己。当真正有自知后,潜意识的剧本,要修改不是不可能。“李逵”的例子里,当“李逵”真正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讨厌“高逑”时,往往连他自己也会觉得这种讨厌幼稚得可笑,很多情况下只因童年的某一次带有创伤性的经历,以后这股情感力量就痼着在那了,直到此刻真正明白了,才恍然大悟。而在明白这一点之后,问题自然得到解决。这就是为什么弗洛伊德那么重视童年经验的研究,而且发现大量的神经症,仅仅在做到自知以后,其症状就戏剧性地消失了。现在心理咨询的经验表明,对于大部分案例,弗洛伊德的方法是符合实际的。但也有很多案例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因为有些人在明白了自己的问题之后,暂时还是没有能力处理,还需要以后逐步领悟,逐步接纳,逐步成长,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在我们看来,自知其实只走出了第一步,以后还有挺长,挺艰难的一段路要走,面对自己的伤痛本身就不是一件让人感到舒服的事情,有时候会非常痛苦。所以,虽然剧本是自己写的,但要修改剧本并不容易。在非常少见的情况下,修改剧本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强行扭转,当你此刻的力量大于过去的决定力量时,要扭转也是有可能的。但这种方法特别有害,而且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所以很不提倡用。
修改剧本很困难,多数时候我们都活在既定的剧本里。由于剧本跟生活特别对应,剧本里的角色跟生活里的人物高度一致,所以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通过认识生活中的人物,来了解内心子人格以及子人格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你在生活中特别讨厌一个人,那意味着你可能有一个跟他/她相似的子人格,你最讨厌这个人身上的什么特点,这意味着你自己的子人格身上有这个特点,尽管你可能极不愿承认。
用这个方法,我们可以直接把生活看成一出戏,自己是主人公,身边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子人格,只不过这些子人格里也有轻重之分。我们会在生活中碰到很多人,但跟自己有重要关系的,实际上也不外乎那么几个,多到几十个,一般不超过六七十。这一点也总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当我们用这种方法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时,就可以把主人公当成中心人物,其他人物都是主人公的子人格,就是说,作品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其实都是主人公性格的一部分;一部作品就是主人公心灵成长的一个过程,其中有些侧面跟主人公关系密切,而很多侧面未必跟主人公发生非常直接的关系。成长过程中,对有些侧面的处理恰当,那么主人公的这些侧面就会往健康的方向成长;处理不当,不能解决心结,则这个侧面永远是不完善的。
本书就用这种方法,对《笑傲江湖》的人物,逐一作心理分析。令狐冲是主人公,全书就是令狐冲心灵成长的一个剧本,剧里出现的每个人物,都是令狐冲的子人格,是他的一部分。而看待每个子人格的时候,又会发现子人格本身也往往不止一个侧面,子人格的成长,也是不同侧面的成长。这时候又可以把子人格当成中心人物,子人格的不同侧面,又再当子人格来处理。